大家好,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本文目录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2.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问卷
  3. 急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是睡眠不规律;缺少体育锻炼;饮酒、吸烟及不良嗜好;不合理饮食。

由于当代大学生住集体宿舍没干扰大,睡眠时间和睡眠深度得不到保证。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睡眠困难、睡眠片断化和早睡等睡眠障碍的学生约占32.5%。

部分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不少学生虽有较强的欣赏水平竞技体育的欲望,但没有直接参与体育锻炼的要求。

据调查统计,业余锻炼时间按每次30分计算,约有24%的男生每周锻炼2次,还有18%的男生根本就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女生锻炼次数更少,每周活动2次以上的女生仅占10.5%。

有些大学生出现酒瘾、烟草依赖等情况。据调查显示,大一学生抽烟率为10%;大二学生为50%;大三学生为75&;大四学生为95%。其他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学生约占60-70%。

有研究表明,大约有27%的学生不吃早餐,其主要原因是不能按时起床。有很多学生一天只吃两餐或更少,从而导致体质下降。而另有相当一部分暴饮暴食,也引发了一系列急性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问卷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问卷,希望对你有帮助!

您好,感谢您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工作。填该问卷时,请将您所选的选项标红,如:

您在认真填写该问卷调查后,请尽快回复该邮件,感谢您配合我们的调查。

该问卷调查由天津财经大学中文系 2010级陈思、姚家丹、周雪婵、孙振兴个人发起,不涉及公共利益。我们会为您的调查结果保密,再次感谢您的配合。

A人文经管类 b理工类 c艺术类 d体育类 e医学类 f其他—(请补充选项)

a非常符合、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

5.你觉得自己经常处于哪种情况:

a快乐 B、平稳 C、无聊 D、郁闷 E、焦虑 F、悲观 e、其他—(请补充选项) 6.你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可多选)

a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 b学习压力 c情感问题 d就业压力 e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 f社团活动 g经济压力 h网络游戏成瘾 i其他—(请补充)

7.你认为学习方面的压力是由什么引起的?(可多选)

A.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B.家里人的期望过高 C.疲于备考各种技能性证书

D.跟不上老师进度 E.别人比自己强 F.其它

8.您在大学的学习中碰到的最大困惑是:

a学习目标模糊 B、不适应大学的教与学 C、学习动力不足

D、学习氛围不好E、想学的东西学不到,不想学的东西必须学

9.你最近经常出现的心烦事是什么?(可多选)

a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 b思想上有困难 c课程学习有困难 d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e经济困难 f不适应大学生活 g与异性交往方面有困难 h家庭变故或困扰 i情感困扰 j人际关系与沟通上有困难

10.若你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压力,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A.担心与同学相处不融洽 B.与他人的沟通交往存在障碍,缺乏技巧

C.别人不喜欢自己与自己交流 D.自己性格过于内向 f其他———(请补充)

11.您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扰和担忧过么?

12.您专业的就业前景会给您带来压力吗?

A特别大 b很大 c一般 d不太大 e不知道

13.您认为父母的期望会带给您压力么?

14.在大学里你是否保持着自己的爱好?

15.您认为当前人才市场上的竞争是(选择三项并按重要程度排序标号1.2.3)

a学科专业的竞争B、学习成绩的竞争C、1能力的竞争

D、学历的竞争E、3学校名气的竞争F、2社会关系的竞争

G、人品(如诚信、责任感)的竞争

A、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B、服从国家需要

c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D、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E、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设计,自我选择F、其他

17.您对自己的身形容貌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 b满意 c无所谓 d不满意 e很不满意

18.您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是因为:

A、一见钟情,两相情愿 B、舒缓压力,摆脱压抑感

C、寻求精神动力 D、证明自己的魅力

E、满足好奇心 F、周围的同学都谈了 G、其它

a痛苦到难以自拔 B、报复对方 C、分析原因,自我完美

d无所谓 e痛苦,但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靠时间恢复

f其他---------------------(请补充选项)

A震惊 b憎恨 c同情 d敬仰 e不了解 f其他—(请补充选项)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漠不关心

22.您是否经常思考人生的意义目标?

23.你认为个人的价值最主要在于:

a财富多少 B、权力大小 C、名望高低 D、事业成功与否

E、社会贡献大小 F、生活是否舒适 G、自己和家人安康

H、其他----------------------(请补充选项)

24.您认为压力在您的学习生活中对您的影响怎样?

A正面影响学习的动力 b没影响 c有点影响会影响情绪 d负面影响无心学习

25.你周围生活环境对你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

A有很大影响 b有一点影响 c毫无影响 d不知道

26.你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否应引起重视?

A要认真对待 b无所谓 c根本不用在意

27.您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a处事乐观热情诚恳 b心平气和与世无争助人为乐

C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d吃的下睡的香

28.遇到困扰您一般会向谁救助?(多选题)

A家人 b亲友 c男/女朋友 d知心朋友

e老师 f学长 h专业人员 i不找 29.当遇到压力或烦心事时,你通常会?(可多选)

a烦恼郁闷 b痛哭流涕 c暗自流泪d食欲不振e失眠多f穷思竭虑 g焦躁不安 h沉默寡言 i猜疑他人j疲乏无力 k头痛头晕 l悲观消极 m坚强面对 n自我调节 o一笑而过 p其他——(请补充选项)

30.你认为可以从下列哪些资源中获得帮助?(可多选)

a个体咨询 b团体心理辅导 c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d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e新生心理测试 f网上心理咨询 g学生社团心理活动 h没有获益

31.你通过哪些方式或途径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可多选)

a电视节目 b阅读心理报纸、书籍 c学校心理健康讲座

d学校心理教育课 e网络 f同学讨论g家庭

32.您认为大学生最需要提供帮助的方面是什么?(可多选)

a在我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 b解答一些思想纠结c介绍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 d介绍和开放校内外资源e在我难以自我控制时给予警醒f帮助我认识自己g了解我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h提供生涯发展方面的指导意见i提供恋爱情感方面的参考意见j提供专业学习指导

33.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方面,您认为所在学校需要加强的是?(可多选)

a个体咨询团体 b心理辅导 c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d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e新生心理测试 f网上心理咨询 g学生社团心理活动

34.如果有机会,您愿意参加心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吗?

a很愿意参加 b视活动形式而定 c无所谓 d不愿意参加

填表日期:2014年_____月_____日

个人信息姓名:___________出生年月:___________民族: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所在系: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寝室:________________

你的近亲中,有精神卫生方面有问题的吗?(有病,中毒、自杀、去向不明等)有无

如果有,是:(如父母、兄弟、祖父母、叔舅、姑姨、表兄弟、堂兄弟)

兴趣、爱好、特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时做过何种心理测验:智力测验测试时间_____________年

人格测验测试时间_____________年

其他测试名称:________________测试时间___________年入学动机:(多项选择,数量不限)

1、非常符合、满意 2、比较满意 3、一般 4、不太满意 5、相差太远,很不满意 6、无所谓

你的第一志愿是,大学名:_______________专业名: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语:以下问题是为了了解并增进你的身心健康而设计的调查,请你按照题号顺序阅读,在你最近一年中,常常感觉到、体验到的项目的题号选择“是”,没有感觉过的项目的题号上划“否”。注意只有两种选择。请认真地填写。

8.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是否

54.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是否

61.至今为止,你感到在自身健康方面有问题吗?有没有

62.曾经觉得心理卫生方面有问题吗?有没有

63.至今为止,你曾经接受过心理卫生的咨询和治疗吗?有没有

64.如果你有健康或心理卫生方面想要咨询的问题,请写在下面的文本框内有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量表简介: 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的简称,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为我国高校应用最早也最为广泛的心理普查量表之一,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心理健康调查而使用。有利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早期发现,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同时起到心理卫生的宣传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

UPI测验完成后,需要计算的只有一个指标,即总分。

UPI问卷采用是非式选择,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UPI总分的计算规则是将除测伪题以外的其它56个题的得分求和。因此,UPI总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 UPI的筛选标准如下所示:

第一类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一类:

(1) 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2)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由于此条选择人数较多,有时不用);

第二类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二类:

(1) 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2)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

第三类筛选标准: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应归为第三类。

UPI结果的评价与分类:第一类学生中,通过进一步的诊断被认为确有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称为A类学生,该类学生需要进行持续的心理咨询。没有严重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

称为B类学生,该类学生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没有任何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称为C类学生。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快速变化的时代。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之一,都渴望成功,追求卓越。但是,在充满矛盾、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往往会出现混乱或极端状况。通过本问卷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从而探索有效的途径来调节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3.目前大多数人都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请问你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清楚吗?*()

4.在你现在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下列哪种情绪?(可多选)*()

5.进入大学后你主要遇到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可多选)()*

6.你认为轻生的大学生存在以下哪种问题?(可多选)*()

B.不能真正理解“死”究竟意味着什么

C.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

8.你会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

A.转移(心里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

9.当你意识到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你会怎样做?(可多选)*()

10.你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够用吗?*()

11.你是否会觉得每个月生活费对自己是一种负担,造成心里了压力?*(

13.你是否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喜欢自己?*()

14.你总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吗?你在为之不懈奋斗吗?*())

15.大学毕业之后你对未来的选择*()

16.你找工作会选择什么样的单位?*()

17.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状况,你会觉得心烦气躁吗?*(

18.你认为压力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19.你认为自己在人与人间的沟通交往上有存在障碍吗?*()

20.你对校园爱情未来怎样看待?*()

21.你觉得大学生应该履行哪些社会责任?(可多选)*()

B.热心参加公益活动,努力帮助他人

C.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出自己的一份力

D.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吸收其它知识,成为人才

E.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急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结构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3.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至于创造力,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创造力定义。心理学家曾提出了多个关于创造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斯腾伯格(sternbers)提出创造力三维度模型(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即创造力包括创造力的智能、创造力的智能风格和创造力的人格层面,代表着学者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创造力高低受人的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不同学科的最佳创造力的年龄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最佳创造力年龄在23—40岁之间。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承认,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关系到心理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培养规格和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心理素质是外界刺激影响人的行为的中介,又是社会文化素质与生理素质相互影响的中介。鉴于心理素质在个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时,查明心理素质的结构就是一项基础理论工作,它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起点。

1.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要求与策略

在确定合格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时应注意:(1)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3)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构。

研究策略:(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2)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职业取向)、学生(个人取向)等多层面,确立心理素质模型的指标体系。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能结构,例如,王极盛认为人的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潜能因素。梁宁建认为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元认知、智力等。这两项研究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将心理健康水平与看成是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成分,这显然是将心理素质(内在)与心理素质的表现(外在)混在一起了。下面的几项研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许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师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和再生素质等六个方面的素质。其中,每个素质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质。这项研究的缺点是抽样的范围较窄,所得结果虽然能反映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但是未必能够全面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

张大均等人从理论上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他们提出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这项研究所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简单明晰,认知因素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如实反映了中学生的学习是他们主要从事的活动。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中学生有较大差别,而且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在整体上是否与中学生相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台湾学者黄光国认为,现代社会中高素质的个体应具备如下特征:自律的道德情操,适应性的认知及行为能力,追求卓越的动机,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豁达的人生观。黄先生提出的上述看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其中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豁达的人生观这几个方面是在心理学与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界面上谈人的素质结构,属于上述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层面。

刘华山从理论上对心理素质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上述七个因素分别反映学生在学习、研究、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与内外各个方面的关系,即对整个人生、对自己、对工作与社会、对他人与团体、对知识与信息、对实际事物、对困难与压力情境七个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这七个方面的因素具有较好的逻辑性,但是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或修正完善。

回答者:往事无言-助理二级 12-5 10:11

--------------------------------------------------------------------------------

评价已经被关闭目前有 1个人评价

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结构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也请大家多多关注小编和本站。

点赞(15)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