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心理测试事业巅峰之作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心理测试事业巅峰之作的知识,包括怎样在财务领域走到巅峰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2. 怎样在财务领域走到巅峰
  3. 《怪诞心理学》(理查德.怀斯曼)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是家庭生活、人际沟通、职场心理、亲子教育夫妻关系,如果利用好心理学的一些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以获得和谐健康良性的心理状态,这有待我们不断地去面对、应对、解决。现在就由我为大家罗列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效应,供大家在生活应用中参考:

心理学效应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学效应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学效应三: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学效应四: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学效应五: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学效应六: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效应七: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学效应八: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学效应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军方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军方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学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们是不是要考虑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学效应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拓展内容】

职场心理学中的十大法则

职场法则一:不管你身处何处、何种外部环境,都不能没有目标!

很多人初入职场很迷茫,结果几年过去了,也没有什么长进,就是因为他没有清晰的目标,并且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我们工作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学习成长、为了积累知识技能、为了积累人脉、为了积累客户以备自己的创业等等。为了养家糊口是最低级的目标,如果能有更远大的目标那么你的进步就是飞快的。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能看多远!

职场法则二:无论你身边的环境如何,你只要用心做事,就一定可以影响它!如果你真是个能人,那就改变它!

我的座右铭就是:专心做事、用心做人。人是万物之灵,一个人的诚心可以感天动地。所以做工作一定要用心,你没有改变环境(工作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是因为你做得还不够。最后切忌,如果自己真的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去适应现有的环境;如果使自己适应环境会使自己遭受更大的损失的话,就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环境。“愚公移山”精神可佳,但最好的方法就是搬家。

职场法则三:这个世界能真正给你自尊的人,只有你自己!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的人也只有你自己。

人,一定要懂得尊重自己和珍惜自己,要懂得爱惜自己,按照健康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养成很多良好的行为习惯会收益终身,做事情要不卑不亢,要懂得通过自身努力为自己赢得尊重,只要自己实力足够了,别人一定会改变对你的看法。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不了从头再来,无需跟自己过不去。想成功的人,都会使自己健康得活下去。

职场法则四:人不能太宠自己!该吃苦就要学会吃点苦。

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很多人缺乏吃苦精神,工作总爱挑三拣四,就像吃饭一样,挑食的人总是长不壮实,只有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可以承担更多其他工作的人,才会更快得成长,才会更被老板器重。不要怕苦怕累,否则一生也无出头之日。做不好小事的人就一定做不成大事,所以不要小看每一件事。能做的就尽力做到最好。记住,对自己仁慈的人,就是同样对敌人仁慈的人,总有一天会被敌人干掉。

职场法则五: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人和人的不同是通过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来分别开的。

要学会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要学会自我管理。很多人没有成长是因为没有学习进步;很多人成长非常快,是因为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提高上了。业余时间就是工作、睡觉、吃饭之外的任何时间。有人上厕所都能利用起来学习成长自己。很多企业中层、高层干部们的是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时间享乐,都是在工作和学习,就算和客户一起玩也是为了给自己增加人脉关系。所以,要不断督促自己成长,否则就会被淘汰。

职场法则六:避免多疑

多疑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良的心理,多疑是对别人的不信任,往往把别人的善意当做恶意,这样同事就会远离你。

职场法则七:学会关心。

对同事关心、体贴,在同事感冒时送上一声问候或是递上一杯热水;在同事困难时,主动帮助他,这些小小的关心可以让他感到内心的温暖。对别人友好,同样会获得他人同样的回馈。

职场法则八:遇事有主见。

有主见的人,会被认为是有能力,办事牢靠的人。这样的人更容易让领导看重,也会容易被他人尊重。需要注意的是,有主见不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而是善于采纳他人意见。

职场法则九:善于沟通

在工作当中,要善于与同事沟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也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让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

职场法则十:不拍马屁。

职场中,最忌讳的就是拍马屁。这会让同事感到反感和排斥你,上级也未必领情。所以,拍马屁是要不得的。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以及解决之道

心理学上有很多定律正在左右着你的思想和行动。你得先试着去了解它,然后去利用它。

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即所谓的“从众”。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勇敢地面对自己。

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认识了解自己,从容面对自己的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种方式掩盖起来,这样的人后果只是自己骗了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收集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所以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第四,要善于总结。

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

杜根定律——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D.杜根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他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你若仅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在体育竞技中,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l英里的目标。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虎奶,但是没人能实现这一目标。于是,许多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使人在4分钟内跑l英里的路程,那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用4分钟跑完l英里的纪录,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此之后的一年,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他们相信自己,因为他们知道,既然罗杰能做到,他们也能做得到。如果没有自信他们不可能创造奇迹。

美国的哈佛大学进行了一次调查,一个人胜任一件事,有85%取决于他的态度,15%取决于他的智力。如果他自信,事情肯定会办好。所以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自信,假如这个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跨栏定律——把挑战困境看作一种享受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只要你勇敢面对,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战,就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就是著名的跨栏定律。跨栏定律是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发现的。

阿费烈德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强。这个发现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的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因此他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这个人,一定能够打动你心。

问题的大小决定了答案的大小。就像蚌把沙子变成了珍珠,我们要善于把局限变成优势。障碍使我们更强大。英国有一句老话:如果这件事毁不了你,那它就会令你更加强大。苦难并不是绝对的,它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来说却是向上的阶梯。疾病也一样,它使弱者的脏器受损,最后夺取弱者的生命,疾病同样能使强者的脏器更加强大,使人的抵抗力更加顽强。

詹森效应——别让压力成为心灵的羁绊

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被寄予夺金厚望的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在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而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时,他却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双杠金牌得主。由此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夺金的实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这次“失误”呢?事实上,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况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情紧张。李小鹏的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要说的“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主要起源于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这名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如何避免詹森效应?

第一,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

许多带有焦虑、紧张的人经常对自己或对别人说:“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成功。”“如果我失败了,我就会没有价值,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会很没面子。”“如果发挥的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毁了。”这些话纵然能增强我们奋进的决心,但也容易引起焦虑,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要想避免詹森效应,在平时就应当注意矫正这些不正确的想法,养成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竞赛”的良好习惯,减少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第二,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

不要总是去贪求成功,而是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人生的“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人生满意的“答卷”。

冰激淋哲学——逆境是一种磨练

卖冰激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同样,只有吃过苦的人才知道享受生活的美好;经历生死的人才知道生活的安逸是多么快乐;所以,要想在顺境中事业能够蒸蒸日上,那么就必须在逆境中经过一番锤炼,这就是由台湾著名的企业家王永庆提出的“冰激淋哲学”。

首因效应——千万别小看第一印象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至4秒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不要小看这短短的4秒钟,别人对你这个人75%的判断和评价都由此而来。所以别人第一印象中的你不管是不是真实的,以后你留给别人的这种印象都很难改变。

名片效应——相似感会快速拉近双方距离

苏联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提出了“名片效应”,所谓名片效应指的就是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有这样两个有趣的社会心理实验:在一个实验中,首先让被试者看很多人的照片,有的照片让被试看了25次之多,有些照片却只让看一两次。然后,让被试者说说他们比较喜欢哪个人,结果,被试者都会比较喜欢照片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人。

亲和效应——像磁铁一样吸引别人

亲和效应的主要含义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中,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者相似之处,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这种接近会使双方萌生亲密感,进而促使双方进一步相互接近、相互体谅。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比如,有共同的血缘、姻缘、地缘、学缘或者业缘关系,有相似的志向、兴趣、爱好、利益,或者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的人,会更加乐于接近。我们通常把这些较为亲近的对象称为“自己人”。

一个人如果想要让身边的同事、朋友把自己当成“自己人”,除了本无法改变的血缘外,就要懂得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主动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认同并喜欢自己,就需要拿出“亲和力”。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周围的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才会让别人认同自己,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跷跷板互惠原则——互利互惠才能皆大欢喜

玩过跷跷板的朋友都知道,两个人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你用力一压,对方就翘起来;对方再用力向下压,你就可以翘起来。翘起来处在上方的感觉是兴奋的,如果游戏的双方都自私不肯向下压,那么游戏就不能继续下去。只有当双方都不停地轮流向下压,才能交替的享受游戏的乐趣。这就是跷跷板互惠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任何关心、帮助和友好等都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帮助别人,给予别人,表面上看是一种失去,但在给予中,我们也能从对方那里得到,从而达到互惠互利。一个永远不吃亏,不愿让步的人,即便真讨到了不少好处,也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互动却失去应有的乐趣,对自己或对方都是一种遗憾。

韦奇定律——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意志

即使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这种现象被称为“韦奇定律”。它是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的。

韦奇定律有以下观点:

一、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确认你的主见是正确的并且不是固执的;

三、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

四、不怕众说纷谈,只怕莫衷一是。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信念。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觉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努力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

怎样在财务领域走到巅峰

财务人如何迈过职业生涯中的五个坎?

财务人如何迈过职业生涯中的五个坎?

第一坎:会计职业“青黄不接”阶段

工作1至3年是职业生涯中“青黄不接”的阶段:你既不像毕业生那么“单纯”,又不像有四五年资历的财务人员那样能“独当一面”,正处于“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状态,那么这时候你如果跳槽找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个阶段的主要疑问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会经验。这段时间最好不要轻易跳槽,如果这段时间你较为“安静”,往往能够积累到你一生中第一次“从学习迈向工作”时段内宝贵的工作技能和坦然的就业心态。许多人“爱跳槽”的毛病往往都是从这个阶段“稳不住窝”开始养成的。

第二坎:会计职业“”会计塑造“阶段”

工作3到5年后,你就会逐渐步入“职业塑造”阶段,逐渐熟悉组织文化,了解组织内情,建立初步的人际关系网,经过一段时期后,你的“职业性格特点”就暴露出来了:哪些是你的特长,哪些又是你不足之处。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你开始进入“职业塑造”阶段,对职业方向进行合理调整和矫正。

那么,怎样来进行“合理的调整与矫正”呢?不妨在你工作的相关领域先适当地改换一下工作方式,比如在同一个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适当换岗,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添新鲜感,还能测试出你究竟最适合做什么工种。如果发现你的性格和特长与现有工作偏差太大,那么,一定要当机立断马上改行,这时候千万不要贪恋现有工作薪水有多高,环境有多好。

第三坎:会计职业“职业锁定”阶段

工作5到10年后,随着你对自身优劣势及性格特点的日渐清晰和不断的实践锻炼,你渐渐由“职业塑造阶段”走向了“职业锁定阶段”,开始认定“你是干哪一行的”了。

在这个阶段,有的人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承担起工作的责任,发挥并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提升或进入其它职业领域打基础;有的人则会产生新的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一事无成?”“理想和现实不相符,我是不是需要重新选择?”产生迷茫的主要原因一般是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组织提供的机会和职业不一致。

这时候又该怎么办呢?你如果依然愿意尝试这份工作,就应该首先端正态度,决不能整天愤世嫉俗、怨天尤人,而应该投入战斗,在战斗中快速磨练和积极探索,不断修正下一步的工作流程和发展方向。即便是已经暂时“锁定”了你的职业种类,也千万不要每天得过且过地混日子。相反还要更加勤奋地不断寻求自我突破,逼迫自己不断跨越新的高度。

第四坎:会计职业“事业开拓”阶段

工作10到15年,你的“职业”将成为终身的“事业”,意味着你开始从前期“职业阶段”中的技能、经验及资金积累走向人生事业的开拓历程。可能你在这个阶段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职业”状态,仍然是每天在为“老板的事业”而奔波,但年龄和阅历已经将你推向了事业发展的起跑线。并且你跑也得跑,不跑也得跑,你要为自己而跑,你的家庭开始逼迫你为他们着想,你的事业心和成就感都决定了你要开始考虑自我了。

这个阶段可能你会遇到的主要疑问是:“接下去的岁月,应该做些什么?”人到中年,很多人在机会面前不敢贸然决定,因为从心理上理解了人生的有限,而自己也开始重新衡量事业和家庭生活的价值。在大约35岁到45岁之间,会发生职业生涯危机。

第五坎:会计职业“事业平稳”阶段

工作15年以后,你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前期“职业阶段”和“事业开拓阶段”已经为你留下了足够多的积累。在这个阶段,你所需要的是如何使你的事业能够在平稳的过程中持续上升。这期间你还要不断地去观察市场、了解市场,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在这个阶段,你可能会感觉很累、很辛苦,不过你见的多了,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增大了很多,于是你也就能游刃有余了。

你曾经的一切豪言壮语和海誓山盟在这个阶段变为现实,你被推上了事业的巅峰,不过这一切美妙结果的前提就是你先要在前面的几个阶段表现都很努力,也很用心,这就是“世间自有公道,付出定有回报”的道理。

《怪诞心理学》(理查德.怀斯曼)

书名:怪诞心理学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有时候,人们很难分清伪心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区别,甚至不少人直接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伪科学。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借助严谨的实验来解释人类行为。那么,从科学角度看,为什么会有那些神奇到不可思议的现象?人生的每一次决策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玄机?面对复杂的人性,我们又应怎样与身边人相处呢?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理查德•怀斯曼,是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英国著名的大众心理学教授。与其他心理学家不同的是,他一直致力于研究那些难以解释的行为。而我们今天解读的这本书,是他的巅峰之作。在这本书中,他将众多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的心理学出发,对不可思议的现象进行解释,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令人吃惊的是,走进心理学之前,他是一个专业魔术师。那作为一个专业神秘人士,兼知名心理学家,他会怎样解释这些稀奇古怪的现象呢?

本书首先揭露“心理暗示”在那些神秘现象中的作用。接着,为有效决策,找到那些影响决策的“隐形说客”。最后,从自私心理学角度,探索人与人的相处之道。简单来说,本书旨在揭秘不可思议的日常现象,并给出能让我们更好工作和生活的方法。

生活中很多事情总是看起来很神奇,比如不曾见面的两个人,一方仅凭出生日期或者星座就能推算出另一个人的性格,而且对方会大呼“真准”。真的这么神奇吗?在第一个重点里,作者表示,不可思议的神秘大多是“心理暗示”。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怎么可能呢?我是亲自见过,还体验过呢?”是的,大多人都很难相信。但为什么我们判定,这不可信呢。首先,是“谄媚效应”:大部分人都深信正确积极的事。

《对“伪科学说不》一书中提起过,职业魔术师詹姆斯•兰迪曾在一个广播电台假扮“星象学家”,他提前组织听众提交自己的笔迹和出生日期。几天后,他为三位听众进行了解析,并要求他们根据是否准确,给予0到10分的评分,三个听众分别给了9、10、10分。是不是很神奇?然而更神奇的是,兰迪不是“星象学家”,他根本没有看过任何人的笔迹和出生日期,他只是把一位真正星象学家的解读稿读了一遍。也就是说,这份解读不是他给的,也不是针对这三个听众而说的。

你可能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那请你看这样一段文字:“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从外表来看,你是一个讲求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内心却常常焦虑不安。”请你认真体会一下这句话,现在我告诉你,这是给你的性格解析,你觉得像你吗?估计不少人会点头称是,其实,这是我摘抄了书中的几句话,它是一个心理学家的实验素材。他将包含这句话在内的一段文字发给了学生,并要求根据是否准确,给出0到5分的评分,有87%反馈4分以上。也就是说,87%的人觉得这句话准确解读了他们的状态。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被试者都是大学生,看到的也是同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可以这样解读,你还很有潜力,你自律且自制,但是人都会有焦虑,你也一样。不难发现,这段话积极正向,听的人会觉得很舒服,甚至会窃喜“原来我这么厉害”,这就是“谄媚效应”。

除了“谄媚效应”让人防不胜防。其次,因为记忆可以被操控,所以你会盲目坚信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博士金伯利·韦德邀请了20个人,让他们说服自己某个家庭成员参加他的实验,并偷偷提供给韦德一张这个家族人员的儿时照片。接下来,研究人员会根据这张偷偷提供的照片,去后期制作成一张坐在热气球上的照片。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会邀请这些参加实验的家族人员自己提供3张儿时照片。在此后两周时间里,研究人员会对这些参考实验的家族人员进行3次访问,让他们回忆并讲述3张真实照片和实验者制作的照片背后的故事。刚开始,会有1/3的人记得乘坐热气球的经历,其他人表示记忆模糊,实验者会让他们回去好好想想。让人震惊的是,3次访问后,所有人都记起了乘坐热气球的经历,甚至能够具体描述到那时候多大,和谁一起以及花了多少钱等等细节。可见,记忆被操控时,我们不仅可以睁着眼说谎,而且还有模有样。测试人员提醒说,人类记忆的重塑要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惊人。所以,别说权威愚弄我们的认知,连我们自己都能把自己骗得团团转。

生活中,一些人学习片面的心理学后,就开始细数曾经不幸,比如婚姻不幸福,工作不顺利等都归于原生家庭不好,创伤太多。不可否认,曾经的创伤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些影响,但绝对不能决定你的生活。但实际上,没有人的过去完美无缺,沉浸在“创伤”里,我们就倍感无力。所以,要记得时刻告诉自己,记忆会说谎,有些“创伤”很可能是杜撰出来的。小时候你可能为得不到一盒巧克力而哭一下午,但长大之后,这类伤痛其实已经不值一提了。但我们很多人却揪着不放。

其实,除了“谄媚效应”和记忆被操控,还有一种常见的消极心理暗示,它就是认为“幸运是天生的”,也有人会觉得自己天生命不好。其实,没有“天生幸运”,只有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有些人很容易就得到领导喜欢,每当他们有困难时,总会有个“贵人”从天而降。羡慕之余,我们也难免会不解,他们怎么会如此好运呢?

作者和我们一样,也很好奇是不是真的有人天生好运气,可他不是个只想想而已的人,他进行了一个实验。他分给参加实验人员一人一张报纸,安排了一个任务,就是数一下有多少张照片。其实,作者还做了一件事情,在报纸的中间部分,用半版的篇幅和大字体写了一句话“如果你告诉研究人员看到了这句话,就能为自己赢得100英镑。”实验最后,有人赢得了钱,而有人就只是努力地数清了照片。赢钱的人是幸运的,但是我们能说那些赢到钱的人是天生好命吗?这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面对的是同一件东西。

那为什么说只有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呢?为了解释这个内容,我们先打个比方,比方说小费,在美国很盛行,一年能达到260亿美元。一般人会觉得饭菜质量、饮料和服务影响小费的多少,其实,学者的研究发现,心情才起主要原因。比如在账单底部添加一个微笑表情或者写一句“谢谢您”,就能获得更高的小费。

看完这些,你还觉得有人天生幸运吗?其实,生活中有些不如意很正常,我们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更不是认命,而是不断转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去思考还可以怎么样完善,有没有更好的行为模式。总之一句话,幸运是自己创造的,不是谁赋予的。

通过上面的内容,你可以看到,很多事情看起来不可思议,是因为我们的“心理暗示”在作怪。一个是“谄媚效应”的影响下,我们更愿意听那些积极且正确的东西。第二个是,记忆是可以被操控的,所以我们会盲目坚信从未发生过的事情。第三个是,没有“天生幸运”,只有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可见,很多所谓的不可思议没有那么神秘,很多时候只是我们的“自导自演”。

除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生活中还有很多难以解释的巧合,而这些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决策。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第二个重点,每一次决策背后,那个潜伏的“隐形说客”。

首先,科学实验证明,那个影响决策的“隐形说客”是外在因素。

我们先举个决策的例子。比如说,你要买一套洗发水,标价89元,但店员说过几天店庆,59元一套。又比如你打算买料理机,标价699元,店员同样说过几天会搞活动,669元一个。看起来都是要再跑一次,两个商品也都是节约30元。但决策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大约70%的人会等到活动时,再去买洗发水,但会选择当场马上买料理机。如果理性计算,不难算出获利是一样多,显然消费时,理性是很难的。那另一种导致这样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是肉眼可见的降价比例,洗发水折扣比是34%,而料理机的折扣比是4%。这样的对比会给人一种买洗发水更划算的感觉。这就是外在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正因为这样,商家喜欢制造一些强刺激的外在因素,例如用与“性”相关的图片来做包装,运用得最得心应手当数维多利亚的秘密,维密天使的性感美丽让人趋之若鹜。

除了性,外在因素还包括职位、高矮、书籍等一切外显的东西。歌德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曾经非常畅销,引发过“维特效应”的悲剧。书中的主角维特因为感情、生活的纠结选择自杀,很多入戏太深的读者,纷纷选择模仿维特的方式进行自杀。以上的这些现象都在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

但在决策中,仅仅知道“隐形说客”还是不够的,更深一步的是那些看起来必然的联系。比如有些人改名之后,工作、事业都顺利起来,所以很多人开始效仿。真的是改变姓名带来的好运吗?其实未必。因为很多看起来必然的联系,大都是人的主动选择而已。

举个例子,你就会更好理解。曾经有人将美国总统林肯和肯尼迪作比较,从出生日期、名字字母数一直到死亡方式进行比对发现,两人拥有惊人的相似。难道这代表着一类人的命运吗?其实不是。这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巧合被一个电脑高手李维识破,他随便组合了好多个相似的总统履历。为此,研究学者总结说,一个人一生要经历那么多事情,没有相似才是让人吃惊的事情。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称这些是“罕见匹配”,即一些很平常的事情被我们强行联系在一起,并认为这是必然的。它最坏的影响就在于,一旦认定这是必然的,我们就会失去了斗志,甚至相信命运。其实,你从案例中就可以发现,这不过是我们的的一种主动匹配。

书中还介绍了一个让国外很多心理学家困惑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姓氏的含义通常和他们从事的职业匹配。比如,姓布瑞勒夫,这个词有“培养爱情”的意思,奇怪的是他是一个婚姻关系顾问。姓马姆帕沃尔,这个词有“妈妈的力量”之说,而她就是一个亲子教育专家。还有人姓彼特,这个词有拍子的意思,而刚好她是一个音乐教师等等类似案例。当你听到这些,是不是也很好奇,你身边应该也有类似的巧合。看起来的确像冥冥中注定。但是作者及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是这些人主动选择了相关的职业,比如很多名字里带着某个地方信息的人,主动去了那个城市生活,带着某种寓意的人,主动选择了相关的职业。

好,到这里,我们已经找到影响我们决策的“隐形说客”,它就是诸如名字、外表、图片、广告等外在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也知道了那些看似必然的联系,实则是人们的主动选择。那么最重要的问题来了,要如何利用这些技巧,打造自己的优势呢?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些“隐形说客”的因素,来打造自我优势。

而最需要打造自我优势的,莫过于亲密关系了。我们每个人都期待遇到对的人,过幸福的生活,但问题是“遇到”合适的人变得越来越难。即便遇到了,能够走入婚姻,并且长久幸福也很难。这里,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实验——吊桥效应。

这个实验的地点是两座架在河上的桥,一座桥比较高,而且下面是岩石林立的河床,另一座桥就比较低且比较坚固。女研究人员假扮成市场调研员,分别在两座桥上拦住过桥的年轻男性。在他们填写调查问卷后,女研究人员顺便了留下自己的私人号码。结果显示,高桥上遇见的男性更多地联系了女研究员。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不难理解,在晃动的高桥上,人会出现害怕、紧张的迹象。而相似的情况是,遇到喜欢的人,人也会出现心跳加速,血液流动变快,甚至脸红等迹象。可见,高桥的男性,误认为自己喜欢上这个女研究人员,所以打算追求她。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可以与喜欢的人,一起参加一些带有刺激的活动,会很好地提升两人的亲密度,例如一起去听听摇滚乐,看看恐怖片,玩玩跳伞等,无论是塑造高大威猛的可靠形象,还是反差萌的楚楚可怜形象,都很有帮助,那么最后两人成功在一起的几率都会大大提高。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第二个重点里,你知道了每次决策背后,都有外在因素这个“隐形说客”。然后知道,那些恰到好处的巧合,看起来像是必然,其实是我们的主动选择。最后,我们也学会了可以利用“吊桥效应”来塑造自身优势,增加与喜欢的人在一起的几率。

在探讨了神秘的“自我暗示”和“隐形说客”之后。最后,我们来探讨最为复杂的人性。我们将从自私心理学角度,探索与人相处之道。

说到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圣人,也都是罪人。说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亲和动机,同时,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

作者曾参加一个叫做《世界在行动》的节目,目标是要测算国家的忠诚度。他们首先选择了一个大型报刊经销商的连锁店,故意安排店员给顾客多找钱,比如收了顾客5英镑,却假装按照10英镑来找钱。实验证明,几乎所有的顾客都会欣然收下店员多找的钱。在接下来的第二次实验中,店员故意口头重复要找多少钱,目的是让顾客知道店员此时已记错金额。但结果是一样的,几乎所有人都收下了这个钱,甚至顾客在出门时,露出得意的笑容。但这个实验还没结束,实验人员将大型机构的连锁店换成街边商店,店员还是故意将5英镑当成10英镑来找零,但结果是,一半的顾客把钱还了回去。在采访中,他们表示,从经济水平和自己相仿的人身上,赚意外之财是不合适的,言外之意就是大型机构的钱是可以拿的。所以,我们每个人有圣人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这在好莱坞电影中很常见,当以盗贼为主角时,所有人都希望他们能从大型企业或者是财团首脑那儿成功坑到一大笔钱。

其实从上面这个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还有一点,那就是:人们更愿意帮助相似的人。

这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研究为证。尼克松在职期间,因为越南的处理问题引发了示威活动。借此机会,研究人员让一个演员装扮成嬉皮士,并手持“反对尼克松”的牌子走进游行队伍里。在预定时间里,他会倒地,假装很不舒服,由研究人员以帮助朋友为由,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结果抗议者们很快会伸出援手相助。但还是在同样的游行队伍里,实验人员换成正常人装扮,并手持“支持尼克松”的牌子,结果这一次,人们不再出手帮助。同样是和平抗议的现场,只因两次立场不同,就会出现积极帮助和袖手旁观两种情况。不难看出,我们的确更愿意帮助与我们相似的人。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求于人,那当你想寻求帮助时,可以去找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可以是年龄、气质甚至服装相似。只有这样,你的胜算比例才会高。

说起人际关系,最难的莫过于说服。其实,说服很容易让双方都处于敌对状态。那这本书会给你一个可行的方法,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点:说服人时,先从小处入手。

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有研究者假扮志愿者,询问住户是否介意在自己花园安装一个大的告示牌,上面写着“小心驾驶”。看过效果图片后,几乎所有的住户都拒绝了,因为大牌子让花园变得很不美观。在第二次实验里,研究者找了临近的住户,拿着一个很小的告示牌,询问住户是否可以放在自家花园里,而这次,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了。过了几天,研究人员回访,并请求是否可以安装大告示牌,结果,76%的人接受了这个请求。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的态度是很难瞬间改变的,需要循序渐进。那些接受了小告示牌的人,已经有了接受说服的心理准备,所以,对于更高一级的请求没有提出拒绝。

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合作时,或者说服别人做一件事情时,不要期待他一下子就接受,可以先从小事入手,一旦适应了这个阶段,你再说更大的请求,他才比较容易接受。

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了,面对复杂的人性,首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圣人,也都是罪人,我们有亲和友善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其次,我们更愿意去帮助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所以需要求助时,不妨向那些和我们气质打扮相像的人进行询问。最后,需要说服人的时候,不妨从小处入手,过了适应阶段,再提更大的请求。

生活中,很多神秘到不可思议的东西,总是让人们眼花缭乱。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心理学会如何解释这些不可思议的神奇呢?看起来存在必然联系的决策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玄机呢?面对复杂的人性,我们要怎样相处呢?

《怪诞心理学--揭秘不可思议的日常现象》,在这本书里,作者借助一个又一个学者的科学实验,一一为我们揭秘。首先,不可思议现象大多源自“心理暗示”;其次,每个决策背后,都有个隐形说客;然后,又从自私心理学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与人相处之道。

我们知道了,因为“谄媚效应”,大部分人深信积极正确的事;记忆可以被操控,我们真的会盲目坚信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没有“天生幸运”,只有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然后,我们知道了决策背后,那个潜藏的“说客”是外在因素,例如广告,氛围等,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那些所谓的,看似必然的联系,其实是人的主动选择。而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可以巧妙利用这个“隐形说客”,例如吊桥效应,来巧妙打造自身优势。最后,我们又回到与人相处之道上,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是“圣人”,也都是“罪人”,因为我们既自私,但也有友善的一面。同时,每个人都更愿意帮助与自己相似的人。最后要想说服别人或者与人达成大的合作,要先从小事下手,往往会更容易达成。

其实,不存在天生幸运,也没有随便的巧合。今天,你已经知道了,那些不可思议日常背后,都有些隐藏很深的东西,比如自我心理暗示。那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独立思考,尽可能去借力那些潜藏的积极因素,让工作、生活和学习更加高效顺利。

关于心理测试事业巅峰之作和怎样在财务领域走到巅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点赞(16)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