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心理眼动测试的问题,以及和请问眼动测试是什么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请问眼动测试是什么
  2. 36/40心理学 | 速眼动睡眠REM(阿瑟瑞斯基)
  3. 快速眼动睡眠,心理学,属于什么波段

请问眼动测试是什么

又称眼动实验,你可以在百科里看。

眼动测试,就是通过视线追踪技术,监测用户在看特定目标时的眼睛运动和注视方向,并进行相关分析的过程。过程中需要用到眼动仪和相关软件。早期人们主要利用照相、电影摄影等方式来记录眼球运动情况,现在利用眼动仪等先进工具,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记录。

眼动实验的原理主要是:目前热门的视线追踪技术,主要是基于眼睛视频分析(VOG,Video

oculographic)的“非侵入式”技术,即用摄像机将眼睛运动录下来再通过图像分析判断视线落点,且传感器与用户没有直接接触。有些采用此类技术的仪器可以允许用户自由活动,如Tobii的X60/120和T60/120系列的裸机,但有时也会通过一些方式限定用户的活动范围,比如要求用户把下巴放在固定的支架上,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我们知道,用户的视线在移,眼球也在转动,所以要推算出用户的视线方向,就得在眼睛图像中找到某种在眼球转动时也保持不变的特征,并计算其与瞳孔中心(其中心线即视线方向)间的向量关系。

视线追踪技术中广泛运用的方法叫做“瞳孔—角膜反射方法”(thepupilcentercorneareflection

technique),其所利用的眼动过程中保持不变的特征,是眼球角膜外表面上的普尔钦斑(Purkinje

image)——眼球角膜上的一个亮光点,由进入瞳孔的光线在角膜外表面上反射(cornealreflection)而产生。

由于摄像机的位置固定、屏幕(光源)的位置固定、眼球中心位置不变(假设眼球为球状,且头部不动),普尔钦斑的绝对位置并不随眼球的转动而变化(其实,头部的小幅度运动也能通过角膜反射计算出来)。但其相对于瞳孔和眼球的位置则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当你盯着摄像头时,普尔钦斑就在你瞳孔之间;而当你抬起头时,普尔钦斑就在你的瞳孔下方。这样一来,只要实时定位眼睛图像上的瞳孔、和普尔钦斑的位置,计算出角膜反射向量,便能利用几何模型,估算得到用户的视线方向。再基于前期定标过程(即让用户注视电脑屏幕上特定的点)中所建立的用户眼睛特征与电脑屏幕呈现内容之间的关系,仪器就能判断出用户究竟在看屏幕上的什么内容了。

定位瞳孔中心的位置是视线追踪技术中的关键一步,但一个问题是,相比于虹膜与眼白之间的极其明显的分界线来说,瞳孔和虹膜之间的分界线并没那么清晰,特别是咱黑眼睛黄皮肤。因此,研究者为了提高这一步的精准度,又设计了“亮、暗瞳差分方案”,即:交替用不同方位的光源向人眼发出近红外线,然后在每两帧相邻的图像中,分别获取用户明亮的瞳孔(bright

pupil,亮瞳)和暗淡的瞳孔(darkpupil,暗瞳),进行叠加差分,从而更清晰地“抠”出瞳孔,再计算瞳孔的质心和形状等参数。

究竟拍到的是“亮瞳”还是“暗瞳”,这取决于摄像头是否与光源共线。如果摄像头与光源在同一条线上,则摄像头拍到的瞳孔是被光照亮的,也就是“亮瞳”。这和拍照时,相机闪光灯直对着拍摄对象时照片上会出现“红眼”的原理是类似的(忍不住想提一下,百科说红眼是因为闪光灯使瞳孔暂时变大,其实有点扯,首先不相关,其次瞳孔在强光下会变小,不然岂不被闪瞎了眼)。如果二者不共线,则拍到的就是正常的“暗瞳”了。所以,支持亮暗瞳追踪的眼动仪上都有两套位置不同的近红外光源。

之所以要用近红外线,是因为人眼无法察觉到,不至于晃眼,影响用户。这些光束很弱,只要研究者按照眼动仪说明书上指示的距离安排用户就坐(比如离眼动仪60cm以上),用户即便在工作的眼动仪前待8个小时也不会有放射性危险。

与上述“非侵入式”技术相对应的视线追踪技术,则需要用户与测试设备上的传感器直接接触。比如早期的眼动测试会在测试者的眼睛里塞进一个类似硬质隐形眼镜的东西,监测随着眼睛运动而不断变化的磁场,从而知道你在看什么地方,或者在测试者的眼睛周围贴上电极,监测电位变化。这些方法听着有点慑人,操作起来也麻烦,但获取的数据比较准确。

那么,普通的商用眼动测试究竟能有多精确呢?这就得看测试用眼动仪的具体参数了。分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空间上的相关参数有精确度、漂移和屏幕尺寸,时间上的参数是采样率(延时)。比如:Tobii

X120的精确度是0.5度,随时间的漂移在0.3度内,如果以用户距离屏幕60cm计算的话,则偏移量约在0.13mm;其采样率为120Hz,则延时在17ms,因为每隔两帧才能算一次瞳孔。但有研究者发现,实际测试中的位置偏差要比这里算出来的值大很多,可能与用户移动头部、或定标问题有关。如果用tobii这一系列做阅读测试的话,很可能无法准确定位用户到底在看界面上的哪一行字。因此在作分析时,要避免太相信结果中所给出的注视点。

同时在做测试时,也应尽量遵守实验规范。现在的商用眼动仪一般都能对头动进行补偿计算,但是,即便眼动仪允许用户自由活动,也有一个规定的头动范围,比如Tobii

X60和T60型号的头动范围在44×22×30cm(长宽高),而X120和T120的频率高、允许的头动范围更小,为30×22×30cm(长宽高),测试时应保证用户的头动幅度在此范围内。而在定标时,则应允许用户在规定范围内的移动头部,在定标阶段将头动纳入考虑。

http://baike.baidu.com/view/1508093.htm

36/40心理学 | 速眼动睡眠REM(阿瑟瑞斯基)

快速眼动睡眠是睡眠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的大脑非常活跃,眼球会快速转动,人也很容易做。快速眼动睡眠量取决于年龄等各种因素。婴儿的快速眼动睡眠量占整个睡眠的50%,而成年人只有20%左右。增加快速眼动睡眠可以提高回忆能力,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心理能力。快速动眼睡眠期间的境会非常生动。而增加快速眼动睡眠也就意味着你要增加做梦的时间。

2部分之1:

调整睡眠习惯

1

了解睡眠的各个阶段。睡眠可以分为4个阶段,而最后的第4个阶段就是快速眼动睡眠。要增加快速眼动睡眠量,你需要花时间让自己的身心经历睡眠的前三个阶段。因此你需要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睡眠习惯。

人的睡眠是有规律的,它会在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之间转换。每一个睡眠周期大概有90分钟,而一个晚上大概会重复4到6个周期。随着夜晚时间的推移,每个睡眠周期的时间也会发生改变。大部分深度睡眠都集中在前半夜,而快速眼动睡眠量在后半夜会变多。

2

保持规律的睡眠。建立规律的作息,每天定时睡觉和起床,即使周末或者休息日也不要改变。每个人对睡眠的需求都不同,但一般来说,一个人每天需要7到9个小时的睡眠。规律的作息能保证充足的睡眠,而7到9小时的睡眠会重复好几个睡眠周期,所以规律的作息能增加你进入快速眼动睡眠的次数。

有的人认为,少睡一个小时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而这少睡的一个小时可以到周末或者休息的时候再补回来。其实这样是行不通的。作息上的任何改变只会对睡眠习惯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减少深度睡眠或者快速眼动睡眠。

有的人认为身体会快速适应不同的作息时间,这其实是无稽之谈。虽然大部分的人都能调整他们的生物钟,但这也需要你定时给身体作出提示才行。即便如此,每天作息的变化最好也不超过1到2个小时。如果要让生物钟适应时差或者上夜班,那需要超过一周的时间。

3

睡前几个小时,移开所有电子设备和其它让你分心的东西。关掉电视、手机、平板和电脑,最好将所有电子设备都放在卧室外面。这些电子屏幕释放的光线会刺激大脑,抑制能促进快速眼动睡眠的褪黑色素生成,并干扰体内的生物钟。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电脑定时休眠。让电脑自动休眠可以防止你过晚或者临近睡觉时间还在使用电脑。不管是普通电脑还是苹果电脑都有休眠的功能。如果你想让电脑在你早起时就做好准备,也可以设置一个自动开机的时间。

4

让卧室保持昏暗、凉爽和安静的状态。用厚窗帘或者其它遮光的东西挡住窗外的阳光。把电视、电脑等电子显示屏遮起来,这样屋内才不会有亮光。你也可以用眼罩遮住眼睛,模拟黑暗的环境来助眠。

如果你因为窗外或者室友的噪音无法入睡,可以买好一点的耳塞或者白噪音器。

5

在睡前4到6小时,不要喝咖啡或者饮酒。下午7点喝的咖啡到了晚上11点还有一半会留在体内。咖啡因会抑制快速眼动睡眠,像咖啡、巧克力、软饮料、非花草类的茶、减肥药品或者某些止疼药里都含有咖啡因。睡前几小时应限制咖啡的饮用量,尽可能避免在饮食中摄入咖啡因。

酒精同样会抑制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它会让你一直保持浅睡眠的状态,你很容易清醒,醒来后很难再次入睡。为了提高快速眼动睡眠的几率,睡前几个小时不要摄入酒精。[9]

6

试着比平时早睡30分钟。早上的快速眼动睡眠更长。所以为了延长快速眼动睡眠,你可以多睡30分钟。改变你的睡眠时间,比平时早睡30分钟,并且每天晚上坚持这一作息。[10]

始终坚持每天早睡30分钟。要增加快速眼动睡眠,必须保障各阶段的睡眠充足,特别是深度睡眠。如果你不能得到足够的深度睡眠,那么第二天晚上,身体会减少快速眼动睡眠来弥补深度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心理学,属于什么波段

快眼动睡眠(REMsleep),时脑电波的波段也处于快速波动的状态,因此又称“快波睡眠”。成人每90分钟就重复一次,平均持续5分钟,其间能用眼动电图描记法记录到快速眼动,故此得名。REM期几乎完全被生动的梦所占据,并伴有脉搏、呼吸、肌张力和脑血流等方面的生理变化。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点赞(1)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