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测试巨婴心理的一些知识点,和“铲雪式”教育会让孩子长大后变成巨婴吗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焦虑症测试题(10道焦虑测试题告诉你)
  2. “铲雪式”教育会让孩子长大后变成巨婴吗
  3. 现在的孩子真的缺少挫折教育心理承受力差吗

焦虑症测试题(10道焦虑测试题告诉你)

这是一个教育焦虑的时代,这是一个全国妈妈“焦虑指数”爆表的时代。

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

为人之母不仅承担了更多养儿育女的责任,还经受着更多的提心吊胆,心惊肉跳,忧思过度,殚精竭虑……

孩子牵扯挂肚的妈妈给孩子温暖和力量,但焦虑过度的妈妈也叫人心疼:操劳过度常常换来母子之间剑拔弩张,夫妻之间貌合神离。

操心要操到点子上,用力要用到刀刃上。

对于孩子是中学生的妈妈来讲,孩子心理、生理急剧发育成长,妈妈下手更要快狠准。

下面这10道题可以帮你迅速判断当妈的焦虑程度。

十道题速测妈妈焦虑指数,别让你的焦虑拖了孩子后腿

10道题速测妈妈“焦虑指数”

1.每当孩子安然放学回家,我会暗自松一口气。

2.如果发现孩子闲了下来,不由自主想给他安排学习任务。

3.孩子感到悲伤的时候,我认为这是我的错。

4.看到孩子自己做不好事情的时候,我会一直帮忙。

5.孩子和同学出去玩,我会为他们安排活动。

6.如果孩子想和同学一起上攀岩课,我会禁止。

7.我会查看孩子的上网记录,监控孩子使用的App。

8.我认为做父母的,就应该让孩子远离所有危险。

9.如果孩子假期想打工挣,我会为他找份兼职工作

10.出门前发现孩子的衣服脏了,我会让孩子换衣服。

如果只中了1-2条,恭喜你,你的当妈“快乐指数”相当之高;反之,如果中了8-10条,抱抱你,你正深受妈妈“焦虑症”的困扰

对于这个结果,你是不是有点不服?

看重孩子的安全,安排孩子的活动行程,监控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为孩子找份安全的兼职工作等等,这些行为难道多此一举吗?

照顾孩子的生活,这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为孩子安排学习任务,这难道不是陪读妈妈的尽职行为吗?

孩子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妈妈。

你如果还在做小学生甚至婴幼儿式的妈妈,毫无疑问,你已然拖了中学生孩子的后腿。

接下来,学习控会详细解读作为一个中学生的家长,在安全、生活、学习这三个方面,当妈的如何放下焦虑,轻松当妈。

十道题速测妈妈焦虑指数,别让你的焦虑拖了孩子后腿

安全焦虑:安全意识比小心呵护更重要

孩子自己出门,你焦虑,孩子在家上网,你也焦虑。

于是,你小心翼翼呵护孩子周全。

但这不是完美妈妈的做法。这只能说明,你有一颗想当完美妈妈的心。

你担心身边的人埋怨你置孩子于险境之中,你希望所有的人都看到你把自己的全部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母亲”这个角色。

可是你想过吗?

查看孩子的上网记录,如果孩子发现了,他还会信任你吗?

安排孩子和同学的出行计划,你的孩子会不会在同学面前颜面尽失?

为孩子找一份安全的兼职工作,你打算帮孩子解决一辈子的工作吗?

十道题速测妈妈焦虑指数,别让你的焦虑拖了孩子后腿

查看孩子的上网记录,控制孩子的网络行为,不如教会孩子安全上网,识别网络诈骗,远离网络暴力。

与其安排孩子和同学的出行计划,不如和孩子确定回家的时间和联系的方式和频次。

让孩子自己规划出行,玩得自由尽兴,也锻炼了统筹规划能力。

为孩子找一份安全的兼职工作,但你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愿望和能力。

让孩子提早认识到自身的优势,磨炼风险评估能力和决策能力,这都是他们未来安身立命之本哪。

中学生已经有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妈妈在安全方面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明确底线,默默工作。

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要潜移默化,不要歇斯底里,要润物细无声。

不要过度保护你的孩子,最好是支持他们,让他们自己做决定。这样他们才能有机会感受这个世界的缤纷有趣,也有机会深省这个世界的激流暗礁。

是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

作为一个健康年轻人,只有尝过辛酸苦辣,才能学会如何应对消极的情绪和感受。

你试图让孩子的生活可以预测,但你根本不可能预测一切。

何况,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糟糕,当妈的有必要担心那么多吗?

十道题速测妈妈焦虑指数,别让你的焦虑拖了孩子后腿

生活焦虑:独立能力比“完美”生活更重要

孩子出门前衣服脏了,你焦虑;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好,你也焦虑。

于是,你悉心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成为了一个称职的保姆。

“巨婴”孩子的生活看似完美无缺,但却错失了磨砺独立能力的时机。

孩子从未体验过独立的滋味,长大后不愿承担责任,不敢独自处理生活的事务,更不懂得如何自己为自己做决定。

学习控儿子同学的妈妈,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这方面,就未雨绸缪。

孩子小时候,她付出不少。现在孩子初三了,她反而悠哉游哉地做了个散仙。

这位妈妈,在孩子幼儿园期间,就开始培养他简单的生活小习惯,比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整理,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回到家中自己的衣物要有规律地摆放等等。

升入小学后,这个孩子就已经能很好做到自己的学习用品自己整理和归纳。学校老师一致夸奖,他的书桌是最干净整洁的。

进入小高阶段后,这位妈妈又对儿子在家中的生活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每次用餐前帮助家长端饭菜,用餐后主动收拾碗筷等等。

升入初中后,这位妈妈还在继续培养儿子的生活习惯:自己整理内务,利用周末、假期,帮着父母、长辈分担家务。

这位妈妈非常有远见:从小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正是在为他日后住校或出国求学打好基础。

孩子从小参与家庭劳动,不仅提早锻炼了劳动技能,还建立起独立意识,并且更懂得关爱人,体贴人。

十道题速测妈妈焦虑指数,别让你的焦虑拖了孩子后腿

学习焦虑:支持比陪读更重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显示,83.6%的中学生家长,要求孩子考进班级前15名。

成绩,是大多数妈妈焦虑的导火索:

孩子考试没考好→担心考不上好中学→害怕考不上好大学→恐惧找不到好工作→抓狂孩子这辈子完蛋了……

天呐,这不就是在自己吓唬自己么!

妈妈不断强调分数,只会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无奈地认为学习很苦、学习很累、学习很难……

探索的乐趣,求知的乐趣,学习和考试天然具有的“比、学、赶、帮、超”的成就感,这些可以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因素,早已被抛诸脑后了!

妈妈一惊一乍,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得了吗?!

其实,妈妈们应该在思想上给自己松松绑:

不必苛求自己像学校老师一样,孩子的难题都能给解答了;不必强求自己成为心理辅导老师,孩子的压力和心理困惑都能给疏通了。

学习控儿子学校的一位女学神的妈妈从来没有辅导过孩子,每次孩子把作业拿来,她只负责签字,不看女儿做的东西。

有一次,孩子终于忍不住抱怨:

孩子:妈妈,你不帮我检查,要是错了,老师批评我怎么办?

妈妈:那就批评吧。

孩子:找家长怎么办?

妈妈:让他找呗。

孩子:那丢脸呀。

妈妈:丢我的脸,又不是丢你的脸。

孩子:丢我的脸呀。

妈妈:那就和我无关了。那是你要想法解决的事情。

没错,学习是每个孩子的个人任务,而当妈的任务就是:掌好舵。

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学习步骤:预习-复习-练习-改错;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订立学习计划,分清任务主次,学会总结反思。

除此之外,妈妈唯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

孩子学习受挫时,接纳他;孩子发挥出色时,鞭策他。

作为孩子最重要的家人,妈妈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两个字——支持。

看到孩子躺在床上看手机,不要以为他在堕落——他可能在以舒适的姿态查阅资料。

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发呆,不要认为他在偷懒——他需要有自省和思考未来的时间。

如果你常常对孩子呈现给你的真实状态火冒三丈,他就会默默关上房门,再也不让你走进他的真实世界。

十道题速测妈妈焦虑指数,别让你的焦虑拖了孩子后腿

根据物理能量守恒原理,每个家长的辛苦总量是不变的:早期省心,日后必然操心。

这对家长很公平,可是对孩子呢?孩子将一直很辛苦,一生很辛苦……

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不要再计较鸡毛蒜皮的生活,不要再焦虑不可控成分太多的考试成绩。

把现在用于焦虑、发愁、发火的时间,转而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积极行为,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引导,孩子自然有个好成绩,有个好将来。

这样的自我改变和调整虽然很辛苦,但绝对值得。

共勉。

“铲雪式”教育会让孩子长大后变成巨婴吗

▋“铲雪式”父母并不是在给孩子未来铺路。

德国法西斯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把两个犯人各自关在一间房子里,与外界完全隔绝。经过比较长的时间,一个人发疯了;

另一个人每天靠自己和自己下棋才活了下来。其实这个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被“铲雪式”父母保护下的孩子,他们对于外界痛苦、挫折甚至胜利喜悦等等感受都被剥夺了,而在这种“感觉剥夺定律”影响下,势必会带来更大的成长隐患。

❐“铲雪式”父母的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往往都缺乏独立意识。

之前看过一个相关新闻,新闻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在妈妈要去做手术的时候,却在为家里没人给她做饭而苦闷。

更是一天要打了好几个询问在医院的父母,今天可以吃什么?这可是一个二十几岁的成年人啊!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她在家的生活状态。

心理学家和作家玛德琳·莱文博士在《好好教育你的孩子:为什么价值观和应对技能比分数、奖杯或厚厚的信封更重要》一书中提到。

她经常看到一些大学新生“不得不从埃默里大学或布朗大学退学回家,因为他们没有大学里所需要的最起码的生存技能。”

而这些孩子被退学的孩子大都有个“铲雪式”的家长。因为父母会在孩子的每一个行动上,都为他们铺路,解决难题,而这样的教育,大都会让孩子丧失自己独立的能力。

❐“铲雪式”教育下的孩子,往往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受不住打击。

同事小孟家的儿子焕焕,最近很让小孟头疼,因为焕焕一直都是年纪里的佼佼者,很多兴趣爱好也是。小孟却在办公室吐槽到:其实你们眼里,看起来这么让人骄傲的孩子,却受不了一点打击。

最近学校测试,焕焕从上次年纪第一,掉到了年纪第三。本来就因为考试那几天重感冒,这么不好的状态,考第三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就是因为这个名次,焕焕都好几天没有认真吃过饭了。

其实就对小孟的了解,他也是典型的“铲雪式”父母中的一员。而焕焕之所以经不起一点打击,问题就出在他的教育上,不断在给孩子行走的路上扫除障碍。而当他们一旦离开了父母保护的温室,他们的玻璃心就会表现出来。

❐“铲雪式”教育下的孩子,往往都是啃老一族的“巨婴”。

《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就是一个典型的“巨婴”。因为是最小的儿子,所以他从小就是在妈妈的过分宠爱下,一路顺风顺水成长起来的孩子。

但是,也这是因为这样,让他就算已经娶妻生子,也每个月需要靠妈妈给自己的救济过日子,连结婚买房买车的也是靠妈妈。

直到妈妈的去世,让苏明成立刻失去了靠山,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自己去面对时,他就觉得危难四起,并且常常四处碰壁。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事务主任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说,在斯坦福大学,她看到学生们上了大学以后,依然依赖父母安排一切,就像个长不大的巨婴。

就算到了大学,父母也从不让孩子犯错或面对挑战。当今社会,很多“啃老”的“巨婴”,其实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他们习惯于在各个场合上,对父母形成依赖,长大了也自然在生活和心理上,都离不开父母的庇护。

▋怎样避免“铲雪式”教育,给孩子一条正确的成长之路?

公众号文章“美国顶尖精英大学招生史上最大舞弊丑闻”对于美国大学贿赂丑闻进行了指控。而在这起丑闻中,50人被控为确保学生进入大学而进行了广泛的欺诈。

而这些人进入的大学的阻碍,大多都是父母清除的。斯坦福大学前教务长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在《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中写到:“‘铲雪车式’父母的思维是本末倒置的,关键应该是让孩子为未来的道路做准备,而不是为孩子准备好道路。那怎样的教育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铲雪”呢?

❐培养孩子独立意识,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

像开篇所讲的朋友孩子丁丁一样,丁丁妈妈在处理的最好办法,其实不是把弄好的饭,送到丁丁手中,而是明确的告诉孩子,吃饭时间到了!要准备洗手吃饭了!而且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不离开电视机,不自己过来吃饭,他很可能在下午一段时间里,都是饿着肚子的。

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并且还要让孩子为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可以不需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累。

一定年纪后,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书包,甚至还要培养帮爸爸妈妈干家务的主动性。因为这样不仅仅在一定的方面,培养了孩子一定的生活技能,还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中的快乐,无疑这是他们好习惯养成的关键一步。

❐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生活中的主导者,父母只需要尽到陪伴者的职责。

“这都是为了你好。”“你选这个吧!”“这道题先这么做。”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欢去干预孩子的选择,很多时候都只是表面上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但其实等孩子真正做出了选择的时候,又以“为了你好”等一切理由,去擅自改变孩子的选择。

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在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来越全面时,他们会对每一个选择,站在他们角度上,进行深入的思考。

而总是在过度的干预孩子做选择,或者干预孩子的行动,其实这是极其不尊重孩子的一个教育方式。那些以“为了你好”打幌子的一切父母干预行动,其实都带有着一定的自私性。而这种教育,其实完全不利于孩子自己独立思考的养成。

❐不要把教育氛围营造成“温室”,适当让孩子感受不同气候的冲击感。

就像之前所提,那个拿了第三名也会自己生闷气的焕焕一样。小孟家的教育也是典型的“铲雪式”教育,害怕孩子受伤,就在每一个房间里,安好监控,以便于随时随地的查看孩子的行动;

害怕孩子磕碰,就在每一个有角的地方包上泡沫,生怕孩子不小心碰到......而这样的过度式保护,让焕焕在挫折面前,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很多父母本来觉得,这是在给孩子解除后顾之忧的,能让孩子在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里长大,但是却忘记了外面的世界,总会有风吹雨打的,孩子总要去经历的。

而一直呆在温室的孩子,又怎么会知道寒冷感觉的刺骨,巨热感觉下的不舒适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要让孩子一直顺风顺水。

才是最完美的教育。让孩子有遇到挫折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失败的痛苦和感受,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虽然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经济能力和人脉关系,给孩子的成长铺上一条顺顺利利的大道,让孩子成长中的每一步,都走得顺风顺水。

现在的孩子真的缺少挫折教育心理承受力差吗

现在的孩子缺少挫折教育是真,心理承受力差也是真。

但我认为,如果说有些孩子走极端是因为以上两项因素则不然。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有些孩子自残和自杀呢?

笔者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孩子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现在有很多孩子,从小都很受宠。一开始从耍小性子开始,随着父母长辈们的迁就,慢慢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毛病。毛病重了,有些家长就突然无法忍受了,要严管了。可这个时候的小霸王,硬刺已经形成。硬碰硬地管教就很容易让孩子走向极端了。有些孩子因而选择自残甚至自杀极端方式,以此来反抗家长的管制。殊不知,从没有经历什么伤害的他们,根本不会去考虑事情的严重性和不可挽回的灾难。若是知道,估计他们也不敢。

所以说,长辈宠孩子得有度,不要让溺爱成为一种致命的伤害。从小让孩子受点挫折,锻炼一下孩子的心理承受力。甚至适当的让孩子见识一些关于生命的恐惧,让其产生敬畏之心,那也是很好的。

最后,@涓涓叮祝天下所有爱孩子的父母,都能像自己希望的那样,孩子乖巧、聪明又坚强。

近几年看到不少孩子走极端的,一件小事就毁灭自己生命的,扛不住压力得心理疾病的。那么真的是这些孩子缺乏挫折教育,心理承受力差吗?

其实呢也不全是,这有很多社会因素在里面,也有些家庭因素和教育的弊端。

为什么这么说呢?

1.家长期望过高,希望自己的子女是人中龙凤,不断的要求孩子学习,不断的压迫孩子。

2.学校以分数论英雄,为了取得高分就不断的刷题,做练习上补习班。这让孩子很疲劳,拿不到好的分数,家长责备,老师批评,同学嘲笑。

3.社会上形成一阵风气攀比,父母们比孩子如何厉害,学习如何好,上了几个补习班。以孩子能考上名校为豪,把压力堆给孩子。

4.父母的焦虑,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们能有好的未来,拼了命的给孩子好的,他们认为好的。在孩子犯了点点错就无限的夸大,害怕一点点错误就能把孩子毁了。

孩子压力大,心理承受不住,这是这个社会的常态,心理健康遭到损害,这些都不能说是孩子挫折教育缺乏,当然也不排除,但是这也只是一部分而已。

想要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对我们自身的焦虑进行排解,做到不逼迫不压制孩子。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不已成绩为衡量孩子的标准,发展孩子的各项技能。

成绩只是一个代表过去学习的测试,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孩子还有其他各种优点,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了解孩子,相信孩子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二、不攀比,平和心态对待。

有时我们不是因为孩子喜欢学习一个东西而给孩子报的补习班,而是因为邻居家某某学习了,那么也给孩子报一个,不让孩子落后他人。

其实有这种心理也是正常的,然而我们也要了解好自己的孩子,不能说自己觉得好就一定给孩子报,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孩子喜欢的也有兴趣去学的矛盾就可以给孩子。

不焦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别人的孩子未必比自己的孩子好,平和去对待。

三、了解孩子,适当的帮助孩子释放压力。

不一味的要求孩子,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让孩子说出来,了解我们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释放压力。

四、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特征,不做超过孩子心理承受的事。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不懂得排解压力,我们不能用大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这对他们不公平。

当孩子不能理解并把事情压制在心里时,那么这就很危险了,一次积累一点,爆发是只需一根稻草。

去学习和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是做父母的应该做的,为了孩子我们需要学习,学习做一个好父母。

【是我们成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还是孩子的差?孩子是与生俱来的勇敢者。成年人在孩子眼里都是巨人,即使这样他也要努力成长。如果换成我们成年人,在满屋子巨人的环境里,还能保持持续成长的勇气吗?】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普通的我们天天和姚明待在一个屋子里,普通的你我能像孩子一样浑身充满勇气,很愉快的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吗?我想我不能,只有1.75米的我只想逃离这个环境。

对此问题,我的看法是:

挫折教育要不得,我们只需要鼓励孩子。

(挫折教育概念: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01

为什么不需要挫折教育?

因为是我们成年人的一些教育方式在让孩子感到受挫,而不是孩子的承受能力差。

我有5个理由,

理由一:在孩子眼里,我们大人们都是巨人,行动迅速,无所不能。即使孩子有这样的感受,他们每天都没有放弃成长,是因为他们与生俱来的勇气在支撑着他们弱小的身体。

理由二:孩子在成长中,不断遇到挫折和困难,正是我们成年人目前的养育方式让孩子感到气馁和沮丧,一点点消磨了他们的勇气和自信。

理由三:我们父母的一些有意无意的言行举止,常常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没有能力的,而且他和父母的关系是不平等。这样是在消融孩子的勇气。

理由四:成年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更聪明、更厉害、很有能力。比如说,和孩子玩游戏,总是大人赢。当孩子对此表达不满时,我们却对他生气。这些都在打碎孩子积极向上的勇气。

我们父母很多的行为都在阻碍孩子对发掘自己的能力和优点的巨大努力,是我们在消磨着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个时候,难道还要给孩子更多的挫折吗?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

大多数当代父母都在骄纵和压制之间摇摆不定,因而对子女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我们不能因父母能力不足而责怪他们。没有人教过他们应该怎么;他们本身就是这些困惑和冲突的受害者。

02

用鼓励代替挫折教育

我有7个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建议一: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对孩子的鼓励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建议二:如果我们看到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他是个气馁的孩子,是个缺乏鼓励的孩子。没有鼓励,孩子找不到归属感。

建议三:有些孩子在经历失败后可能就一蹶不振,这些对自己和未来都不抱期待的孩子应该得到我们的鼓励,对待他们要宽容善良。

建议四:鼓励孩子,让他知道自己做的什么事和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是两回事。

建议五:鼓励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父母不需要带着评判来重视自己。

建议六:鼓励孩子,犯错误只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一件让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

建议七:鼓励的语言,你的确很努力;我相信你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我相信你能把这件事办好;无论怎么样,我们都爱你;你真的很努力,你值得这个100分。

03

总结

我们的教育里一直有个悖论:我想让你好,就得先让你感觉糟糕!“挫折教育”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可是,要知道只有感觉好了,才能做得好,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感到沮丧时,很难学习和成长。

最后,我想用我敬佩的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一段话作为今天话题的结束:

【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独特观点(第42篇)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们可以带着勇气去幸福的生活。”

我是【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以我70后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经验和你一起,我们共同进行一次有深度的思考,找出一个有温度的答案。

您好!非常感谢您的提问。我将以科学、专业的家庭教育视角为您答疑解惑。

首先,我们一起来思考什么是“挫折教育”?

“百度”查询到的概念: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在我看来,小朋友玩摔跤了,家长在远处观察着,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就是挫折教育;孩子放学后,家长不以“书包重,怕孩子驼背”为由帮孩子背书包,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就是挫折教育;冬天了,让孩子依靠自己的感知器官,判断是否要多穿衣服,这就是挫折教育;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见老师来家里玩,主动端果盘给老师,不小打在地上了,家长没有说教与指责,微笑平和地和孩子一起收拾,这就是挫折教育。孩子考试自我感觉不理想,在妈妈面前显得不开心,妈妈微笑平和抱抱孩子,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已经努力过了,妈妈永远相信你,这就是挫折教育。

其次,孩子是真的“心理承受力差”吗?

我想说,“心理承受力差”是成人给孩子贴的有毒标签。我们凭什么判断孩子心理承受力差的?凭孩子做出的相关行为吗?我们为何不去追问为何孩子最做出这些行为呢?而在孩子出事后,却给如同白纸一般不可限量的孩子贴上了一个”心理承受力差“的标签。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没有问题的孩子,只有当时发展的状态。孩子的一切言行,没有好坏对错,可以与否之分。存在就合理,存在就是需求。

最后,是孩子缺失挫折教育,还是我们家长不懂如何科学教育孩子呢?

生命的本质属性是需求,是生存,发展的需求。生命从诞生那一刻起,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挫折,经受着内外部的干扰。但神奇之处在于,生命与生俱来就具积极向上的生长力量。它依靠自身的力量,就可以生存与发展。比如说,孩子渴了,他会想喝水;饿了,需要吃饭一样。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自身无法解决的,他会发出”求助“信号,寻求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如,孩子无法拿到高出的东西,需要家长帮忙,家长就得帮忙拿下;如果孩子想去同小区的同学家完,孩子晚上一个人不敢出门,需要家长陪同,家长就需一起去。

可以这样说,现在出现”熊孩子“,“巨婴”等现象,都是家长不懂教育而去教育造成的恶果。

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善莫大焉!欢迎转发!

大家好,我是空妈。

关于这个问题,相信不同的家长都有不同的看法,这里空妈个人的观点是:这种所谓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恰恰是因为孩子的自尊心被长期打压的结果。

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家应该都感觉得到对孩子的压力,要比我们当年大得多。

而我们很多家长奉行的又是“严苛”、“高要求”的教育方式,平时给与孩子的鼓励与肯定非常少,一切就是向成绩看,考好了那是父母精心培养的结果,考差了,那就是孩子自己不努力,就是没有人家好的原因。

这样的教育气氛下,孩子真的很难保持很高的自尊水平,我们都知道一旦一人自尊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来的就是特别容易被其他人事影响自己的心态。

更直白一点儿,就是特别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容易因为一点点小事,或者别人的几句话就情绪低落,而且非常难以恢复过来。

这归根究底还是因为这个孩子平时被“打击”得太多了,我们很多家长有这种心态,就是孩子就是要在“批评中成长”,这样的孩子将来比较“扛事儿”。其实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恰恰因为失掉了太多的自信与自尊,反而会变得脆弱不堪。

所以空妈觉得,想要让孩子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战胜挫折的能力,就应该保护好他们的自信心与责任感,这才是他们能够赢在人生起跑线上最为重要的筹码。

你好,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最近看了好几则孩子跳楼自杀的消息,内心深深的遗憾之余也在常常思考。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想,所有最终表现出来的现象,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下面我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一下。

以前的人们,家里孩子多,一个家里两三个,甚至三四个都很正常。每家每户也多半是平房,孩子们都和孩子们玩,什么,爬山,掏鸟窝,摸鱼虾……总之,玩的很开心,他们的心理也在一步步趋于健康成长。以前的人们忙着解决生活问题,温饱是最基本的事,每天都忙于这些,孩子们也一样,对于担了家的很多事,也吃了很多苦,这些事变相的从另一方面增强了孩子的坚韧性格。对于物质、精神、娱乐上得要求活动并不多。但现在不一样了,社会发展好了,基本解决了温饱,但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多了,社会节奏变快。需求变多了,各种压力也多了,人们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当人们处在温饱状态时,内心的需求就变少了,也无暇顾及了。但现在社会的复杂,生活条件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人们所处的环境更多元化,复杂化,所以心理问题也就多了。

现在的家庭结构和以前的家庭不同了。计划生育的政策让每个家庭只能孕育一个孩子,孩子因此而变的更娇贵。三个家庭围着一个孩子,自然孩子的一切都被重视起来,家中的一切都有人操心,即便现在开放了二胎政策,每个家庭也不愿意要太多的孩子,为了保证孩子们的生活质量,也为了经济压力不要太大。因此,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很常见,这样的小家庭模式,让隔代的两家老人更重视和亲近孩子,大家的宠爱,可能会让孩子成长过程中过于保护,以至于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没有经过适当的磨炼,所以内心的心理建设是不足的。

以前的人们,家里孩子多,一个家里两三个,甚至三四个都很正常。大孩子带小孩子的现象很普遍。以前的人们忙着解决生活问题,温饱是最基本的事,每天都忙于这些,孩子们也一样,对于担了家的很多事,也吃了很多苦,这些事变相的从另一方面增强了孩子的坚韧的性格。中国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就说过,身体的苦是会让性格变的更有韧劲。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本人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发现,农村的孩子因为生活的苦难,所以他们更容易满足,也更有韧劲,得抑郁和自杀的情况也相对少点。现在的孩子,舍不得打,舍不得骂,更有胜者,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无原则的答应。普遍现状就是孩子只需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家里所有的事基本父母包办。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势必一不如意就受不了。

总之,现在的孩子因为社会和家庭的改变,确实缺少很多方面的磨炼,也缺少健康的心理建设过程,父母的溺爱会和大包大揽会让孩子更脆弱,但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改变,也让他们承受了很多的压力。所以不能单单从缺少挫折教育这一方面去说。是多方面的原因。

作为一名教师,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被重视起来,不管是家庭方面还是学校教育方面,只有家校联合,认真对待孩子的心理成长,那么悲剧减少。

最后,愿每个孩子面容上得笑容都是内心真实的写照。愿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可以重视心理教育。

我认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有必要的。挫折教育可以让孩子在遭受挫折时,激发孩子的潜能,从而让他们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顺境里,有家长宠爱,因而在独自面对困难的时候,缺少抗挫折能力,家长可以适当在教育过程中增加挫折教育的比重。

对,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谈论谁最成功,诸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澳门赌王如何从一个穷小子逆袭4000亿身家的典范。却很少给孩子抗挫折教育。孩子往往一遇到挫折就走向绝境。例如,新闻中上海一对母子因为儿子在学校跟同学吵架被母亲奚落,儿子直接从车门里出来跳河自杀,留下母亲嚎啕大哭等等事例。孩子遇到挫折也需要安慰,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结实的拥抱。当他们跌倒,如何清理他们千疮百孔的伤口。

现在的孩子真的缺少挫折教育心理承受力差吗?

在1993年,中日少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了一次野营拉练比赛,当时都是12、3岁的孩子,没人带一定量的水和食物,看谁能坚持走到终点,比赛开始了,中国的孩子身边有家长开车跟着,喝了就喝水,而日本孩子尽量节约,计算着这点水怎么能坚持到最后,吃饭的时候,日本孩子不说话,没声音,抓紧时间吃饭,而中国孩子叽叽喳喳,睡觉的时候,日本孩子抓紧躺下,快点入睡,中国孩子闲聊,三天的比赛,日本孩子完胜,中国很多孩子都是半路掉队,没坚持下来,当时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写出了详细的报告,上报党中央,引起重要领导的重视。

当年参加比赛并失败的中国孩子已经40岁了,这些人已经成年,应该有了孩子,新成长起来的孩子,问题似乎更多,各种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郁症呈现低龄化,抗打击能力很差,经不起一点挫折。想想孩子的成长环境,什么都是包办,一点家务都不会做,一点责任心感恩心都没有,不敢面对,害怕失败,并且有很多十几岁的孩子不能正常学习。

我们都知道,温室里的花朵,小草,看着很鲜艳,很娇嫩,但放到外边,经不起风吹日晒,谁家的孩子都金贵,但问题在于,有的花草可以在温室带一辈子,而孩子总要面对风雨,要从小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错了不批评,一起总结,让孩子在磕磕绊绊中成长,不断强大。

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能面对失败,才能走向成功。

答:就题主提出的问题,根据现阶段的家庭、及学校教育,笔者作如下解答。

一、家庭教育。

我们的孩子从小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呵护下成长,走路怕跌着,吃饭怕噎着,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初中,都是一路护送。从来没受过委屈,也从来未受过挫折教育。

有些孩子的家长也不懂什么是挫折教育,他们不认为孩子受点委屈,有助于将来的成长,只是一味骄纵、溺爱孩子。

如果孩子受点委屈,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孩子没有一点担当。

二、学校挫折教育的缺失。

一是学校缺乏挫折教育的措施。没有专人、专门组织去实施吃苦、冒险、运动等项目。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副课都开不全,挫折教育无从谈起。

二是学校也不敢开展挫折方面的教育。别说挫折教育,就是一些运动剧烈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单双杠、跳马等项目,老师也不敢开展。

为什么,如果开展这些项目,学生出了人身伤害事故,板子一定打在学校、老师身上,轻则赔钱,重则老师会丢掉饭碗。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挫折教育如何开展?

三、挫折教育缺失带来的后果。

一是孩子没有吃苦受累精神,遇到困难束手无策,只会求助家长,成了没有担当,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成批“啃老族”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二是容易走极端,如果孩子受到挫折得不到解决,他们往往诉诸暴力,或采取自戗的方式的解决,其后果往往是家庭难以承受的。

中国的素质教育(当然含“挫折教育”)喊了很多年,从来没有认真落实过。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是不足为奇的。

我是海边漫步者喜欢说说心里话,欢迎和您交流。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赞(3)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