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初中孩子叛逆期怎么办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中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初中孩子叛逆期怎么办?中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

本文目录

  1. 儿童心理测试之成瘾问题
  2. 中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
  3. 小孩到13岁,有叛逆心理该怎么处理

一、儿童心理测试之成瘾问题

两个多月前,看到中科院心理所多模态感知计算实验室的一则被试招募广告,是“阳光伴我行”项目的心理健康测评,施测内容大致是填问卷、完成电脑上的任务,关键是有120元的被试费,于是我说服闺女一起去挣了120元的零花,测试结束,当场结算。

历时两个多月,测评报告出来了,涉及情绪问题、成瘾行为、攻击行为、ADHD四个方面的内容。看完挺有收获,整理一下发给大家看看,估计大家看了会跟我一样有收获。

内容比较多,会按测试涉及的四个方面分别发出来,本次是成瘾行为,以下是正文。

对于儿童青少年群体的成瘾行为,本研究报告主要关注在网络成瘾行为上。美国心理学家Goldberg于1996年首先提出网络成瘾(Intemet Addition Disorder, IAD)障碍的概念,指的是在没有成瘾物质的条件下,人的上网行为冲动失去控制,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对日常生活带来了影响。网络成瘾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网络游戏成瘾,手机成瘾等。

国外青少年及大学生网络的成瘾发生率为1% 15%,日本较高为15%;中国报道的发生率为5.7% 17.49%。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青少年正值叛逆期,心智尚未成熟,若缺乏必要的父母监控和足够的温暖支持,他们就可能出现过度的网络使用。

研究发现良好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质量是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保护性因素,而消极的亲子关系可能促使青少年到网络世界中寻求心灵慰藉,就成了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

父母婚姻冲突是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显著风险因素。即父母冲突更多的家庭会更高概率检出孩子有网络游戏成瘾风险行为。

研究发现,不良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都是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而同伴侵害、结交越轨同伴是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风险因素。另外,有网络游戏成瘾同伴也会显著增加初中生自己的网络成瘾倾向。

有研究表明,学生与学校的联结程度(指学生在学校感知到被关怀的程度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偏低时,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也越高。积极的校园氛围对初中生网络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学生感知到的校园氛围越积极,越少表现出网络成瘾。

研究者们一致发现,在个人因素方面,冲动是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最强劲的预测因素。基于中国中学生样本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倾向青少年的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显著高于非成瘾青少年。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有研究表明,如果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例如自主性,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等,青少年就可能发生“病理性补偿”过程,青少年便有可能通过诸如上网打游戏这种容易产生成就感的方式进行补偿。

有研究表明,孤独感、抑郁情绪、自卑感等特质对网络成瘾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具有这些特质的青少年社交活动相对缺乏,更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支持。

2.4.1网络游戏障碍量表( IGD-20 Test)

网络游戏障碍量表(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Test, IGD-20 Test)是由Pontes等人于2014年根据DSM-V的诊断标准制定而成,包含6个部分,分别是凸显性(Salience),情绪调节(Mood Modification),耐受(Tolerance),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矛盾性(Conflict),复发性(Relapse)。该量表共20题,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记分方法来评估症状发生的频率(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我国学者Anise M. S. Wu学者及其团队在2016-2019年引进、翻译并验证了该量表在中学生群体和大学生群体的适用性。该量表得分范围是20-100分,得分越高,网络游戏成瘾倾向更明显。

2.4.2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MPAI)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MPAI)是学者梁永炽编制的,共有17个条目,采用1分(从不)到5分(总是)5点计分,得分高者表示手机成瘾倾向明显,被试在17个条目中有8个为肯定回答即判定为手机成瘾。该量表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4个因子,该量表已在国内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群体中使用过,验证了其适用性。该量表得分范围是17-85分,得分越高,手机成瘾倾向更明显。

2.4.3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 BIS/BAS)

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Behavioral Inhibition/ Activation System Scale, BIS/BAS)是Carver等人于1994年根据Gray的理论编制,量表有20个项目,后依据学者修订,删去2个项目后剩18个项目。量表分为行为抑制系统(BIS)和行为激活系统(BAS),行为激活系统包括奖赏反应(Reward Responsiveness)、驱力(Drive)和愉悦追求(Fun Seeking)3个维度。行为抑制测量惩罚敏感性,行为激活测量奖励敏感性。采用李克特4级评分,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该量表得分是看不同维度,以维度分说明个体的激活或抑制行为的动力来源高低。行为激活维度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容易受到奖赏等积极刺激的影响而激活趋利行为;行为抑制维度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容易受到惩罚等消极刺激的影响而抑制趋害行为。

2.4.4性格强度量表( CSI)——自律分量表

性格强度量表(Character Strength Inventory, CSI)是Thomas A. Wright学者在2017年依据其在工业组织的研究经验研发的一系列人格相关量表,其中自律分量表用于衡量个体的工作自律程度。本研究用此量表衡量儿童青少年在自主行为上的自律性。该量表有8道题,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从1-“极不同意”到7-“极同意”。该量表得分范围为8-56分,分数越高说明个体自律性越高。

测评结果我就不发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给我,咱们单独交流。

有研究发现亲子依恋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很好的保护因素,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其他风险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父母如何才能和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首先在沟通上,父母应该避免使用讽刺挖苦的方法,多积极地聆听孩子的心声,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真正地接近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体会到父母和家庭给自己的情感支持。其次,在网络使用行为上,父母应调整自己对孩子网络行为的过多的负面看法和负面评价,不要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应多看到孩子值得肯定的方面,避免将事件和观点的冲突演变成亲子关系的冲突。第三,父母也应该主动向孩子讨教,丰富自己互联网方面的知识。避免因为不了解互联网而一味地加强对孩子上网活动的严格监督和控制,这样只会更加激化亲子之间的冲突,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进一步加深孩子与父母之间情感隔阂,从而导致青少年对互联网更大程度的依赖。父母可以适当地增补互联网方面的知识,与孩子探讨互联网上的活动,可以营造更畅通的沟通环境,获得孩子的尊敬与亲近。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积极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每个孩子都有心理需求,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很多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这是促使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很多父母在孩子网络成瘾之后,想到的只是不要让孩子上网,并没有想用什么样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上网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自然而然地就会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埋下冲突的种子,破坏亲子关系,并且形成恶性循环,比如父母往往对孩子进行责骂,甚至打孩子从而更易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自暴自弃地沉迷于网络游戏,进一步让孩子倾向于逃入虚拟世界来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冲突。

在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中,父母应该注意自己适当的卷入程度。一方面,父母不能忽视不管,纵容青少年在尚且缺乏自制力的时候沉溺于网络;另一方面,父母也应注意不能过度管理,青少年期的孩子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发展,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对孩子的期望要从孩子自身的情况和意愿出发,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更多的自主空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家庭生活中父母冲突会破坏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进而破坏家庭氛围,从而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寻找父母都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父母冲突在所难免,在父母有冲突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这样可以降低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而父母冲突一旦被孩子知觉,父母应引导孩子对冲突原因进行合理归因,以免孩子把冲突原因归于自己而产生威胁感,或产生自责感。第三,孩子经历父母冲突之后,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情绪抚慰,甚至向孩子道歉。这有助于降低孩子的情绪不安感,以免造成情绪失调,从而转向网络世界避开现实生活。

有研究表明,同伴侵害以及结交不良行为同伴都是网络成瘾行为的风险因素。因此,学校、教师应给予具有这些特征的青少年足够关注,特别是遭受同伴侵害风险的青少年。青少年自己一方面要知道在遇到同伴侵害时及时向父母,老师等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应学会辨别好与不好的同伴关系,主动远离不良行为的同伴,多与良好行为的同伴交往。

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活动。比如可以开设面向网络依赖群体的团体辅导,开展网络成瘾行为相关的讲座等。另外学校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转移其注意力,扩大学生的社交,满足青少年的多方面需求。

良好的校园氛围也关系到学生健康积极的成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也需对学生应当多些关心,多些交流多些信任,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积极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而抑制其网络游戏成瘾倾向,与此同时,不良的校园氛围会降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会使得这些学生转向网络游戏世界寻求自我效能感。

另外,心理弹性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能够反向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他们会体验到很多的消极情绪和压力,家长和学校应该重视加强青少年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教育,教会他们积极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事件,增强其心理弹性,减少他们通过沉溺网络来逃避现实压力的机会,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

青少年应该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更加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以降低孤独感体验,增加其社会归属感及自我认同感的亲社会性,使自己更愿意与他人沟通相处,乐观积极,对人际交往有更大信心,而不是在网络世界里寻求虚拟关系。

青少年自己也应尽量有限度地控制网络使用时间和频率,自身应意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性,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从自身的角度思考,以提高缓解抑郁、网络成瘾的主动性,也更能保证社会其他干预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了解个人喜好及自己的优缺点,树立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抑制不理智的冲动,合理地掌控自我、悦纳自我。

另外,关注即时满足的青少年更容易卷入网络依赖行为,因为即时满足的个体比关注未来的个体更容易通过发泄与幻想的应对方式指向网络依赖;因此,青少年可以练习延迟满足,把注意力放在未来,同时训练自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

声明:以上测评内容,版权归属中科院心理所多模态感知计算实验室。

——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就关注、点赞、转发吧——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①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②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③。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三、小孩到13岁,有叛逆心理该怎么处理

你问的是孩子13岁叛逆期.而我家的现在2岁多也在叛逆期.开始很头疼.怀孩子.养孩子都容易.教育孩子操心.虽然年龄不同,都是同一个问题叛逆,你可以换种心态

我孩子.2岁之前很爱哭.在家折腾,出门很内向胆小.2岁多一点我发现她和过去有些变化了。我说往东她往西,越不让做什么越做什么。三天两头的给我气哭。那段时间就觉得不该生孩子,每天几乎都是崩溃的状态。我气哭时,她都会帮我擦眼泪,然后拍拍我抱抱我说不哭.乖。有次我说她(我小时候也没你这样气人)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开始换种心态

一叛逆期不是坏事,说明她开始懂和表达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去争取,和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很多时候我不让她去玩碰一些东西,谁怕有危险伤害到她,凶她,打她只好几分钟一会该啥样还啥样。就像玩插座,我用了插座保护盖,一会看不住她就想法扣出来。连续好几天她扣保护盖时,我不拦着她,陪她一起扣。突然一天我扣保护盖时装着让电着了一边打颤一边哭。她看着害怕,一边哭一边跟我说不哭乖。过会我说跟她讲原因之后,她就不再碰插座了。其他的一些危险东西也是用的这个办法

二打骂吓唬孩子,除了让她学到这些习惯。没太大改善。就拿她吃药来说。她2岁半之前很少生病。上学后就生病。喂点药很难.哭的嗓子都哑了.好不容易喂嘴里点还吐的哪都是。没法了才想起用零食哄.(说你喝一口奖励你个巧克力豆)果然喝一口.这样折腾了2.3天我觉得是错的。她每次喝药之前就先问她(要不要喝药)她就说药喝.(我就跟她说.以后你做任何事,我都不会奖励你.就像你喝药就是对自己的奖励.你想体验下吗)然后他就喝药,我还是会给她巧克力豆吃,还会夸她这次比上次有进步.她很棒只是告诉她今天她该吃了而不是奖励。她现在也不再排斥药了,只是她每次喝完都会说棒。我觉得这样也不对。现在还没想起更好的办法

三换种方式。从她初生我就买了很多婴儿的卡片和书。每个孩子小时候都爱撕书。她不紧撕书,还不爱看书。直到现在看到我看书就抢走扔了。上托班后,老师让家长教三字经。我彻底崩溃了。哪种画册她都不看。我发现她很喜欢听音乐,就放三字经的。她偶尔跟着学。平时就跟她玩游戏击掌.现在勉强能念出几句。给她买贴纸教她认识东西。然后装着不认识。问她让她告诉我。她小时候我总怕她比别人孩子差。输在起跑线就买了很多书,可孩子不学。我心态也改变了。我问自己(为何让她上学,让她学习是为了一个成绩单,还是为了让她能懂一些知识)如果是让她懂一些知识能不能换种她喜欢的方式

现在想想.陪孩子成长,自己也从新成长一次。亲子关系应该是开心的。如果这段关系不开心。我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回想自己这个年龄想要什么。

从知道她是个女孩哪天起,直到现在我都不反对她早恋。等她再大些我也会跟她说(妈妈不反对你早恋,前提是保护好自己,不伤害他人。有个人能和我一起真心爱你,我替你感到高兴。你有选择和体验一切的权利。也建议你以后遇到事情,一定要告诉爸爸或者妈妈其中一人)

13岁孩子有叛逆心理,几个做法:

几乎没有不逆反的初中生,这是孩子成长发展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孩子为什么总是和家长老师“叛逆”?

变“督导”为“疏导”,变“说教”为“行动”,变“家长”为“朋友”,

这样能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叛逆期”。

总之不要和孩子去“硬碰硬”要借助孩子自身的力量,逐渐把孩子调整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13岁的学生,叛逆的后果是严重的:

1、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

对正确的不接受,对错误的要坚持,听很多初中生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2、让人产生坏的思想,会养成不良习惯。

叛逆很多时候是针对正确要求产生的,经常采取这种叛逆的行为就容易成为一种坏习惯。

3、有时自己不能理性的处理事情,可能会导致心理极端,伤害到别人。

不能倾听师长的教诲,造成自己和家人,老师的关系紧张。

初中生的叛逆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影响很大。

有一个初三的学生说:初一时,因一次单元测试作弊,事后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我当时非常气愤,觉得英语老师太过份了,于是叛逆心理随之产生。

之后,凡是上英语课我都不专心听,作业也不做,这样,导致我的英语成绩一落千丈。现在一想到快要中考了,我多么后悔自己当初的叛逆行为。

叛逆心理对初中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

所以对初中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危害不能不引起重视。

首先不是处理小孩,而是自己!我们应该高兴,孩子成长了!我们自己要做好心理准备。而您提问,就是在做准备,是好的开始!

13岁基本到了初中了,接着就是高中。

为什么这时他们的心理变化那么大???孩子叛逆?

初中学生,一般年龄10-15岁,正处在青春期。

这时的孩子,生理发育、认知发展、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社会性发展、情绪,都进入了一个发展的转折点上,前所未有,所以我们会感到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大,行为“异常”。

这时候家庭没有做好准备,自己不适应,就会说孩子叛逆。

首先,先理解孩子这个年龄的正常反应。

很多家长不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规律,就会慌乱焦虑,甚至误了孩子的成长。我们要学习青春期的问题识别与应对。

第二,有了对孩子正常心理发展规律的了解,就自己做好心理准备,适当引导孩子,为孩子成长提供条件就ok了。

台湾某心理学家说:一个有自信,也有方向的家庭,当然就会出现一个对未来有希望的年轻孩子,也就会觉得生育子女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而不是充满担忧的负担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保持这个感觉,为我们青春期孩子做些准备吧!

就等于看一本书吧!一个故事,一个游戏吧!

我选自我们专业发展心理学和大家分享下核心知识,当您知道下面5点就好办了!请往下看:

青春期生理发育、认知发展、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社会性发展、情绪方面!

身高和体重加速增长,正经历着人生生长的第二个高峰。随着身体的增长,体内机能也在增强。

性激素分泌量提高,促进性腺发育。女生来月经,男生发生遗精。生殖系统也在不断发育,男生长胡须,变音,女生胸部也开始变大。

在有的比较开放的地方,男女会有好感,有的还吃了禁果。那对于他们都是新鲜的,就像亚当夏娃创世纪。这时候引导很重要!

生理身体的变化,会引起他们的意识和情绪,行为也会出现异常!这个下面再讲!

主要体现在思维、感知觉、记忆和注意加工上。

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和同一性的发展。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表现为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

初中生内心世界丰富,经常沉溺在关于“我”的思考和感觉中,导致了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一方面他们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他们又感觉到别人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从家庭中独立出去。也就是心理学家何林沃斯提出的“心理性断乳”。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自我意识突然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以及独立意识的增强。

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话说就是,发展同一性,防止同一感混乱。

这个发展的好有利于建立良好亲密关系: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谈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

主要体现在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上。

多少青少年这时候走向犯罪,染上恶习?

社会性发展的好也利于将来孩子事业的发展。

(一)青少年的情绪发展一般特点

由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情绪的表现形式也不再单一,但又不能够像成人的情绪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了半成熟、半幼稚的两面性。

青少年的这些情绪表现特点完全是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所导致的。其典型的特点是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青少年的自卑感、焦虑、抑郁、孤独、恐惧等,是这时候常出现的问题。

对于第一次做父母的朋友来说,很容易不知所措,我非常理解,所以我们要学习啊!

当我们知道上面这些就可以理解孩子行为了,教和育孩子就有了方向了,就可以更好的做他们成长道路的goodenough父母了。

很多家庭家长不知道,就自己心慌,甚至与青春期的孩子对立,去控制控制这时候的孩子,结果适得其反,两败俱伤,自己气的不行,孩子也失去很多成长机会!

大吼大叫和强制命令,对孩子家暴,这些不仅伤害孩子,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而且也是违法的。不能用落后的方法教育我们孩子了,我们要学习,甚至求助相关专家。

父母和孩子是双向成长。世上并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只有父母持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不断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在你们的带动下也变得越来越优秀。

二、做好自己,很多孩子问题也是父母问题

大量观察研究发现:逆反的孩子家一定有个强势的父母。

教育心理学家说:这个育儿问题要从家庭的互动模式看,当家庭决策存在差异,是否能民主协商,能合作,协商的时候能保持平等,友好。

平等,友好,民主,协商,创造这样的环境,这样家庭的孩子就不容易逆反。

说孩子逆反的时候,父母的倔劲儿>孩子的倔劲儿,父母的人格问题>孩子的人格问题,父母是偏执型人格,缺少灵活和变通,才会出现孩子的逆反。

太强势的人把别人整成弱势,抢占道德制高点,这个弱势的人逼到活不下来的时候,就会以其他方式显示出来,比如逆反。

作为家长我们说教育孩子,处理孩子逆反心理,可曾反思过自己?

多少父母听了我上面心理学知识的分享,对孩子青春期心理有了了解,都会为孩子的逆反感到高兴,因为孩子要长大了!孩子想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做主了!

著名精神分析大师曾奇峰说过,大多数的爱都是为了更亲密,而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孩子总要离开父母的陪伴和呵护,从而独立生活!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那么,我们正确的心态不是担心和恐惧,而是开心和接纳!正确的应对方式不是打压和控制,而是尊重和引导!正确的沟通方式不是大吼大叫和强制命令,而是倾听和分享,把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孩子!

在逆反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形成病态型人格!要么变得自卑退缩,要么变得张扬跋扈、父母彻底丧失掌控!孩子通过上网、逃学、喝酒打架、恋爱等等形式显示自己的长大和成熟!做为父母,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自己受益,家庭受益,孩子更受益!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作为家长,教育者,我们要做好准备,理解他们,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积极引导,懂得放手,陪伴他们健康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家长不理解,没有做好准备,打击孩子,会对孩子造成童年的创伤。

叛逆期是指青少年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日渐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去看,且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孩子的叛逆期一般分为三个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等特点,应对的方法也不同。

1,2到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成为宝宝叛逆期

2,6到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成为儿童叛逆期

3,12岁到18岁时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的青春叛逆期

青少年叛逆行为呈现一些共同的特点

1,年龄特点,14岁左右的青少年叛逆行为的高峰年龄

2,性别特点,具有反叛性格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

3,教育特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反叛

4,诱因特点,主要表现在孩子和家长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激烈对抗

5,行为特点,叛逆期的青少年大多会不计较后果,做出十分极端的事

孩子叛逆期的发展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点?

1,感受并学习处理更多的情绪,

一般而言,处理叛逆期的教育方法

一,放手让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家长只做一个旁观者,及时给予合理的引导,这才是不引起叛逆期,叛逆的孩子的方法

二,和孩子做朋友,叛逆期的孩子喜欢和朋友谈心,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往,孩子能给父母说一些心里话,有事的时候也愿意求助父母,而不是会孤立独行,一交流有吵架

四,把决定权留给孩子,什么事都为孩子做主,等于扼杀了孩子的自主能力

五,充分相信孩子,大部分而言,孩子的叛逆期到了,并不是孩子变了,而是父母没有做好准备接受孩子出现叛逆期,父母要相信孩子自己能行,要给孩子以积极的暗示,要让孩子形成自主的好习惯

六,父母要提前做好功课,要对孩子的叛逆期,可能发生的这种情况有一个初步认识,才能对孩子的叛逆期进行合理的引导

七,注意家庭氛围的和谐,父母与孩子在叛逆期,会发生剧烈的冲突,严重的时候,孩子会不想回家,父母应考虑板家庭氛围搞好,这关系还这孩子以后性格的形成。

很多家长虽然早做好心理准备,却还是会在发现自己孩子开始叛逆的时候惊慌失措。有的家长发现苗头时便直接野蛮镇压,直到“听话”为止;有的家长则在尝试多种方法无果后干脆听之任之,让他自生自灭。其实这是两种最极端的解决方式,好的话能让孩子“安全”渡过青春期却让亲子关系紧张到无法沟通甚至破裂,坏的则很容易让孩子心理认知彻底崩坏而误入歧途走上不归路。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地重新认识下“叛逆”,本文将会用最简单直白的文字去阐述,让大家明白“叛逆”其实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不是“处理”它,而是学会跟“叛逆”和平相处。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说了,这些我都承认,可叛逆仅仅是我主观判断的吗?当然不是,文章的开头我就说过,叛逆跟长牙长高一样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必然会发生的。

好了,有限的文字总会有未尽详细的解读,而每个家庭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也大不相同。所以上面的文字并不能对每一个家长都会有用,而就算能对极少数家长有一些些的启发或帮助,都是本文存在的意义。

所谓“叛逆”心理学解读就是要自己长大自己做主自己做决定~不再甘心完全听命于父母老师的“指教”…

此时的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主张”鼓励孩子做“自我”探索…支持孩子的要求~哪怕看来是“无理取闹”~孩子常常是以过激的方式在试探父母老师会给自己多大的自主“空间”…很多“叛逆”行为并非是无底线的(他们自己有尺度)…

父母大可不必谈“叛逆”色变…只想着如何“对付”孩子…

方法对了孩子会顺利度过“叛逆期”…

需要注意:青春期没有“叛逆”的孩子过了28-32岁后“叛逆”期或许延续期会更长…

叛逆是十三岁左右时期最突出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转折,很关键注意把握,这个时期的人,尤其是女性要比男性更早熟一些,而由于女性的早熟性可能会有一些隐蔽性,和忍耐性,而男孩子就容易表现得表里如一,这也要看过程中是否温暖温柔体贴的度过,也有激烈火花似度过,温柔体贴的有温柔体贴的度过汇报,火花碰撞有火花碰撞的度过的汇报,也就哲学里说的因果关系了,不过人们有些时候不是问,而是要学了,因为你是为人父母了,以人为本是根本,这个理念太大了,点到为止一切都是缘分。

父母多些耐心、了解和理解,多多关爱,正心正念引导。父母不能居高临下,用管理去强迫孩子。而要以身率范,慈悲于孩子,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关心、支持。面对社会复杂、诱惑太大,劝导孩子本分做人,跟人品、学习好的同学玩,做好同学。远离人品差、学习差的同学。希望针对学习中,与同学相处中等遇到的困扰和问题,可以与父母探讨,更好地应对处理。

学着理解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果,站在孩子角度去关心理孩子,会发现原来孩子的世界观,和我真得不一样,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顺其自然,不要去强求孩子去做什么,你如果越要求你越要求他做什么,他越给你对着干。所以要正确引导他做事情,不要去强迫他做事情。

文章已分享完,关于初中孩子叛逆期怎么办,中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的内容先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赞(9)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