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妈妈心理学是测试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心理学里什么是棉花糖实验结果可靠么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妈妈心理学是测试,心理学里什么是棉花糖实验结果可靠么

本文目录

  1. 心理学主要分为六个大类
  2. 心理学的十大效应是什么
  3. 心理学里什么是棉花糖实验结果可靠么

一、心理学主要分为六个大类

心理学主要分为六个大类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可以接触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当然很多的知识也是根据我们长期以往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以下了解心理学主要分为六个大类。

1、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胎儿出生到年老死亡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

2、学习心理学:探索人是如何发展成为如今的状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发生过程和原因。

3、人格心理学:关注包括人格特征、动机和个体差异。

4、感觉与知觉心理学: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周围世界,如正在研究人类是如何识别面孔的。

5、比较心理学:研究和比较不同种系之间的生物行为

6、生理心理学:研究行为与生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活动。

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要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对一个潜伏于特定形式行为下的原因的精确解释,常常能让研究者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精确的预测。

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的目标。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引发它,维持它,停止它,并且影响它的形式、强度或者发生率。如果一个对行为原因的解释能创造控制行为的条件,那么这个解释就是有说服力的。

从现在开始,聪明一点,不要问别人想不想你,爱不爱你?若是要想你或者爱你自然会对你说,但是从你的嘴里说出来,别人会很骄傲和不在乎你。不要过份在意一些人,过份在乎一些事,顺其自然,以最佳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往往在最在乎的事物面前,我们最没有价值。

那个人,突然不联系你了,很正常;那个人,突然又联系你了,也很正常,这不能说明什么。

丘吉尔:成功根本没有秘诀,如果有的话,就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二个就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请回过头来再照着第一个秘诀去做。

水一旦流深,就会发不出声音。人的感情一旦深厚,也会显得淡薄。

真着急,假生气;热问题,冷处理;敢碰硬,不硬碰;不找事,不怕事;走直道,拐活弯;干累活,会歇息;办事情,分缓急;过去事,不后悔;眼前事,莫攀比;得到的,会失去;失去的,由它去;得志时,不忘形;失意时,不伤悲;常宽己,好心情;多迷糊,长乐呵;尽全力,平常心。

如果你能把做事当锻炼,把忙碌当享受,把挫折当成长,把吃亏当收获,把不幸当噩,把成功当往事,那么,你的生活就会感到无比宽慰,无比自在!

你是否经常狠不下心来做事,对自己不够狠,对别人也不够狠。所以,你总是黏黏糊糊,总是不忍心去拒绝别人,总是下不了决心让自己过的更好,总是缠绵过往不能自拔……优柔寡断的你,必须狠一次,否则你永远也活不出自己。

心理学上说,人们大多数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是一种依赖。

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能靠自己。没什么背景,没遇到什么贵人,也没读什么好学校,这些都不碍事。关键是,你决心要走哪条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准备怎样对自己的懒惰下手。向前走,相信想并坚持。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自我证明,找到你想要的尊严。

心态调整:当你觉得处处不如人时,不要自卑,记得你只是平凡人。当别人忽略你时,不要伤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谁都不可能一直陪你。你可以哭,但哭过你必须要振作起来,即使输掉了一切,也不要输掉微笑。

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即使那个人看起来快乐富足。永远不要去评价别人是否幸福,即使那个人看起来孤独无助。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乐与苦。

心理技巧:不想做的事情一开始就要拒绝。人们总是试图保持在别人心目中的一致形象。我们承诺过的事情,总会尽力去完成,不然就会产生心理压力,失信于人。正所谓轻诺者寡信。所以不想做的事情,一定从一开始就拒绝,不喝酒就一口都别喝。

一个人的工作价值8000元,就别讨价还价只愿付他7500元。即便省下了500块,实际上却凉了他的心,一旦有更好的机会,人家拔脚就走。相反,痛痛快快付他10000元,他会拿出两倍的能耐为你卖命干。记住,宁可花两个人的去招一个好人,也不要用一个人的去招两个差人。

在一起久了,避免不了争执。有些恋人经常吵架,但年复一年,还在一起,不离不弃;有些恋人,从来不吵架,外人都羡慕他们的甜蜜,但是却闪电般地分手了;吵架是疯狂地交流,肯留下来争吵的总是爱你的。反而忍耐,渐渐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有一天突然爆炸了,所有感情都会瞬间摧毁。

爱情不是一种虚荣,要拿出来在众人面前炫耀;爱情不是一件美丽的衣裳,要穿在外面给大家欣赏;爱情不是一项任务,要对亲朋好友有个交待。爱情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幸福或者不幸福,只有你自己知道。

很多情侣吵架,基本是这样一个心理路线图:1、因为男人的某种言行,女人很生气;2、男人开始解释,心想: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吗?3、女人不断试图强调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男人的态度;4、男人想:又开始翻旧账有完没完,女人想:现在的男人怎么这样不负责任;5、两人忘记了为啥吵架了但谁也不愿意先服软。

麦兜说:有事情是要说出来的,不要等着对方去领悟,因为对方不是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等到最后只能是伤心和失望,尤其是感情。

越是熟的朋友,对话就越粗鲁;越是熟的朋友,行为就越猥琐;越是熟的朋友,开玩笑就越不计较;越是熟的朋友,你出来玩就越是要管你;越是熟的朋友,见面少了就越思念;越是熟的朋友,你一有错他就越毫不留面地骂你;越是熟的朋友,不开心时他想起的第一个人就越是你。

1、喜欢的东西自己努力买,不要指望别人送。2、可以淘便宜的衣服,但记得自己的品位比这个价位高。3、在QQ,手机里删除前男友的号码,避免神经脆弱的`时候主动找他。4、减肥是为了更美好的人生。要是因为减肥而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不如放弃。5、注重内心,但不忽略外表。

1、无信仰。2、乱攀比。3、缺美感。4、难施舍。5、不知足。6、很焦虑。7、常盲目。8、无主见。9、重得失。10、很麻木。11、太匆忙。12、很贪婪。13、纵欲望。14、不自由。15、少阅读。16、无忏悔。17、多暗算。18、少坦诚。

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只要努力,你也会拥有;自己拥有的,你不必炫耀,因为别人也在奋斗,也会拥有。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不论富或穷,地位高或低,知识浅或深。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二、心理学的十大效应是什么

在一个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挂一只漂亮的鸟笼,用不了几天,这间房子的主人一定会做出以下两个选择:要么买一只鸟回来,要么把鸟笼扔掉。因为作为一个正常人都知道,鸟笼是放鸟的,所以鸟笼逻辑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破窗效应是指如果一个房间的窗户破了,而没有人去修补它,那么这个房间的其他窗户也会在之后被人打破。它指代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那么今后也很难改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在在公共场合遭遇歹徒抢劫,或者是偷窃的,可能很多旁观者并不会施以援手,而这种现象就叫做责任分散效应。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帕金森定律又叫“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它是指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但第一条和第二条出路是走不通的,于是这个官员只能选择第三条出路。

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情人眼里出西施。

蝴蝶效应由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提出: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含义是:任何微小的初始变化,经不断放大都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但是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居安思危。舒适的环境就是最危险的时刻。已习惯的生活方式,也许就是你最危险的生活方式,不断创新,打破旧有的模式,而且相信任何事都有再改善的地方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

三、心理学里什么是棉花糖实验结果可靠么

我是喜欢用心理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二两心理学”

让我们一起用问答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吧~

心理学里什么是棉花糖实验?结果可靠么?

先说结果是否可靠,棉花糖实验的结果旨在论述延迟满足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更易成功”,但是这个结论在2018年被三个心理学家推翻了,他们实验证明: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有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而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就好比吃苹果有利于身体健康,不代表只吃苹果就能健康一样,这个实验仅仅从一个维度去阐明成功的因素,却忽略了延迟满足这一能力背后产生的原因以及保持的方法,还有一点是我们在长期儿童心理发展观察中发现的,延迟满足和孩子某些气质类型的冲突,不区别对待孩子的气质类型就去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或大或小的创伤。

实验者在斯坦福幼儿园内共选择了4-6岁的儿童参与测试,他们在孩子面前摆上棉花糖,并和孩子约定,如果孩子不马上把面前的棉花糖吃掉,坚持15分钟,他将可以获得两块或是更多的棉花糖,如果孩子提前吃了,就不会获得奖励。

实验人员把孩子和棉花糖放在一间空教室内就离开了,通过摄像机来观察孩子的行为,有些孩子在实验人员走后就拿起棉花糖吃了起来,有些孩子则为了获得更多的棉花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有些则是忍不住后悄悄的舔了一小口。几年后实验人员对孩子们进行了跟踪,他们发现,当初能够为了获得更多棉花糖而选择忍耐时间更长的孩子普遍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很多从事教育或者心理学的人们拿着这一条实验的结果纷纷开始了自己的“传教”,很多家长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觉得“孩子不能惯着,要什么给什么”,这样“科学”的拒绝孩子还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多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家长们用的不亦乐乎,“延迟满足能力”由一项能力升级为一种“训练方法”,面对孩子的请求不立刻满足,而是制造一些困难或是条件让孩子多等等,原本正常的一项能力让人们传的变了味儿。只看到了延迟满足孩子的结果,却忽略了,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延迟满足背后其它的包括家庭、社会、文化等等这些量变的作用被刻意的忽视,是这一观念信奉者最大的坑。

那么,这些孩子优秀的延迟满足能力是哪里来的呢?

1、过往经验:当孩子过去有过通过自制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的经验时,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就会变得越强

2、家庭环境:当孩子的父母言出必行,并且总是给予孩子正面引导时,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也会更好。

3、安全感:那些实验人员一走就迫不及待的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担心眼前的棉花糖也会消失,或者,即使等了15分钟,可能连这一块儿都没有了

2002年在美国的另一次实验中,实验人员在棉花糖实验中增加了更多维度的统计,像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孩子的记忆力、沟通能力等等,并从童年起一直进行观察和追踪,直到时孩子的少年期,结果证明,引入理多变量后,原来的实验结论就不成立,了,原来的实验仅在同一所幼儿园,这意味着孩子们的家庭环境可能旗鼓相当,而这次的实验则选择了美国的十个不同地域的孩子,第二次的实验结果反而推翻了第一次的结论:一个孩子在小时候能不能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和他未来会不会成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只能表明孩子实验当时的自控力水平。

这个是我今天想说的重点,我不止在一个场合听到所谓的“专家”宣扬延迟满足这一“育儿理念”,还让一些对儿童气质没什么概念的家长奉为“真理”,其实有些孩子是不适合使用延迟满足的,即使是可以使用在方法上也需要非常的注意

反应强度弱的孩子不适合使用延迟满足

其中反应强度是指孩子面对事物的反应情况,比如,有些孩子什么事不符合他的心意就会哭闹撒泼打滚闹的不可开交,这些孩子就是反应强度大的孩子,而有些孩子呢,想要的东西即使得不到,也会默默的接受,看起来很乖巧,很听话,很好带,这样的孩子往往受到很多家长的青睐,觉得带起来很省心这些孩子往往反应强度小。但在延迟满足上,反应强度小的孩子是不适合使用的,因为当这样的孩子提出一个需求前,可能需要想很久,他们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是非常谨慎的,试想,一个孩子思考了很久,找了一个自己认为适合的场景和时间,提出自己的需求,得到的却是下周妈妈给你买,或者这个你现在不需要……等等父母这样的答案,孩子的内心必然是特别的失望和沮丧的,同时这样的孩子也不会提出更多的反驳意见,从而关上了和父母沟通的大门,这样的结果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

反应强度大的孩子适合延迟满足吗?

反应强度大的孩子往往遵循“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一受益原则,拿哭闹来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无奈很多父母在教养上是没有底线的,总是看孩子哭一会觉得很可怜开始心软“好了好了,就这一次啊!下不为例”说是下不为例,反到是开了先例,这样的孩子适合用延迟满足,来稳定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防止孩子用哭闹当武器威胁父母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延迟满足不是晾着孩子不管,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在态度上“不怀敌意的坚定”,在行动上“立即回应,延迟满足”

妈妈知道你特别想要这个小汽车,可是你出门时候答应过今天不买玩具哦!

通过语言回应孩子,但是不满足,避免孩子被晾着感觉到被漠视。

以上就是我对棉花糖实验的理解,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元性,尤其在教育上,孔子在3000多年前就宣导“因材施教”至今,这一理论都是最适合个体发展的方法,唯一因材施教,方能适材适所!全面的看一件事才能把效能发挥到极致

心理学中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是指1966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在幼儿园进行的一系列关于自制力的实验。

被试者是4~5岁的小朋友,实验中他们可以选择棉花糖作为奖励,但他们如果能够等待一定时间后,就可以获得两块棉花糖。

结果当然是有些小朋友忍不住直接吃掉了,有些能够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抵抗住了诱惑,最后得到了双倍的奖励。

在大约三十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小朋友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相比之下能够经受住诱惑的小朋友会拥有更好的人生。

这个实验证明了自控力和延迟满足能力是对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然而,随着心理学越来越普及,这样实验的效果被过于夸大了。似乎延迟满足能力成了个人成功的唯一要素。于是很多年轻的父母在接触到这个知识点后,就开始刻意的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其最坏的结果就是导致小朋友从小就缺乏安全感

2018年,美国纽约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推翻了棉花糖实验的结论。他们认为孩子能否在将来取得成功,并不是取决于延迟满足能力,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简单来说就是小朋友选择不在第一时间吃掉棉花糖,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等待之后一定会有第二块,但在不稳定的家庭中,小朋友会产生质疑和不确定,于是他们自然会选择先吃掉棉花糖。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无可厚非,但仅仅只靠某一种能力,将来就能取得成功的概率是及其渺小的。相反,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否健康,可能才是影响孩子将来获取幸福最根本的要素。

最近,赫赫有名的心理学经典实验遭遇“信任危机”:2018年 5月发表于《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篇论文表明,一直以来被认为能够预测儿童未来学业与发展状况的“棉花糖实验”,实际上并不能决定孩子们未来的命运。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等待。小时候,父母可能会要求我们安静地坐着等他们回来,或者是将正在播放动画片的电视机关掉几分钟,或者是在客人来之前不要吃摆在桌子上的零食。耐心地等待,以期望获得更好的奖励,是个体成长中的必修课之一。

这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并且在等待期中展示自我控制的能力,被称为延迟满足(delay ofgratification)。

这一概念最早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在 1970年,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首次将延迟满足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内容进行方法上的探索,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棉花糖实验。

在棉花糖实验中,研究人员将 1颗棉花糖放在儿童面前,并且告诉他们如果能够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忍住不吃这颗棉花糖的话(研究人员会离开 15分钟),就能得到第 2颗棉花糖。如果他们吃了这颗棉花糖,就只能得到这 1颗棉花糖了。

实验并没有在这里结束。大约 10年后,研究者们又与其中一部分孩子取得了联系,他们发现,小时候越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他们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也就是俗称“美国高考”的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成绩越高,问题行为越少。

之后,研究者们又做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与其之后的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健康、甚至是大脑结构有关。

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它被大多数人解读为:如果我们能够教会儿童更有耐心、进行更好的自我控制,他们之后就很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教育研究中,延迟满足常常被称为“非认知因素”。

研究者们认为,提高孩子们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水平有助于他们未来的成功。棉花糖实验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该观点,并在学校教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比如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然而,棉花糖实验的结果也一直饱受争议。

其中非常有趣的一点是,这项开展于上世纪 90年代的研究中,这些面对棉花糖诱惑的小家伙们都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儿童,他们的父母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那么,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那么优秀的孩子来说,之前的研究结果是否依然有意义?毕竟,他们的生活常常充满不稳定的因素,等待对他们来说可能存在什么都得不到的风险。

基于早期棉花糖实验的局限性,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Tyler Watts和同事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项大型测试中 1000名 4岁儿童的数据,试图重复该实验,并且探索简单的延迟满足实验结果是否能够预测儿童未来在学校和生活中的成就。

研究者将儿童分为两组,一组儿童的母亲至少完成了大学的课程(有学位组),另一组儿童的母亲则没有(无学位组)。

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母亲有学位组的儿童在实验中等待时间更长、未来表现也更好。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该研究结果与早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儿童 4岁时棉花糖实验的测试成绩与其 15岁时的成就之间的相关性只有早期研究的一半。当研究者控制了家庭背景和智力等因素后,它们之间的相关几乎消失了。

这意味着,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并不能影响其之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影响儿童未来的,可能是更宏观、更难改变的因素,例如儿童的智力和其所处的环境。

此外,在没有任何控制的情况下,延迟满足和儿童的行为结果间也不存在相关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棉花糖实验的复制失败了。” Watts说。

这并不是说延迟满足对儿童来讲不重要,它仍然是一项需要儿童掌握的、重要的生活技能。只是,在谈及孩子的未来发展时,我们需要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纳入考虑范围内。

“目前很难找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无法解释的心理因素。”密歇根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 Pamela Davis-Kean说。

金钱可以买到美味的食物、安静的社区、安全的家庭、更少的压力、更健康的父母和更多的亲子时光。Davis-Kean指出,教孩子如何等待或者是变得有耐心“可能并不是改变他们境况的主要因素”。

儿童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们希望能够通过干预儿童某方面的发展来影响其未来的全面发展,这似乎是不可行的。

“人们正在拼命寻找一个简单、快速并且明显有效的方法,来改变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的生活。”人格心理学家 Brent Roberts说,“然而令人沮丧的是,人性的另一个特点是,我们过于在意用快速而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了。”

人类行为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可能来自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可能来自生理因素或环境因素,可能来自历史或当代,可能来自文化或个体。

毫无疑问,人是非常复杂的,研究对象越复杂,研究方法就要更加严苛。那些快速、简单发现的积极的实验结果,往往需要进行更严格的验证。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令人兴奋的研究结果通常需要长期的实验研究。

令人振奋的是,研究者已经开始对以往奉为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进行反思,并且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实验的科学性,包括对 P值、效应量的讨论,公开研究数据,对心理学实验进行可重复性检验,开展更广泛的合作网络等。

简言之,心理学正遵守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蓬勃发展,而真理也需要一个愈辩愈明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典实验或理论遭到质疑或推翻,说明了心理学正在变得更好。而我们作为旁观者,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给它一点时间。

PS:秦老师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考状元出自于经济环境优越,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哪怕是身在哈佛,剑桥的学生很多都拥有属于不同的圈子。或许取决于成功的因素更多来自于资源和认知水平,但是努力和勤恳永远都是我们突破自我的不二法门。哪怕是普通人,或许做个拥有更高平台和格局的普通人,也不错。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解释我们自己,我也相信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改变某种规律。

心理学棉花糖实验是想表达延时满足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孩子无法忍住自己即时的欲望,从而损失长期更多的收益。延时满足是成年人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忍耐中短期的痛苦,获得长期更为丰富的回报。

最后,以上就是妈妈心理学是测试,心理学里什么是棉花糖实验结果可靠么本次介绍的所有内容,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朋友们请记得关注本站,谢谢。

点赞(7)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