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状态测试,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高校版教材302页)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状态测试(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高校版教材302页))

本文目录

  1. 人格心理学-第三篇-第二章
  2.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高校版教材302页)
  3. 《积极心理学》第二章

一、人格心理学-第三篇-第二章

20211202第三篇新精神分析学派第二章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Alfred·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1945年William Alanson White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if!supportLists]1950,[endif]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他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弗洛姆认为人性是人的科学的主题,他指出:“一门人的科学之概念依赖于这样一个前提,它的对象即人是存在着的,因而具有一种人种所特有的人的本性”。研究它的方法是观察人对各种个人、社会的环境之反应,并从对这些反应的观察中推论出人性。人性只有在特殊环境下的特定表现中才能加以观察。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和马克思所认为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人性的重要影响,在弗洛姆看来都有其局限性,因此他采用社会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性。在他看来,人性既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无限可塑的。而是存在于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中,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于人自身的特殊境遇和生存需要中,存在于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人性是一种先天具有的潜能,人的发展就是逐步开发、实现、改造这种潜能的过程;人生活的目的就是根据人的本性法则展现他的力量

弗洛姆对性格概念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并提出了“社会性格”这一概念。从而肯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才是性格形成的根本基础。弗洛姆同时也突破了家庭的局限,认为个人不仅有个体性格,而且一个文化时期内,各个民族、社会和阶级都有一个表明各自特点的性格结构,这被弗洛姆称为“社会性格”他认为此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明经济基础是如何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一点是马克思所没有阐释过的。弗洛姆还认为性格由一系列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构成,性格特征即是个人与外界关系的类型,被他称之为“倾向”。依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弗洛姆进一步对性格从内容上进行了划分。他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生产性,将人的性格分为生产性性格和非生产性性格。

在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的概念基础上,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的概念,强调了社会结构对人的存在和意识的决定作用。弗洛姆用此概念解释了纳粹组织的整体疯狂和失去理性。弗洛姆对人的性格的研究和阐释为其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姆认为:“行动的力量创造了运用这种力量的需要,而不能运用这种力量则会造成机能失调和不幸福。”这句话中的“这种力量”就是人的真正本性,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成长和尊严的驱动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追求幸福、完美的内在驱力。在弗洛姆看来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充分运用他的生产性的能力,去实现幸福、爱与理想,成为能够成为的样子,否则完整性和生产性的缺乏会导致精神疾病。

为了克服孤独感,也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与他人合作,建立起亲密良好的联系,而这个世界只有一种感情可以满足人与外界合一,而又保有完整独立感的要求,那就是爱。

人类从自然之中分离出来,失去了自然的根,但还是希望有所归依,需要归属于某些事物,这就是归根的需要。

是人类忧郁天赋的理性和才智,不甘于被动消极的角色,渴望超越动物的无助境地,改变环境。

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人们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即认同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人生必须有意义感和方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以建立起有意义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描绘我们所处的位置,指引我们的行为,赋予什么某种意义,并为之献身。

是弗洛姆在1973年提出的一种人类需要,它不是指引发生物驱力的简单刺激,而是朝向一个生活目标的刺激,是推动一个人努力发展自己的刺激,这种需要具有社会动机的激励作用。

弗洛姆将性格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型:生产的倾向性和非生产的倾向性(倾向性指一个人的普遍的态度或观点)。前者是健康的性格,后者是不健康的和病态的性格。

弗洛姆把健康性格称为生产的倾向性。生产性的人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理想境界和目标。他指出,生产的倾向性在任何社会都还没有达到,获得生产的倾向性的唯一方法,就是生活在健全的社会中,生活在促进创造性的社会中。生产性的人充分发挥他的潜能,成为创造者,对社会可以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生产性的人依靠他们天生的全部潜能,首先创造了自我。生产性的人创造了他自己,这可以说是人的最重要的产物,健康性格的另外4个方面是:创造性的爱、创造性思维、幸福和道德心。

非生产的倾向性又可进一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这种人没有生产或提供爱的能力,他所需要的任何东西完全依赖于别人。这种人是被动的接受者,寻求别人的帮助,希望依附于人。当没有人管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恐怖,并且瘫痪无力。

这种人并非依赖自己进行生产和创造的能力,他们依靠暴力、诡计等方法,从他人那里索取东西,希望靠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他人进行攻击或榨取。他们“喜欢”那些可以利用的人,“讨厌”那些已经被他们榨取过的人。弗洛姆指出,这种倾向是极权主义或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但在任何社会中都会产生。

这种人通过贮藏而获得安全感,他们的哲学是:“资产和财富就是安全”。贮藏型的人似乎在周围筑起一道墙,不使财富流出来,也不让任何东西流进去。这种人表现为节俭,极端吝啬,坚持不与别人分享财富,与他人疏远,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退缩等。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对人格的直接渗透。这种人在各方面却表现为随雇主的需要而变化其性格特征,使自己具备适合被雇佣的性格,否则就要为社会淘汰。这种人很难获得安全感,他们把自己当作商品,他们的价值是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而不依赖他个人的品质。弗洛姆认为:“这种类型的人有丧失个人独特性而变成纯粹机器人的危险”。

这一类型是弗洛姆在后期提出来的,其特点是个体完全被权力和官僚体系所控制,同时自己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某些权力,他们常常使用官样文章和政治手段来宣泄自己虐待狂般的敌意。

弗洛姆强调,创造性生活取向是美好生活所需的人格品质,当个体在发展自己和扩展生活领域时,他们会由此获得新的人格特质。当个体达到趋近理想境界的人格状态时,各种,格特质应该是以均衡和谐的方式存在,相辅相成。一个具备良好人格品质的人,应该表现出下列人格特征:

1.接受他人,对他人真诚、仁慈、关怀、谦虚、宽容。

2.当面对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件时,不会出现不当的挫折与怨恨。

3.积极主动地处置自己的环境,富于自信,敢于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以促进有效的生活

4.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需求,在追求目标时,要有耐心、慎重、自制、不屈不挠。

5.在竞争社会中,要具有推销自己的社交能力、不断尝试的适应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能力、虚怀若谷的宽大胸怀。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指出:爱是延伸自己、与他人联系的能力,爱能够克服孤独感。一个健康的人是懂得真爱的,而爱的真谛具有五个特征:

弗洛姆写道:“给予不是放弃,不是剥削,不是牺牲。在给予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丰饶、我的能力、我的蓬勃,因而给予比接受更为欢乐,能给予的人比拥有许多的人更富有。……他把自己给予出去,在给予中,也带回另一个人生命里的东西,反射到他的生命里。给予意味着使人成为给予者,并且共享由他们带入生命之中的事物所产生的喜悦。……所以,爱是一种唤起爱的能力。给予意味着接受。”

爱是主动关怀被爱者的生命及生长,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爱的要义是为其出力,并使之成长。人们爱他为之付出的对象,并为他所爱付出。”

责任是完全自动的行为,指对他人已表现出来的和未表现出来的需要予以回应。

4.爱是尊重尊重是无条件地接受对方,并且不尝试去改变对方。“尊重是我关怀一个人,就让他依照他自己的本性去发展。

了解是指从被爱者的观点和处境来了解他。

二、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高校版教材302页)

1、认知发展的定义: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认知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而提高认知的)

4、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武功秘籍总是有图的)

5、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花顺)

6、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两种技能之间的平衡。

7、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过程)

8、社会环境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速度和进程

9、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儿童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儿童的智力起源于活动。

10、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的水平,这样教学才能促进发展。

1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客体所具有的促进或妨碍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

12、学生的已有准备状态,是新的教学出发点,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教学,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

13、二教学要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

14、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三、《积极心理学》第二章

我以前认为,高尚的品格和美德,是非常高大上的人才拥有的,比如“孔子”,比如“雷锋”,而且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即使知道也是缺点总比优点多。学习了第二章节后,我感触良多。

1.Facts:我了解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即使是那些严重心理问题乃至精神疾病的少数人,其实也都是有闪光点的,但心里学界缺乏对人类优点的系统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是幸福,而是全面的蓬勃人生,他有五个支柱: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而这些支柱的基石,这是品格优势和美德,所以我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

2.Feelings:我意识到:A.优势能帮助自己和别人成长,使人生更加美好。B.要是能带来实际的好处,但优势的价值并不需要用实际好处来衡量。C.一个人的优势并不会妨碍其他人,而是费激励和促进其他人进步。D.英式的反面应该是坏品格,比如善良的反面是冷酷,正面的反面是卑鄙,正面的因素是社会推崇的,而反面的坏品格是社会排斥贬低的。E.优势是一种心理特质,他稳定的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并且个体在不同的情景中都会显现出这种特质。创造力,好奇心,思维开放性,好学等24个品质,原来这些品格都是我们的标志性优势。

Findings:令我惊喜的是:我可以用优势把不喜欢的事变成喜欢的事:比如有一次发现孩子会整理房间,就当着很多人的面表扬他,结果现在孩子都会主动的整理房间,而且非常整洁干净。

Future:我打算做:a.培养自己的发展性思维,b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让孩子做得好,做得到,培养一个高自尊,靠自律的娃。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状态测试和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高校版教材302页)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点赞(9)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