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娄,许多天末见,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以下问题解答,主要对心理测试内心性格孩子,孩子的性格分析进行剖析,大家看完之后一定会有些启发。
本文目录
一、孩子的心理测试
在度过了童年期之后,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入青少年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春期。青少年时期是人们身体成长速度最快的时候,同时也是心理逐渐迈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青少年的生活中充斥着变化和冲突,所以青春期又被称为“叛逆期”,在叛逆期的这段日子里,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也随之进入了高发时期。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睡眠障碍、进食障碍、品行障碍和重性精神病,主要表现在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适应、情绪不稳定等方面。
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自己的心理变化虽然没有达到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但也会常常出现各种困惑和烦恼,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也会损害心理健康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自己过得很不开心。
所以,当青少年出现以下信号时,预示着虽然没有患上心理障碍,但可能需要一定的心理帮助,来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走出心理的阴霾:
1、心情持续低落,总觉得活着没意思,感觉到自卑,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失去了兴趣,也不再像过去一样活动了。
2、过于担心和害怕,例如考试、当众说话、去学校、参加社交活动等,出现了一定的躲避行为。
3、比较沉默,少和他人交流,及时是单独或人少时也是如此,有退缩行为或怪异行为出现,如自言自语等。
4、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完成作业,想好好学习但成绩却明显下降或一直低下。
5、体重明显下降,吃东西时回避他人。
6、晚上入睡困难,容易早醒或夜晚醒来。
7、与人相处过程中总是有各种冲突,容易发怒,或者行为冲动。
8、经历某些突发事件之后,觉得自己适应不了,并且影响到了学习和生活。
9、身体不舒服,但去医院检查却检查不出问题。
10、在性方面有困惑,或性行为异常。
近日,一则12岁小情侣开房的新闻引起全国民众的震惊和强烈关注,一时间青少年早恋问题再一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朦胧期,异性之间互生好感实属正常,但是作为12岁孩子大都刚小学毕业即将进入初中,而12小情侣出去开房着实让人惊呀!如今青少年心智越来越成熟,对社会现象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也越来越强,青少年早恋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大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因此,青少年早恋现象现实不容忽视。
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报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人对,严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的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儿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儿采取主动。男孩儿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儿,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当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苗头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如临大敌,要对孩子进行热情的帮助,可以告诉孩子: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英俊少年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喜欢心目中特定的异性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发生的,但这种喜欢只能保持在友谊的层面,不能成为“恋爱”,因为你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如果因为早恋而荒废学业、前途也非常可惜的。
孩子对所爱慕的对象魂不守舍时,家长不能用讥讽、责骂甚至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更不能冲向学校、对方家中,或向邻里诉苦,弄得满城风雨。最好的办法是理解孩子,体贴孩子,运用“冷处理”的办法。因为当孩子产生恋爱情感时,随着憧憬产激动也会为伤感、社会环境压力、甚至性欲的纠缠而苦恼,父母不但要洞察孩子这种内心情感,而且还要从旁加以引导,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并给孩子以热情、严肃的忠告。要教孩子自尊自爱,区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适当地向孩子讲讲爱情的社会道德性和爱情的权力责任,使孩子对恋爱、婚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要告诉孩子初、高中生谈恋爱最后“终成眷属”的还不到3%,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早恋对中学生学业有影响,如果因谈恋爱影响到不能继续求学深造,即使两人结婚了,生活也必将充满坎坷与矛盾冲突,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对孩子早恋问题,家长的教育要和风细雨,又要有一定严肃态度,不能埋怨、责备,帮助孩子走出“早恋”的困惑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早恋的危害,用理智来战胜这不成熟的感情。早恋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干扰学习。由于整日整夜满脑子想着自己喜欢的那个异性,因此,会没心思去学习,也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上课注意力就难以集中。由于没有认真听讲,因此,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有人说:事业的引力,爱情的驱力,歧视与压迫的反作用力,是人生的三大动力。因此,早恋处理得好,可以产生“合动力”同时,可以引导孩子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紧张的学习和健康的课余爱好上去,多关心国家大事,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谈一些文学名著、哲理文章,多想想自己的进步,想想将来的事业,想想将来在复杂的社会里如何开拓和进取。这样,心胸和视野就会开阔,抱负就会远大,就会焕发出勃勃朝气,永远前进。
现在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反映了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自我意识太强,办事不计后果、不负责任,承受能力差,而且缺乏恻隐之心。
谈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对青少年心理必然产生影响;家长往往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得不到孩子就闹,最后总是家长作出让步。
此外,家长在培养上经常灌输给孩子不能吃亏的思想,这些都导致青少年产生自私、不负责任的心理。当然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也给孩子造成很大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也是社会造成的。媒体上不加限制的内容也是导致孩子出现暴力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媒体上还没有青少年禁看内容的规定。
青少年暴力犯罪有规律可循,一般13岁至15岁为初次犯罪的高峰期;15岁至18岁为犯罪高峰年龄。其犯罪心理也呈现一些先兆,一是心理倾向性变化,表现在追求物质享受,喜欢低级趣味。暴力、色情文化的泛滥往往成为诱发因素。二是个性品质变化,表现在对老师家长不礼貌、对待同学粗鲁、出言不逊、言行不一、说谎、厌学等等。三是行为变化,表现在无故旷课、经常迟到、涂改作业、作弊、彻夜不归等等。
当然有这些先兆不一定就必然犯罪,但犯罪前往往出现这些先兆。
从青少年犯罪特点上看,往往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认识低下,是非观念糊涂,对道德法律无知。像浙江的一个少年犯杀完同学后还对民警说:“放我回家吧,让我爸给他们家送几斤糖就成了。”一些青少年还把打群架、捅刀子看作是勇敢的事。二是情感特征上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生气时凶狠残忍,犯罪呈现偶发性和凶狠性。三是动机上较低级和原始。从性格特点上看,往往表现为粗鲁、野蛮、懒惰、自私、虚伪、冒险等性格特点。
针对这种现状,专家指出,学校、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预防教育,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改变从书本出发、从概念到概念的现实,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开展教育,特别应教会学生一些自我调节的实际办法。另外就是要改变目前重智轻德的教育局面,改变只要学生考得好其它都可以忽视的认识,改变学校德育假、大、空的现状,家长也应学些心理学知识,转变家教方式。王教授还建议学校应切实建立起心理咨询室,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还应持证上岗,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合理的释放。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得过度就变成了溺爱,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那么,溺爱有哪些表现呢?
家长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要求。
包办孩子的一切,过度照顾,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做。
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分优越,甚至超过了家庭正常的经济能力。
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常当众夸耀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处处为孩子的缺点辩解。
另外,家长还应该认识到,虽然,被溺爱的孩子可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这些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却存在缺陷,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平等相处、性格软弱等,这必然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这些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竞争环境,还有可能产生行为问题。
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深感烦恼和困惑。所谓“不成器”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具备成材条件或难以教育,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家长身上。家长应该进行反思:我们给予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孩子到底缺少什么?综合看来孩子不成器是缺少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远大理想教育。有不少孩子只想长大“当老板”、“当大官”,其实这是家长们(还有社会上一些人)急功近利思想在孩子身上的反映。
是非观念教育。从家长言行上反映出来的道德是非观念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
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家长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而对请客送礼、吃喝玩乐津津乐道,这是无法要求孩子刻苦学习的。
挫折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生活得犹如“王子”或“公主”,且放纵多于管束。
父母对孩子做了些什么,孩子就会去顺势做些什么,面对孩子,只有期盼,而不去直面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去认真学习自己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父母去用心照顾孩子,让孩子远离暴力。
确实,在校园小,经常可以见到两个女生或者两个男生特别要好,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和忧愁,对其他同学的产生嫉妒,一些对父母、老师、亲戚都不说的秘密,他们相互交流,这在女同学小似乎更突出些。其实,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是同性恋”,而是青春少年“同性依恋情结”的反映。
我们绝不能把学校里男女同性间的比较要好或亲密的现象当做“同性恋”。所谓同性恋,不仅有其特定含义,还有其遗传学上的原因;而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很快会发展到两性爱慕期,不会发展为“同性恋”。尽管如此,家长、老师对这类同性依恋现象也切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同性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也可产生木利的影响,如果间性之间过分依恋,就容易使孩子丧失独立性和完整人格,产少社会交往的不适应感;或会将自己困于狭小的人际交往阁子巾,成人后容易发展成同性恋或追求独身。
心理研究表明,青春萌动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急切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促膝长谈“悄悄话”;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两性疏远、对异性排斥的阶段。在学校里,异性学生之间常不能大大方方地交往,出现明显的男、女生分界。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则愿意与见多识广、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的“哥哥”。
交往。开始是模仿,进而发展成为爱慕依恋。这种情感的发展在两性疏远期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这个阶段,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亲近最易受到同学们的注意和非难,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则常得到赞许和鼓励,这种同性的友谊也就容易带有相互爱慕的倾向,进而可出现依恋情结。然而,青春期同性依恋毕竟与“同性恋”有着本质的区别。
面对少男少女的同性依恋情结,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及时教育、引导孩子怎样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讣孩子学会正确交友,珍惜友谊,这是防止进入青春前期的孩子产生同性依附情结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其次是耐心说服疏导,一旦发现他们有过分依恋同性的苗头,不要惊慌,也不必着急、所谓的青少年的同性依附情结不是病,可在温馨亲切的气氛中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鼓励孩子加入到其他同龄男女孩子“群”中去,扩大交往的范同,多交朋友。最后是加强性指导,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特别是青春前期的性教育,使孩子消除对性的神秘感,从道德与心理自觉抵制不良的行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同性依心情结的发展。
高中女生跳楼因军训挨批青少年如何自我调节
辽宁阜新市育才中学高中女生王静薇回家后跳楼自杀,只因其在军训期间军姿不好被老师扬言开除。对于孩子自杀谁该担责,学校与家长各执一词。家长认为学校应负一定责任,但阜新市教育局调查后认为,班主任老师及军训教官不存在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
记者从阜新市教育局了解到,事件发生后,教育局组成调查组对此进行了调查,目前调查结果为:班主任老师及军训教官不存在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如果学校或家长有异议,市教育局建议有异议方通过法律途径,由公安和司法部门介入调查。
对于孩子自杀谁该担责,学校与家长各执一词。家长认为学校应负一定责任,但阜新市教育局调查后认为,班主任老师及军训教官不存在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
一次批评竟然导致学生自杀,花季少女极端发泄方式引人深思。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事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如被朋友拒绝友情,疼爱自己的亲人突然去世或患了重病,父母离异,考试“考砸”了……因此有的中学生因学习不好就逃学、离家出走或乱吃药、抽烟、喝酒,以为这样可以解除烦恼。
孩子们遇到精神打击和不顺心的事,如果不能适当的加以宣泄、自我调节,不仅自己的精神得不到解脱,而且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家长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救,使他们在遭受心理压力时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心理调节就是豁达处事,想得开,不斤斤计较,生活潇洒自在。
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学习心理上的自我调节:
1.放松身体和精神:方法是转移注意力,不去想令人不愉快的事,做自己有兴趣的事。例如参加文体活动,读一本喜欢的书或听音乐。
2.照旧做自已应该做的事:尽管有挫折和压力,只要专心做事,就会使自己情绪稳定,泰然自若。
3.让自己快乐起来: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合理性,要平静地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以沮丧和烦恼来“惩罚”自己。
4.冷静考虑自己的对策。把不痛快的事、想不通的事,向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朋友、伙伴、父母、老师倾诉出来,得到同情和帮助。这是很好的心理治疗。写日记,必要时求助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也是心理治疗的好方法。
青少年不知道向别人倾诉心里话的好处。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已证明,一个人如果长时间积累消极情绪,有过多的忧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而又不能及时自我调节的话,会诱发各种疾病,而且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成为发生意外事故的诱因。
二、孩子的性格分析
孩子的性格分析,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孩子性格方面的发展也是家长们关心的,要根据不同的性格采取相应的培养方法,以下分享孩子的性格分析。
性格比较开朗活泼的孩子一向是比较讨人喜欢的,他们懂得如何去表现自己,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外人看。这类孩子通常是比较活跃,思维能力也比较强,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比较顺利,喜欢与人相处,懂得乐于助人。
这类孩子通常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成长的,家长都比较疼爱孩子,懂得鼓励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也会经常与同龄儿童在一起玩,例如邻居、亲戚家的孩子。他们吃得下睡得香,蹦蹦跳跳身体特别好,喜欢一些较为热闹、新鲜的事物。
家长要沿用现有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不要剥夺他们原有的单纯天真;不要给他们过多的负面情绪从而导致乐观的他们开始变得悲观;也不要过分的表扬导致他们变得高傲自大,适度即可。
其实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大多小时候都是比较调皮好动的,如果孩子过分的乖巧安静,那么家长们得注意一下孩子是否在智力方面发展得比较慢。但如果孩子在安静乖巧的同时还能够拥有自己的想法,那么说明是父母的教育到位,他们懂得在外要懂事听话,而又不失自己的主见。
这类孩子对父母来说是比较省心的,但也正是因为父母从小的教育,使得孩子知道要懂事听话一点。通常安静乖巧的孩子动手能力也不会差,有自己的想法与主见,善于思考和表达,对父母所说的话都比较听从。
即使孩子安静乖巧的性格挺好的,但因为如果只是家长说什么他就做什么,那么家长们就要谨防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发育,应该适当的进行测试并帮助孩子提高。如果孩子有自己的主见,那么家长们要根据孩子的想法去引导孩子,教给孩子正确的思想。
虽然调皮捣蛋的孩子都比较让父母操心,例如经常会惹一些麻烦,可能是弄坏小朋友的东西,可能是故意欺负小朋友等,总之就是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事。但同时他们又拥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因为他们总会对一件固定的事物折腾出新鲜样式来,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在适应能力方面也相对来说会比较好,探索、热爱发现、有着自己的想法。
其实孩子之所以调皮捣蛋,有一点也是因为天性使然的,从小就调皮捣蛋是许多孩子都会有的。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小时候无意间做出一些举动时,家长表现得非常惊讶和开心,所以孩子就总会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来讨父母开心,因此逐渐变得喜欢捣蛋。
较为调皮捣蛋的孩子,在教育方面需要家长们多多注意,因为一不小心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导致孩子有叛逆心理。孩子的调皮捣蛋会随着他长大而慢慢纠正,所以家长们可以从小给孩子立一些规矩,一些不能触碰的东西坚决要让孩子改正,做错了事情也要学会去承认。
胆小孤僻的孩子总是不愿意跟着父母去外面玩,遇见了陌生人也总是非常害怕,只会躲到父母身后,不敢跟陌生人打招呼。当同龄小朋友都在玩耍的时候,他只敢在一旁看着,不看上前一起玩。
这类孩子通常都有比较强势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生活,基本上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主,孩子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家长就总是给以否定。另外家长也会经常干涉孩子的生活,限制孩子出去玩的时间,因此孩子变得胆小孤僻。
家长们要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鼓励孩子参与社交、融入集体生活,让孩子做主自己的生活,给他选择的权利。另外,不要总是打击孩子,应该多听从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独立性要从家庭生活培养起,例如让孩子在家中就开始自己吃饭、洗脸、穿衣穿鞋等。对于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动手,自己叠被子、叠衣服等。只有在家中就有独立性,这样孩子出去社会,也能够独立自主。
家长们要培养孩子的果断性,当困难出现的时候,要勇于果断的去克服及解决,当孩子有果断性,那么将会逐渐养成勇敢、冷静的性格,遇事能够自主解决和做决定。
如果孩子能够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么他在各方面做事都会比较容易成功,例如坚持做作业,或者是从小坚持某一种兴趣爱好(钢琴、学画画等)。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半途而废,那么孩子将什么事情都没有学会。
自制力其实看的是孩子自己本身,例如孩子是否能够抵住窗外小伙伴玩耍的诱惑,在家中安静的写作业;或者是到了规定的时间自己是否会自觉得完成应该做的事。拥有自制力的孩子通常在学习方面是不用家长操心的,因为他们能够自主地去完成。
不同性格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去选择教育方式,如果孩子性格方面出现问题,家长也应该及时帮助孩子改正,将来不管是上学还是出了社会,才能够很好的与人交往,并融入社会。
E型(表现型)——性格活泼、开朗、爱说好动的孩子,这种性格特点的孩子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自我表现欲和交往能力强,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但是,自制力差,做事没耐性,容易东张西望。
方法、对这类性格的孩子要多点赞美和嘉奖,同时标准不要过高,否则不但无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作为老师和父母需要做的是,告诉他不做这件事会有什么痛苦,做好了会有什么快乐。
T型(思考型)——性格温柔、听话、善于思考的孩子,像这种性格特点的孩子自尊心强、有主见,凡事心中有数,做事有条理,有耐心、认真。但是很爱面子,做错了事,不能当面批评,否则会伤他们的自尊心。
方法、对这类孩子的教育比较容易,见效快,多采取准确性的表扬、少批评的方法,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让其解释自己的新发现,从一滴一点着手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和创造意识。
D型(指导型)——性格调皮、专横、喜欢捣蛋的孩子,这种性格特点的孩子适应能力强,敢说敢做,富有创造性和个性,但“义气”十足,爱打爱闹,不能和同伴友好相处,规则意识较差。一般号称孩子王的孩子基本就是这类性格。
方法、对这类性格的孩子不要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要多鼓励,必要时给予选择权,因为这类性格孩子天性渴望控制一切。同时,对这类性格的孩子要进行“爱心”培养,创造与同伴分享快乐的氛围,使他体验到同伴间友谊的乐趣。
A型(亲切型)——性格孤僻、胆小、不爱讲话的孩子,像这种性格特点的孩子比较稳当,做事不易出差错,专注力强、很听话。但是,他们喜欢独自做事,不爱交往,自我表现欲不强,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
方法、对这类性格的号召应采用欣赏和理解的方法,多亲近孩子,多点拥抱,创造他们与别人交往、在集体场合说话的机会。
刚出生的婴儿并不存在所谓的性格,但这却是性格开始发展的年龄。0—6岁的时候,孩子心理和生理都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对性格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爸妈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很大,因为这是儿童性格和社会观念形成的年龄段。
1、求知欲强、爱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注意力比较稳定,善于把开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2、富于友爱感、爱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玩时能友好相处,善于把自己的愿望与集体相结合。
3、爱劳动、自主能力强,穿衣、吃饭都要求自己做,主动帮成人做事。
4、有同情心、关心老人,愿意帮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5、道德感和美感、具有爱人民、爱祖国的萌芽,喜爱唱歌、跳舞、朗诵诗等。
6、克服困难的态度、遇到困难努力去克服,并想出办法去完成任务。
2、培养独立性、一是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如自己洗脸、穿衣、吃饭等);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独立性(如人际交往、自信心等)。
3、培养果断性、即在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面前,能明确而及时地做出决定。这须要有勇敢、沉着冷静的`性格。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
4、培养坚持性、平时要培养儿童坚持完成作业,坚持为集体做事的性格。
5、培养自制力、要将其与培养自觉性联系起来,明确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养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好习惯。
6、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小孩子和别人相处好,多照顾别人,要从小训练,认真去做。
1、父母自己就得先有好性格。孩子都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性情温和,待人友善,孩子会性情暴躁、出言不逊吗?父母怨天尤人、吵闹不休,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里暗淡无光。
2、让孩子完整地做好一件事。首先让孩子看到,父母做事都有完整的程序。比如,父母买菜做饭,先要上街买菜买米,再回家洗菜淘米,然后才是煮饭炒菜,最后还要洗刷碗筷、擦洗灶头——孩子做事也应像父母一样,有头有尾有顺序。
3、适当给一点权力。家里有几个抽屉,孩子一再要打开抽屉看看。我告诉他乱翻抽屉不好,另一方面他要打开的话,就建议他、拿一样东西,就把抽屉关上。他每次都能照办。现在,他不仅会打开抽屉,然后把抽屉关上,而且东西玩好后,还会把东西再放回去。
4、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辛苦和不如意,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知道父母对他的爱,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
5、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
1、快乐活泼。表情丰富、口齿伶俐、做事认真、喜爱运动歌舞、喜爱阅读、思考、提问和讨论。
2、安静专注。喜欢静静地做自己爱做的事。如读书、画画、做手工。
3、勇敢自信。不怕摔跤,不怕运动,不怕打针吃药,不怕在众人面前说话。
4、勤劳关爱。爱劳动,爱帮大人做事;关爱父母、老人和有困难的人
5、有独立性。没有依赖心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以自己会做而觉得聪明能干。
6、有创造性。不喜欢重复别人说过的,做事要比过去做得好。
虽然孩子的性格,有一部分会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但是大部分都是因为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造就而来的,所以,父母如果有着塑造孩子良好性格的意识,就需要注意平时的言传身教,同时,给予一定的智慧引导,帮助孩子们形成好的习惯,然后才可能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影响终生的性格。
三、儿童心理测试方法
1、用于儿童心理测验的方法很多,可根据儿童的状况选用相应的不同测验。先简单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测验。
2、智力测验及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奈和西蒙提出的,后人又编制了许多量表。由于编制智力量表的工作量非常大,许多国家都引进一些比较好的量表加以修订。我国也主要运用修订的量表,同时也编制自己的量表。常用的儿童智力量表有以下几种。
3、(一)《中国比奈测验》,是1924年和1936年陆志韦等修订比奈西蒙智力测验的基础上,由吴天敏主持再修订,于1982年正式出版的智力测验量表,适用范围是2~18岁。
4、(二)修订的韦克斯勒学前和小学智力量表,是通用自的量表之一。学前和小学量表适用于4.5岁-6.5岁,儿童量表适用于6~16岁。
5、(三)瑞文推理能力测验,是纯粹的非文字智力测验,适用年龄范围非常广泛,6岁以上任何年龄都可使用。后来又编制了瑞文彩色推理能力测验,适用于5~11岁儿童和心理有障碍的成人。
6、(四)修订的《丹佛小儿智能筛选测验》,可以初步区分儿童智力是否正常。
7、(五)修订的《格塞尔发展程序量表》,是对4个星期至6岁婴幼儿神经心理发展的评定量表。
8、(六)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4岁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和《五十项儿童智能筛查量表》,测验学前儿童的综合能力,且操作方法简单。
9、主要测定儿童感知觉和(或)运动能力,包括两者的协调能力。这方面的测验内容很多,包括本德-格式塔测验,贝瑞视——运动测验,轨迹测验,形板测验及钉板测验等。
10、包括划字测验,编码测验等,主要考察注意力及工作耐力的情况。
11、包括文字记忆及图形记忆,近记忆及远记忆等,可采用韦克斯勒记忆量表,本德视觉保持测验等。
12、“心理”对常人来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它是指人的内心活动,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注意、情感、智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一般人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难以捉摸的。其实,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活动一样,是可以测量的,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了许多测量心理的方法,这些方法也叫心理测验。
13、提起心理测验,很多人认为很神秘。其实,心理测验只是借助一些设计好的表格(专业的称呼叫量表或问卷),或一些道具(如韦氏儿童智力测试工具包等),对测试者进行调查或测试,收集、记录各种心理活动现象,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用于评定被测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说得简单一点,心理测验也就是把人的心理活动进行量化处理后得出某些数据,来判断测试者的'心理问题。儿童心理测验是一门科学。
14、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研究和临床咨询中,心理测验的应用已相当广泛,目前主要用于分析和评估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各种心理问题的筛查,也是儿童心理疾病诊断时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儿童的许多心理行为发育问题,一般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验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并得出相应的客观数据,如智商、发育商、多动指数等等。
15、心理医生在收集儿童的信息时,除了倾听家长对儿童行为的描述外,通常还需借助一些心理测验的方法,更加客观地分析儿童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并对相应的心理问题做出筛查或诊断。如对一个智能发育落后的孩子,在下诊断之前,医生必须做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测量。如怀疑一个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可以做多动症量表测量。因此,可以说心理测验是临床心理医生不可缺少的工具。
16、根据测量目的的不同,儿童心理测验大致可分为七大类:
17、一、发育商测量(dq)主要用于评价6岁以下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水平。
18、二、智力测量(iq)适用于4岁以上儿童或青少年的智能水平评估。
19、三、适应行为评定评定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水平。
20、四、个性测量包括气质测量、人格测量等。在成人中应用也较多,如现在有的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要对应聘者先做个性测量,因为不同个性的人适合做不同的工作。
21、五、成绩测量用于测量各方面学习成就程度的差异。
22、六、筛查测量用于筛查儿童是否具备接受某一特殊学习、训练或治疗的前提条件,根据某一特定的临界标准,进行筛选或淘汰。
23、七、疾病评定量表用于不同心理或精神疾病的诊断或程度的评估,如症状自评量表、抑郁症评定量表等。
24、就心理测验的数目而言,在我国已经过标准化的测验达200余种,其中可用于儿童的也有数十种之多。
OK,关于心理测试内心性格孩子和孩子的性格分析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