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可以当证据吗(犯罪心理测试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吗请说明原因)

本文目录

  1. 测谎结论可以作为证据吗
  2. 网上的心理测试可以相信吗
  3. 犯罪心理测试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吗请说明原因

一、测谎结论可以作为证据吗

“测谎仪”,即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以了解受询问的嫌疑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那么测谎仪结论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吗?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资料,以

在实践中,测谎仪结论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吗?下面跟着一起了解一下吧。阅读完以下内容,一定会对您的。

一、测谎仪结论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吗

测谎结论不能作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证据有7种形式: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但“测谎结论”是不是鉴定结论。

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9月《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明确规定:测谎鉴定结论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鉴定结论不同,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检察院在办理案件中可以使用其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测谎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主要认可了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和声像资料鉴定,但不包括心理测试。

在加载仪器进行心理测试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存在正常记忆,那么当他否认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时,违背真实认知的表述会引发这些生理指征(如人体的皮电、胸唿吸、腹唿吸、血压、脉博、动作等参量)发生微小变化,随即被敏感的仪器捕捉到。因此,仪器所记录的数据中,如果有可疑的异动,就说明被测试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说谎了。

但要记得,数据的异动仅仅表示“可能”说谎。之所以不能确定是一定说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条:

1、如果被测试人自己真的认为没有做过(比如完全不记得了),那么就不会出现生理指征的异常变化,仪器再敏感也捕捉不到。

2、即使数据有异动,也只能逆向推导为被测试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身体因为某些原因发生了异常的生理指征变化,除了说谎之外,还可能是因为紧张(害怕被冤枉)、厌恶(不想戴着仪器做测试或者被怀疑)、愤怒(被怀疑)等等,甚至连测试过程中突然的噪音、画面等意外刺激,都会导致仪器所记录的数据产生异动。所以,数据异动不能直接确定为说谎。

3、如果被测试人经过训练,了解测谎仪的功能和原理,就可能在头脑中用思维可以构造出一个虚拟的场景并让自己信以为真,这种情况下理论上是可能做到与第一条类似的效果。就算不能让自己伪装成100%的假象,也可以通过一些小动作轻松故意的造成数据异动,从而破坏正常的数据记录。为您整理的测谎仪结论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吗的相关内容。一般来说,测谎仪是侦查辅助机器,与案件本身无关,不是证据,其测谎结果也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只能作为侦查参考。如需了解更多,欢迎来咨询相关专业律师。

二、网上的心理测试可以相信吗

网上常有些能够“看穿你的心”的小测试,很多人测过后都会觉得非常准,每每看到有这种测试,都忍不住会去测测。那么,这些小测试为什么会这么准呢?

1.是很多人都提到的巴纳姆效应,即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2.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测试是从哪儿来的?由谁编的?怎么编的?

其实啊,有一部分测试是由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做出来的,为什么说是做出来的呢?因为一般的人会认为编测试题,是先编好测试题的内容,再来编答案,但是实际不是,是先设计好了不同的会有怎样不同的反应,然后再来设计前面的题。

比如:对于不同的事件,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应对模式。当有一声巨大的响声出现时,谨慎惜命的人,会首先想到的是安全;勇敢爱助人的人,想到的挺身而出;胆小的人,会惊慌害怕,不知所措;教条冷漠的人,会麻木迟钝。把各种人不同的反应和应对模式找到,再反推回来,设计出匹配的场景,就可以顺利编出一个小测试了。

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小测试怎么可能不准呢?

这样的测试,休闲消遣可以,千万不要太当真。

许多人喜欢做一些性格测试,或者看一些星座的分析,觉得这些描述与他们自己都有几分相似。事实上,这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巴纳姆效应。

网上的那些心理测试,大多数是不权威或者不完整的。网上有的心理测试,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很准很符合自己,其实其分析往往较为模糊,因此会让人觉得能够产生共鸣。并且作为心理测验,是需要经过信度与效度检验的。信度意味着该测验是否能够在得到一个较稳定的结果,例如测量某个人的人格,是否前后几次测得结果大致稳定,而不是每次测量都得到不同的结果。而效度则意味着这个测验是否测得了我们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测量到了与结果无关的干扰因素

对于心理测验,主要分为能力测验与人格测验两大类。能力测验比较经典的便是对于智商的测量,通过对多项能力的考察,得到这个人在常模群体中的智力水平。人格测验则有大五人格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16PF等,能过一些问题来测量这个人的人格特质。并且还有一些对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测验,这些较为专业的量表与分析往往需要去医院做测试。并且即便是测验得到的结果、也需要通过临床观察等结合才更具权威性。

而那些极易受到暗示的人来说,他们常常会根据测验的结果去搜集自己身上与结果吻合的证据,例如性格行为方面的特点,从而觉得测验结果的描述与自己的真实情况很像。因此,盲目的去做一些不权威、不完整的测验,对于这一类受暗示性极强的人来说是不利的。

首先,就被测试者参与测试时的内心状态而言,如果你在做心理测试之时,没有选择脑中第一个“闪过”的答案,而是在思考了测试题为什么这么问你,有什么目的之后再选择,测试自然会和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

因为此时测试的不是你,而是你思考过后想要表现出的你。

其次,就像心灵鸡汤一样,有许多不法商家看中了其中的流量,他们根据专业测试中的只言片语,抄袭到部分测试图形,或是部分问题描述,然后鼓捣出所谓的许多“测试”,测运气,测命运,测性格......

许多伪心理测试中的图片都是利用了视觉错觉:

比如利用视觉后象的所谓“抬头见耶稣”

如有做心理测试的需求,最好的做法是到专门的机构如医院心理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接受心理测验服务,进行正规测试,获得专业解释。

比如,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参与了学校与专门机构合作的职业兴趣测试。

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注意我前面所说的,选择自己的“第一想法”,而不是在思考太多后再选择。

个人觉得应该是有出处的,比如某些心理书籍的测试题之类的,很少有人能直接自创一套题目出来,所以应该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当然前提是你信心理学。其实做多了就该知道大部分只是娱乐一下报喜不报忧,不论选哪个都不会受伤害,再说忠言逆耳,真正对你有用的语句往往伤害你最深,所以玩玩就可以了

三、犯罪心理测试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吗请说明原因

1、不能。心理测试只是一种犯罪动机的心理实验,是公安机关常用的一种技术侦查手段,这种测验结论具有主管随意性,在没有其他任何案件事实佐证的情况下不能作为犯罪主观要件的构成。

2、对犯罪嫌疑人实施心理测试,其结果与测试人员的经验与能力、侦查环境以及犯罪嫌疑人身体状况等方面具有密切联系,主测人员对犯罪心理痕迹的描绘对检测科学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测试结束后要对结果开展科学的评价,对于在犯罪心理测试中获得的结果并不能作为完全准确的结论,只能作为参考依据,要对其进行客观分析。一些地区公安机关过于信心理测试结果,以测试的结论定性,反过来刑讯逼供逼迫嫌疑人自己承认犯罪行为,造成了冤假错案。

3、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俗称测谎技术,是由专门测试人员和侦査技术人员通过现场勘査,分析犯罪活动的特点、过程,并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进行描绘后,运用综合编埋技术进行心理学实验,并通过多道心理测试仪,对被测人在测试过程中所接受的各种刺潋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映进行描述记录,进而评判被测人员与犯罪活动的关系的一项实验心理技术。

4、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性质以及效力尚未得到法律的明确认可。

5、我国现行法律尚无针对犯罪心理测试的定性或定位,未对测试结果的适用以及效力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在实践中,有的侦查机关把犯罪心理测试的结论作为侦查线索,以增强办案人员的信心,作为攻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的“证据”使用,或者根据犯罪心理测试的结论来判明赃款赃物、作案工具的去向,为侦查指明方向;有的侦查机关将犯罪心理测试的结论作为审查判断证据和识别犯罪嫌疑人口供真实性的一种手段,起到某种意义上的“证据补强”作用;有的办案单位甚至把犯罪心理测试的结论作为犯罪嫌疑人是否作案的鉴定结论使用。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点赞(1)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