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心理测试对方身份信息泄露的一些知识点,和手机上各种心理测试有没有对个人信息有泄露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测试对方身份信息泄露?手机上各种心理测试有没有对个人信息有泄露

本文目录

  1. 心理测评操作要点有哪些
  2. 手机上各种心理测试有没有对个人信息有泄露
  3. 如何避免个人信息外泄

一、心理测评操作要点有哪些

01、心与心的交互中,个人隐私保护必不可少

在了解答题者状态的过程中,施测者也会认识到一个事实:

被多方普遍使用的自陈量表能够在短时间快速了解答题学生的状态,但很多学生并不愿如实答题,他们害怕真实答案会被他们的父母、同学甚至校内很多人知道。

这涉及到一个隐私保护的问题。对参评者的隐私保护是双方建立信任的基础。

保护参评者隐私的注意事项主要在这几个方面;

在参评者答题前,施测者应当首先获得对方的知情同意书,并告知参评者测评题目的主要目标,测评收获及可能的风险。

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施测者不应强迫学生进行答题,遇到年龄较小、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施测者应当及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考虑是否同意作答。

在网上搜集答题人对心理测评的想法时,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情况:答题人原本被告知参与有关焦虑、抑郁的筛查,却需在开头填写家人收入这类涉及隐私的信息。

心理测评是一种了解学生心灵状态、人格特征及部分背景情况的方式,但施测者也应注意区分不同信息的界限,科学获取测评信息,避免影响到参评者的个人隐私。

心理测评的结果有时会直接反映出答题人的情绪、状态与背景信息,因此,当施测者并未遵守伦理规定、擅自将信息泄露给不正当的第三方时,他也对答题人的人格造成伤害

与心理咨询同样,心理测评的信息保护也有突破保密原则的特例。当参评学生可能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情况时,参评者需要将学生的信息选择性地告知给包括学校负责人、法院等第三方人群。

如今,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通过法律进一步地规范了心理测评的流程。在《数据安全法》与《精神卫生法》中,国家都明确强调了保护学生隐私,规避任意使用、披露与查看的可能。因此,施测者需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更要遵守法律,合理、科学地开展测评。

在现今这个互联网技术与医疗领域融合的环境下,心理测评往往需要依托信息化工具施行对庞大人群数量的施测。在工具的使用过程中,施测者需要尤其明确不同角色对数据和其他学生信息的查看权限。

这些角色可能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学生和家长等,针对不同角色,测评的结果与报告用语都会适当的变化:例如仅对咨询师开放涉及个案的测评数据和更专业的数据汇报,而针对管理者开放整个学校或年级的概括性数据。

02、如何保证心理测评的科学开展?

在国家近年发布的心理健康政策中,我们能够时常看到科学开展的关键概念。对学生施测时,量表的科学使用也是保障心理测评伦理的重要守则。这其中就包括了科学看待测评量表,以及对人群与工具范畴的适当选择。

研究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测评工具都会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施测群体。在量表被滥用到任何群体的情况下,测评的信效度和报告准确性皆会受到很大影响。

面向青少年群体时,这种人群的划分变得更加重要: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变动性更强,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测评的认知程度或接纳度也会有较大差异。例如小学生就容易出现无法读懂题目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测评结果和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年龄较小的群体可能无法适用以文字为主的自陈量表,投射、游戏等测评工具能够成为更好的选择。

因此,学校在开展施测时也应注意施测群体的特征,避免将不同量表中的题目任意混合。同时,学校也需要明确不同量表的研发时间,避免出现因常模老旧而导致的适用人群不统一的情况。

无论从量表题目还是最终报告中,我们都应注意量表用词的使用,杜绝引导性、过于肯定式的用词方式。例如在一道测试学生近期风险的题目中,诸如“与很多人一样,我最近确实很糟“的问题就很可能错误地引导被试者选择“是”的答案。

与此同时,贴标签式的决定性问题也不应出现:

如果学生在结果报告中发现类似”你患有抑郁“、”你需要就医“等句式,ta的人格和未来发展都很可能受到极度的负面影响。

在注意适用人群的同时,我们也需考虑施测者的专业性和科学素质:一名专业的咨询师需要综合报告,以科学、全面的视角看待每一个学生。

心理测评的作用是参考性的,它虽然为心理咨询师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但并不能成为定性某个学生的最终结果。专业人士在获得学生测评后,还需结合诸如学生日常观察、家长反馈、评估、甚至投射和他评的方式进一步地了解学生,以整合的思路发现风险、做出决策。

不借助测评报告给学生“贴标签“并采取主观判断,也是科学使用心理测评的重要观念之一。

二、手机上各种心理测试有没有对个人信息有泄露

只要不写自己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或学校、银行卡号等真实的个人信息,只是做心理测试,一般是不会有个人信息的泄露,但需要排除这个心理测试有没有病毒等问题,最好不要做这些心理测试,因为这类的心理测试几乎是没有意义的。

三、如何避免个人信息外泄

1、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完善,很多个人信息不断被泄露,这中间有自己的行为也有很大关联;

2、第一,路边有一些送礼物的活动尽量不要参与,有很多会给你一些单子或者注册东西。里面会填写自己各种信息,手机号,银行卡号,身份证信息等,这些东西很容易暴露个人信息,出现的后果不可想象。

3、第二,不要去参与网上有很多无聊的兼职,这类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家庭信息的都是骗子。他们获取后,给你家里打电话,说出你的信息,让家里很是担心,出现骗行为

4、第三,坐火车留下的票,要毁掉。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很多人通过我们的票,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获得我们的身份证号之类的东西,非常全面。

5、第四,尽量避免下手机里面,电脑里面下载一些不知名的软件,有很多存在病毒,直接被黑客获取个人信息,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小瞧黑客的能力。

关于心理测试对方身份信息泄露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赞(4)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