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相信很多小伙伴对心理测量灵敏度测试和联系实际谈实施心理测量应注意的问题!这一块不太清楚,接下来小文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来了解一下。

心理测量灵敏度测试?联系实际谈实施心理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本文目录

  1. 联系实际谈实施心理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2. 心理理论的测量方法
  3. 测量误差的来源。
  4. 什么是传感器的灵敏度

一、联系实际谈实施心理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在心理测量中,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着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另外对量表分数的解释也将影响到心理测量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因此,在进行心理测量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从专业素质方面来看,一个合格的心理测验使用者必须经过严格的心理测量学知识的培训,通晓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具体的心理测验应接受测验编制者或修订者的专门培训。

应遵守测验者的道德规范,对待被测者要公正、反映测验成绩要客观,不能因自己的好恶主观下结论,不能任意修改结论。为了保证测验的价值,防止测验失效,心理测量必须要保密和控制使用。还要在测验中注意保护被试的个人隐私。

择什么样的测验,是测验实施者在测验前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心理测量的结果是否有效,首先必须考查测验本身的信度和效度,另外测验实施者必须明确所选测验的适用范围及其测验目的。

测量环境包括测量时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对测量中物理环境的控制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中无关因素对测量效度的影响。对测量中心理环境的控制就是要求测验实施者与被试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以消除被试对测量的非适度焦虑。

一般来说,心理测量(尤其是智力测量)应在双方身心状态都较和谐的时候进行。这既能提高测验实施者反应(评价)的客观性,又能保证被试反应的准确性和敏捷性,使被试的自我认识更加客观。一般说来,能力测验和成就测验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人格测验和态度测验一般无时限。

在进行心理测量前,测验实施者都要向被试说明如何完成心理测量。测试前准备工作要充分,测验一般应事先约定,施测时正确使用指导语,不可随意提示或加以暗示。

在人格测验中,为了检查被试回答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常常会在量表或回答中穿插有测谎题。其实,测谎分数,在心理测量学上称之为真实性校正分数”它只是说明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用于鉴定量表的有效性,并不代表其他含义。

二、心理理论的测量方法

心理理论的测验方法,主要有故事法、图片法和视频法。故事法有多重嵌套错误信念测验、失言任务、白谎、双重欺骗等。图片法的代表性测验是“从眼神中读心任务”(简称眼测验),通过对眼神的识别反映个体的心理理论水平,眼测验不仅可以测量成人,而且灵敏度高。视频法是测试被试识别动态的视频中人物的心理状态的能力。

三、测量误差的来源。

测量误差的来源。

要使测量准确可靠,必须减小误差;要控制误差,必须了解误差的来源。常见的误差来源主要有三方面:测验自身、施测过程、受测者。

要使测量准确可靠,必须减小误差;要控制误差,必须了解误差的来源。常见的误差来源主要有三方面:测验自身、施测过程、受测者。

测验自身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测验的编制过程,其中专案取样影响最大。测验所要测量的内容是什么,测验的专案能否代表这些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当测验的专案较少而取样缺乏代表性时,被试的反应很难代表其真实水平。对于有些型别的专案,例如是非题、选择题,被试可能凭猜测作答,从而降低分数的可靠性。此外,题目用词模棱两可,或对要求叙述不清等,也都会带来误差。

在测验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很多,如测试环境、时间、主试者、意外干扰、评分记分等。

施测现场的温度、光线、桌面高低好坏等对被试都有影响。例如在测试过程中,光线充足,有利于被试正常地作答;光线暗淡,则会影响作答的效果。

时间安排也是影响测试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时间安排不当或时限不统一,必然会引起测验结果的改变。

主试的年龄、性别、外表、言谈举止、表情动作、对测验过程的熟悉程度等都能影响测验的结果。如果不按照规定施测,如给予暗示、制造紧张气氛等都会带来很大的误差。

在测试环境复杂,特别是当被试人数较多时,可能发生意外情况。例如:停电、有人生病、作弊等等,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会影响测验结果的准确性。

评分不客观和记分出现错误也是较常见的误差。一般来说,客观题的评分较为准确客观,而主观题的评分标准难以掌握,再加上阅卷者的风格、情绪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干扰,因而很难保证分数的一致性。

为了有效地控制测验实施中的误差,主试应该严格地遵守标准化的程式去施测和评卷记分,不得随意改动和发挥。(三)被试引起的误差

在测量工作中,最复杂的和最难控制的是由被试本身引起的各种误差。

被试对测验的动机不同,会影响其作答态度、注意力、永续性及反应速度等,从而影响测验的结果。在测量成就、能力时被试如果动机不强,他就不会尽力作答。

如果被试动机效应在反复测量中以一种恒定的方式出现,会导致系统误差,从而使测量的有效性降低;如果动机效应引起了偶然性的不稳定的反应,这是一种随机误差,会使测量的有效性、可信性都降低。

测验焦虑是被试在应试前和测试中出现的一种紧张的情绪体验。测验的焦虑会影响被试的反应。一般来说,适当焦虑会使人维持一定的兴奋水平,注意力增强,反应速度加快,从而对测验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过高的焦虑会使工作效率降低,注意力分散,思维狭窄,反应速度减慢,因而会大大影响成绩。

国外有不少学者针对“焦虑与测验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

①能力与测验焦虑成负相关,能力较高的人,测验焦虑一般较低,而对自己没有把握的人,测验焦虑较高;

②抱负水平与焦虑成正相关,抱负水平过高的人测验焦虑一般也高;

③缺乏自信、情绪不稳的人容易产生测验焦虑;

④经常接受测验的人焦虑较低,而对测验程式不熟悉的人焦虑较高;

⑤当测验成绩对被试关系重大时,被试容易产生焦虑;

⑥被试不了解测验的目的、指导语不清等会增加被试的焦虑。

被试对测验的经验也会影响测验的成绩,任何一种新的专案形式,由于被试比较陌生,就可能使测验成绩受影响。但是如果提供足够的演示和练习,测验成绩就会提高。有些被试经历过多次测验,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他们善于觉察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的微妙差别,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因此经常比那些能力相近但缺乏测验经验的人获得更高的分数。

任何一个测验在重复使用时,由于被试对测验的内容和程式已经相当熟悉,因此会使成绩提高。

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也会使得本来能力相同的被试获得不同的成绩。对于速度测验,由于测验时间有限,而题量又较大,求快与求准两种不同倾向会对测验成绩产生影响;对于是非题,某些人可能有偏好选“是”或选“非”的倾向;对于选择题,有些人可能有偏好选择某个位置或偏好选长项的倾向;对于人格测验题目,有人可能会掩饰自己。所有这些都会给测验成绩带来误差,为此在编制时一定要注意控制这些倾向的影响。

不但心理因素会影响测验成绩,生病、疲劳、失眠等生理因素,以及在智力、情绪、体力等方面的生物节律也会影响测验成绩而带来误差。

能带来误差的因素还有许多,实际上任何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都可能引起误差。测验的标准化就是为了控制这些误差因素,使测验分数更可信、更有效。

设某测量值X的真值为X0,则绝对误差,它反映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大小,绝对误差和测量值X具有相同的单位,也称示值误差。

用绝对误差无法比较不同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于是人们用测量值的绝对误差与测量值之比来评价,并称它为相对误差,习惯表示成百分比,也叫百分误差。

例如用一频率计测量准确值为100千赫的频率源、测得值为101千赫,测量误差为1千赫,又用波长表测量一准确值为1兆赫的标准频率源,测得值为1,001兆赫,其误差也为1千赫。上面两个测量,从误差的绝对量来说是一样的,但它们是在不同频率点上作测量的,它们的相对误差是不同的。

测量的绝对误差与仪表的满量程值之比(XS为满量程),称为仪表的引用误差,它常以百分数表示。引用误差是测量值在满量程时相对误差的特殊表现形式。对同一块仪表而言,引用误差≤相对误差。

引用误差是仪表基本误差的主要形式,它能更可靠地表明仪表的测量准确度,是仪表最主要的质量指标,可以说,引用误差表明仪表的准确度,相对误差表明某次测量的准确度。

水平角观测的误差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条件的影响。(1)仪器误差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由于仪器制造和加工不完善而引起的误差,如度盘分划不均匀,水平度盘中心和仪器竖轴不重合而引起度盘偏心误差。这些误差不能通过检校来消除或减小,只能用适当的观测方法予以消除或减弱。二是由于仪器检校不完善而引起的误差,如望远镜视准轴不垂直于水平轴、水平轴不垂直于竖轴、水准管轴不垂直于竖轴等。这些仪器检校后的残余误差,可以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来消除或减弱其影响。(2)观测误差有对中误差、整平误差、目标偏心误差、照准误差和读数误差五个方面的误差。(3)外界条件的影响很多,如大风、松软的土质会影响仪器的稳定,地面的辐射热会引起物象的跳动,观测时大气透明度和光线的不足会影响照准精度,温度变化影响仪器的正常状态,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测角的精度。

在测量时,测量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值叫误差。真实值或称真值是客观存在的,是在一定时间及空间条件***现事物的真实数值,但很难确切表达。测得值是测量所得的结果。这两者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是测量误差。

每一个物理量都是客观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大小,人们将它称为该物理量的真值。进行测量是想要获得待测量的真值。然而测量要依据一定的理论或方法,使用一定的仪器,在一定的环境中,由具体的人进行。由于实验理论上存在着近似性,方法上难以很完善,实验仪器灵敏度和分辨能力有局限性,周围环境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待测量的真值是不可能测得的,测量结果和被测量真值之间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这种偏差就叫做测量值的误差。

测量误差主要分为三大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常见的误差来源主要有三方面:测验自身、施测过程、受测者。

仪器的误差来源可以分为原理误差、制造误差和执行误差三大类。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是要对实际问题作定量分析,建立起反映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往往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因此,数学模型本身就包含着误差,我们把这种误差称为“模型误差”。

在数学模型中常包含有若干引数,它们大多是通过实验观测得到的,因此不可避免带有误差,这种误差称为“观测误差”。

在求解数学模型时,通常选用有效的数值方法,数值方法计算中常常用有限过程(如取有限项;有限次)代替无限过程(无限项;无限次)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截断误差”。

在实际计算中,根据需要或受计算工具限制,常常只能取有限位数字进行计算,这样产生的误差称为“舍入误差”。

总括起来,误差主要有:模型误差,观测误差,截断误差,舍入误差。在计算方法中主要讨论的是截断误差和舍入误差。

测量所得的值与被测事物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测量误差。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误差理论是研究和描述测量中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存在状态及传播规律的理论。

测量误差(英语:Measurement error)也称观测误差(Observational error),是指观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中,测量误差并不是“错误”,是事物固有的不确定性因素在量测时的体现。

计量器的误差测量方法的误差测量环境的误差基准件误差对准的误差测量力误差

你指的测量不不知道是哪一类的我是机械行业的机械行业里测量什么都有误差别说是千分尺就是量块自身都有误差量块盒都有误差表的假设加工一个零件测量内孔直径温度的高低在产生小小的偏差量块用来校正千分尺在产生偏差千分尺对表在有些误差测量在有误差综合起来也很多所以没有那么绝对准确的东西

四、什么是传感器的灵敏度

1、传感器灵敏度的定义是输出增量与输入增量的比值。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为了说明传感器的性能、特性以及输入-输出关系,规定了一系列的测试指标,主要的有:静态模型,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分辨率,长期稳定性,温度稳定性,抗干扰性,阈值(死区),总精度,频率响应特性,阶跃响应特性等。其中最后两项为动态指标,其余为静态指标。

4、灵敏度是传感器性能指标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指传感器输出增量与输入增量的比值。

5、在实际应用中灵敏度可以表达传感器对输入信号的放大程度。例如:在输入信号变化范围相同的前提下,输出信号变化范围越大,说明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

关于心理测量灵敏度测试和联系实际谈实施心理测量应注意的问题!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点赞(1)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