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学生就业心理测试,以及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试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哪些
1、自我激励法,主要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同各种不良情绪进行斗争。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相信自己的实力,通过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2、注意转移法,即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如:听听音乐,参加体育运动,进行自我娱乐,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参加有兴趣的活动等等。
3、适度宣泄法,宣泄的较好方法是向你的挚友、师长倾诉你的忧愁、苦闷,使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在倾诉烦恼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自我安慰法,关键是自我忍耐。在择业中大学生常常会遇到挫折,当经过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以缓解动机的矛盾冲突,解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
5、合理情绪疗法,人们的情绪困扰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即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因此,通过认知纠正,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况
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同龄群体中,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优势。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为90后,从社会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来说,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期望过高等问题,而他们习惯把择业困难的原因归为外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
这样的求职心态致使众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总希望需求单位能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由此则增加了自身就业的难度。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学生对于社会形势、行业发展状况、就业前景等认识不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茫或从众心理。
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父母的建议,缺少自主性。
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拥有焦虑心理的人总是消极看待事物,同时有追求一线希望。其实这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面对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面对几次求职的失败;面对自己的切来发展,部分大学生难免会产生焦虑与烦躁情绪,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地就业心理调控,则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结果会在求职时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显然,焦虑与烦躁也是形成就业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
1.恐慌与自卑并存
自卑是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而导致个人轻视自己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在应聘时,有人不能准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有人缺乏应有的自信;还有人对自己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自卑与恐慌心理由此而生。特别是高职大专生,无论在学历层次上,还是在学识能力上,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相比,不切实际地评价自己。结果导致自己正常的能力和水平得不到有效发挥,在择业过程中处处受挫,错失许多就业良机。
2脱离客观实际的目标定位
有一部分毕业生,由于拥有所学专业比较热门、自己学习成绩比较理想、自身个人形象气质俱佳等有利条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有急于回报家庭投资的心理。使这些毕业生不能客观地进行目标定位,挑剔用人单位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方面。结果是屡次应聘,屡次拒聘,大好的就业机会被这种心态浪费殆尽。尤其当平时在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理想的职业时,心理上更严重失衡,急于求成、好高鹜远的不良心理状态,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心理压力。
3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表现
就业心理素质是个体所拥有的对择业活动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
4良好的就业认知
就业认知是指人们获取就业信息和运用就业信息的心理活动,包括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主要指毕业生能够主动了解就业形势,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控就业信息,以此为据作出就业决策。自我认知主要指毕业生应该具有客观准确的自我观察、自我认可、自我评价、自我剖析、自我鉴定的能力,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结合社会认知,顺应实际地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目标定位和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包括
1、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相对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等都有稳定性、规律性,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面临着由一个无忧无虑、令人羡慕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也就是所谓的角色转换。角色的转变需要大学毕业生抛开幻想,面对自主择业这一社会现实,及时地进行角色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为个人适应社会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打下的基础,只是一个知识积累、储备过程。这样,大学生就不再认为自己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而只是就业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从而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和合理的角色定位,正视自己的身份,自觉投身于择业者行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2、正确的自我认知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个体差异更是不胜枚举。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这种种的不同,决定了适合自身的职业和职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全面了解自己的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求职者,只有在知己的基础上才能扬长避短,从而作出适合自己的求职决策。科学地认识自己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测量。当然,通过与老师、家长、同学交流,得到他们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也是一个有效的渠道。
下一页:正确的职业认识和评价
${FDPageBreak}
3、正确的职业认识和评价
正像不同的人有适合自己的不同职业一样,职业对适合从事的人群也有要求。如从事推销、公关性质的职业,需要性格外向、多血质或胆汁质的人,而在流水线上工作的人最好具有粘液质的气质特征。所以作为一名求职的大学生,需要对职业要求有一定的认识。
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因此,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最好不要给自己的职业选择限定在某个范围内,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的传统思想,而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4、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心理准备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时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状况。但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度为“大众化教育”,人才出现“相对过剩”的现象。据统计,我国2003年有毕业生212万,一次性就业率是70%,有60多万毕业生在当年未落实到就业单位,2004年有毕业生280万,一次性就业率略有提高,达到73%,有70多万毕业生在当年未落实到就业单位。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作为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求职道路上将可能遇到的艰辛和曲折的心理准备。所谓人才“相对过剩”,是指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不是多的用不完了,而是呈现出需求不平衡的状况。如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仍苦于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处于“无米下锅”的局面。所以希望回报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学生,应该审时度势,做好到边远地区或基层单位的心理准备。
5、克服依赖心理,实现真正自立
对于一个人来说,年满18岁便被视为成人。但在我国,青年学生在大学毕业前大多数仍在依赖父母、老师的帮助指导,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立。因此,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种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毕业生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就业事宜,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用人单位会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最终事与愿违。因此,大学毕业生一定要实现自主择业,靠自身实力叩开职业大门,充分做好不依赖任何人的心理准备,实现真正自立。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