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好,小编签到,上篇文章发出后有很多同学评论进贴,今天主要对测试犯罪倾向的问题,老员工测试犯罪心理来进行分析,请大家先安静一下,专心听讲。

测试犯罪倾向的问题 老员工测试犯罪心理

本文目录

  1. 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
  2. 关于犯罪心理学专业就业疑惑!
  3. 心理学就业前景好吗

一、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

安慰剂效应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

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最难,他摇头。

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

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

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

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

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

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

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从众效应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

这一效应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强的堡垒,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产生从众效应的负作用。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

从众也就是我们日常俗语中所说的“随大流”。促使一个人在合作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进行阐述.2000字左右

现象一:“破窗理论”这是一种有趣的生活现象,有人称之为”破窗理论”,当一排完好的玻璃窗墙,如果有一扇窗受到破坏而没有及时修补时,那么其它完整的玻璃窗口也会陆续遭受到破坏,最后这一排完好的玻璃窗墙就会变成一睹破窗墙。

当您第一位同学无意中发出手机***,而没有受到老师责备或制止时,其他同学默认老师对该行为不会责备或制止,同时由于该行为能引起其他人的笑声而带来某种满足感,于是便会效仿。 PSYTOPIC建议:如果想制止某种现象,当其第一次出现时,应给予制止或惩戒。

现象二:“影响力”圈套这是包含着”互惠”、”高层权威”和”说理”的影响力运用。 1.包袋放在门口、佛祖面前许愿、听着师傅的罄声虔诚地跪拜、让我闭上眼睛:形成佛地乃神圣之地,以及”他们”即”佛人”的权威感 2.送上两柱免费香、为我颂经、在护身符和功德簿写下心愿、好让师傅他每日为我虔诚祷告:解除抗拒和排斥心理,对方先施与”恩惠”,使当事人形成”亏欠”感 3.还要填写香油公德钱、独木不成缘:在以上两个条件下,师傅的理由自然顺理成章 PSYTOPIC建议:遇到该类事件,保持一颗”无恩不受禄”的心态是很容易逃离的;如果不小心陷入了,既然别人已经付出了服务,掏点小钱亦是应当;如果金额过分,就看自己随机应变了。

现象三: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这是生活方式的问题。在跑完1000米之后,紧接着参加100米的冲刺比赛,是否感觉有心无力?连续运作,没有休息,很难发挥出最佳水准。

学习也是一样。影响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时间和意愿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时间越长效率越低,意愿越弱效率越低。 PSYTOPIC建议:要提高效率,不妨缩短学习时间周期和提高个人学习的意愿。

一般来说,青春期的集中注意力时间在40分钟~45分钟,这也是通常的课堂设置时间,每间隔这段时间,注意就很难继续保持,这时要做的就是”放下”,休息15分钟再继续吧。心理百科:3对1规律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

那么为了引发对方的求同行为,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前面的实验结果表明,能够引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求同行为时,几乎没有人会作出错误选择。

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

人数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几乎保持不变。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受环境的制约较大,在一对一的谈判中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

当对方是一个人时,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作出求同行为。在纸牌游戏中,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

纸牌游戏一般由4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那个人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被多数的力量说服。克莱乌杰比茨的手下败将拿破仑也曾说过:“胜利在于兵力充足。”

由此看来,“以多胜少”的道理应该是在克莱乌杰比茨之前就有的一个规律。神奇的心理测试图片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理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生着变化,欲望随机而起。

经心理测试证明:下列图片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关,你的心理承受力越强,图片转动越慢。美国曾经以此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试,他看到的图片是高速旋转的,而大部分的老人和儿童则看到的是,这幅图片是静止的。

请大家自己为自己做一下测量。看你的心理承受力有多大,以待自己更好的调整心态。

心理学166个现象:长知识的东西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

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心理常识:贝勃规律】原本1块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后,之后施予的***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你意识到了吗?心理学上说,人们大多数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

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心理常识:贝勃规律】原本1块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后,之后施予的***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你意识到了吗?

心理学上说,人们大多数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又称晕轮效应。指对他人直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良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则被赋予其它不好的品质。

人们头脑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

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使其变得与其他人更相似。

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1、破窗效应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3、霍桑效应所谓“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心理学上的一种要求特征。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比如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霍桑效应的基本条件是,重要的工作环境属性能够被大量捕获,没有暗藏的或隐晦的信息。

4、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5、虚假同感偏差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破窗效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晕轮效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霍桑效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皮格马利翁效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虚假同感偏差。

当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启迪: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面,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实际意义,即"合理化"的酸葡萄效应。

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此,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启迪:人在进入某一新的或陌生的领域的时候,都会经历这一过程。如果要让飞轮转起来不花太大力气,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坚持,这也意味着得用时间足够来保证。

心理学效应一: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心理学效应二: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学效应三:木桶效应“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

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心理学效应四: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

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

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心理学效应五:南风效应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

二、关于犯罪心理学专业就业疑惑!

目前全国心理学比较好的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大、中科院心理所、浙江大学等。但是就专业而言,也有的学校不错,比如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等。心理学门类主要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学科专业。

在国内,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这个专业了解得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就业范围。不过,目前由于就读人数相对较少,其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为帮助备考2010年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了解心理学硕士生的职业前景,以便选择好自己未来的专业,**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心特别组织人力梳理了相关资料,并对心理学各专业硕士的就业方向、薪酬状况、从业行业、就业前景、事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以飨读者与**学员。

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状况扫描: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各种各样的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来自各方的压力也是不断增加。人们也日益注意到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这个专业也被许多在考研大军中拼搏的学子看好。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流向主要包括高校、公安司法机关、中小学、医院诊所、心理咨询机构等,从事咨询、研究、教学、心理辅导等工作。但实际的就业情况与薪酬水平、事业发展等,还不太理想。尤其是一些岗位,社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并不多。

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内一般有如下就业方向:

这是心理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主要去向之一。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纷纷开设心理学的公共课,心理学硕士担任起高校心理公共课的老师。这无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对于心理学硕士来说最好的就业方向之一是进入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成为一名心理学老师。

招心理学研究生作公务员的一般是公安系统: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等都是可能的去处。部分单位对于受聘人员的身体要求比较严格,有的还需要进行体能测试。

心理学研究生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职业。但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学这个专业还不是很了解,在企业从业里,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不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生具有竞争力。心理系的研究生还可以从事市场调研类工作,但是人数较少,一般是本科生稍多。

一般招的是本科生,其心理咨询部门主要是作为“花瓶”来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所以前途不被看好,加上收入较低,一般研究生是看不上的,除非找不到工作,一般是不予考虑。

国内这个行业还不成熟,市场需求还在培育开发之中。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单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未必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还比较难获得较大的事业发展,要想有外国同行的薪水有待去开拓。

学习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去医院或心理诊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但是以中国现今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再加上去医院需要有行医执照,难度比较大。

可以预计的是,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是比较良好的,一是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心理辅导与帮助,二是心理咨询逐渐受到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的认可,正在引进。**教育心理学考试辅导中心认为,在未来几年中,心理咨询顾问将成为一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的独特风景,而到高校从事教研工作仍然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途径。

咨询顾问同样也涉及许多专业,包括学校咨询、老人医学、婚姻与家庭咨询、滥用财产咨询、康复咨询、事业咨询以及多元文化咨询。

具体来讲,学校的心理咨询顾问们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帮助中小学生们处理学业和个人问题,而康复顾问则主要帮助那些身体方面有问题的客户变得能自立。事业顾问帮助人们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同样也帮助人们提高寻找工作的技巧,及应聘中面临的压力等。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就业市场非常狭小,那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发现他们在为有限的就业机会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体来说,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况且这是一门朝阳学科,随着人们对它了解的加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量将日益扩大,就业前景乐观。这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下面是一心理学资深人士对心理学就业的看法:

当初考研时,在心理学和文学之间选择了很久。后来,选择心理学,就像今天老师上课时所说,是因为对自我的困惑,是期望由心理学这个途径解决自己的问题。我没有太关心将来出去以后,要怎样靠心理学赚钱,对我来说,这并不是太重要。

我很庆幸,在选择心理学以后,没有后悔过。就像下文的作者所说,心理学有它的美学价值,它给我们描绘的世界一如文学一样也是诱人的。通过心理学,我不断地认识自己,也在理解他人的行为与这个世界。这样一个视角,无法用好坏去衡量,只要你从中感受到美好,那就是你选择的幸福。

1、大众看到的心理学只是这一学科冰山之一角。

有一个朋友问我,你们心理学在学什么?我对他说,我们在做实验,用圆规的两脚放在你掌心,看你感觉一点还是两点。咨询并不是心理学的全部。有很多心理学家正在实验室里做非常基础的研究,为增进人类认识贡献绵薄之力。

2、对心理学这个专业的前途的看法

很多人以为心理学就是作教师,从事心理咨询什么的。上海目前的情况是,如果你是硕士毕业,你在上海的高校不可能拿到教师岗位,你只能从事辅导员工作,在上海进入高校起码博士学位。很多人想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单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是不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的,除非你肯花上十年以上的精力在上海闯出名堂。上海的高校目前心理咨询的岗位已经足够,估计在未来三年内你们毕业后很难在进入,一个萝卜一个坑。更多的各位如果想进入高校的话,很多人都会去作辅导员。心理学目前比较好的前途是进入企业,主要包括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

这儿只是给大家一个估计值,可能会有高或低的情况:

高校心理咨询人员:2500,不包括讲课费,奖金,额外收入等

人才中介,不一定,一般说来年限越久就越是容易,5年后一般年薪大概在20万左右,

企业管理咨询,私营企业大概在3000-5000(员工),如果到企业讲课的话,讲课费用一般是1000-3000一天,最高可以做到20000一天,但是很难。

人力资源管理,私营企业3000起薪,外资企业大概在8000左右

公务员收入在上海大概在3000-5000,额外收入另计

高校教师收入据统计年薪平均在70000左右。

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公司等收入在5000左右。

目前我所知道的心理学硕士最低工资在2500元。不包括奖金。

上面给大家列了一些基本情况,应该算是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吧。我想心理学的价值可以分成两类: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很多人比较看重使用价值,而忽略了心理学对美学价值的追求。世界是复杂的,心理学不能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但它可以很好的描绘这个世界。

很多人抱着善良的心态,要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去帮助其他人,但是很可惜的是,能够从事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人屈指可数,对那些跨专业的人而言,从事心理咨询是不合适的,是不够资格的。如果看一个人是否有潜力,我想最好看他所就读的大学,因为大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心理学也一样,非心理学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心理学系本科阶段的教育,直接进入研究生教育,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即使有些跨专业的学生在经过硕士三年学习以后,他对心理学的了解不足以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生相比,这就是现实。如果说心理咨询的难度,一般说来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很少从事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反而那些跨专业的学生乐于选择这个专业,无知者无畏。

三、心理学就业前景好吗

不太好,我就是心理学硕士毕业的。目前心理学就业方向主要是高校、中小学和企业。现在进高校的要求很高,基本上都是要求博士学位,硕士多数是当辅导员,并且当辅导员还一定是党员。进中小学很多学校都要到了硕士学位,并且招聘的口子很小,因为一个学校也就要1--2个心理老师,很多是应付检查的。企业里一般是做人力资源管理,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以竞争力又不是很强。要是进咨询机构的现状可能是连自己也养活不了。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机会也是比较小的,因为很少有招此专业的,即便是要也是公安类的比较多,基本上要男生,对身体要求比较高。出国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再国外数学系一个班可能三分之一是华人,但是心理系一个班只有1--2个华人就不错了。因为心理学本身是对文化依赖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对于语言的要求较高,外国教学模式采用讨论、实地演练的方式比较多,中国人过去很难学。心理学的现状是前景看好,就业堪忧。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

对于测试犯罪倾向的问题,老员工测试犯罪心理的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收获,小编有点事先行告退。

点赞(6)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