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心理测试(群体行为从众心理测试)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人的从众心理那么强
  2. 消费从众心理测试
  3. 从众现象是什么

一、为什么人的从众心理那么强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行为现象。通俗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跟着这么做。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是有两重性的。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想,使人变得无主见,墨守成规。但他也有积极的一面,嗯,既有助人学习他人智慧,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根草风吹一边倒。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发扬从众的积极面儿,避免从众的消极面儿。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遇事和看到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判断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会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由阿希的实验延伸得出,从众的影响机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源自信息压力,一种源自规范压力。

(1)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几率比较高,情况越是模棱两可,就越是缺乏参照构架,人们就越相信多数人,越从众。

在20世纪30年代,谢里夫的从众实验将游动现象应用于从众行为研究。实验过程是这样的,谢里夫首先告诉被试者黑暗环境下的光点在运动,然后让大家判断一个光点运动的距离。由于人们一般没有游动错觉的知识,因而就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距离判断。随后谢里夫再让一位实验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指出距离判断的尺度,结果发现经过几次实验之后,被试者的距离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实验助手所作出的距离判断。

这一错判现象的社会心理学依据是:所有被试由于处在一种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因而,被试者只好慢慢地遵从他人的判断。该实验结论是,人们在不了解情况,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出现了一种从众行为。而这种从众行为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所引起的,并不是盲目的服从。因为在谢里夫的实验中,如果实验人员告诉被试者,其实光点并没有运动,他们感受到的光点运动只是一种视觉幻象,他们就立刻停止了从众。这就说明了在缺乏必要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向他人的想法靠拢,当有了可靠信息的支撑,这种从众行为就会消失。信息压力可以出现在人们不确定的时候,也可以出现在大家意见不一致时。信息压力能够带来切实的认知改变。

(2)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与众不同而成为“一匹离群之马”,遭到孤立,因此采取多数人的意见。

毋庸置疑的是,在阿希从众实验中,规范压力应该是导致被试者从众行为的主要成因。三条比较线段间的长度区别十分明显,很容易看出哪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在没有错误答案干扰的情况下,所有被试都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这里可以看出结果几乎是显而易见的,不存在信息压力的影响,可当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故意说错的时候,人们依然会改变自己的说法,哪怕他们很清楚这是错的。规范压力不会带来认知改变,从众者并不相信大多数人的看法,他们只是不想做那个率先说出真相的人,害怕“枪打出头鸟”。

规范压力的强弱可以随着一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在阿希实验中,如果增加隐私性(比如单独询问每一个被试的答案),以匿名的方式回答(让每个人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条上,不用说出来),或是减少围观人数,那么即便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故意作出错误的判断,被试也会有更大的几率坚持己见,因为这样他们“不合群”的意见就不会为他人所知,不会被嘲笑也不会被排挤。

网络上曾经有一些街头实验,一群事先约好的演员,假意在广场上行走,似乎这样的场景和平日并没有什么两样,镜头中的行人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同,突然,他周围的人全部倒下,行人最初十分惊慌,看着周围人都倒了,于是自己也倒了。测验过很多人,很多人都随着身边的人倒下了。这就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从众主要源于几个因素,行为参照: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考价值;对偏离的恐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与群体融合的需要: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成员接受;群体的凝聚力:对自己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

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下降。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随着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心理越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具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压力。

情境影响从众刺激性的物质:刺激性的物质是影响从众行为的情境因素之一,人们更容易对模棱两可的刺激物做出从众反应。

时间因素:交互作用的早期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人们通常认为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从众。从年龄上看,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

个性特征: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许需要等都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

知识经验:人们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

个人的卷入水平:一旦一种意见被表达出来,人们就会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选择了某种态度。

一般而言,从众心理有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比如中学生群体,由于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这种违心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

从众心理,是人的一种行为表征,寻找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

1.从进化理论来看。人类一直是群居生活,面对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生活形式的改变,会有更重各样的抉择。有的抉择成功了,有些抉择失败了;因为远古时代更需要团结的力量,那些多数人选择的抉择更有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容易生存下来;而那样很少人选择的抉择,或许不是因为选择错了,而是因为选择的人太少了,这些人没有活下来。这种有从众选择的基因人逐步被自然选择,生存了下来。

2.从个体心理学来看。基因是自私的,它的使命就是让自己穿下去,这样的底层逻辑,使得个体的一切行为一定是趋利避害,当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从众选择的风险是最低的,就算这个风险本身很大,因为人多,伤害也会摊平。

以上是我对从众心理机制的简单分享。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这样一次实验。他找来7名大学生坐在一起,请他们判断两张卡片上的线段长度。第一张卡片上画着一个“标准线段”,其余的每张卡片上画着三个线段,其中只有一个线段与“标准线段”长度相等。阿希要求大学生们找出其余卡片上与“标准线段’长度相等的线段,并且按照座位顺序说出自己的答案。

其实,那7位大学生中,只有倒数第二位是蒙在鼓里的受试者,其余6位大学生事先已经串通好了,他们的答案保持一致,但三分之二都是错误的。以此来测试那位受试者能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周围人的影响,坚持自己的正确答案。实验的结果是,有33%的受试者由于屈服于群体的压力而说出了错误的答案。

有趣的是,不但人类有“从众”的倾向,其他的群居类的动物也许都有“从众”的习惯。法国的自然科学家法伯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群毛虫入在一个盘子的边缘,让它们一紧跟着一个,头屋相连,沿着盘子排成一圈。于是,毛虫们开始沿着盘子爬行,一只紧跟着一只,既害怕掉队,也不敢独自走新路。它们连续爬了七天七夜,终于因饥饿而死去。而在那个盘子的中央,就摆着毛虫们喜欢的食物。

思维上的“从众定势”,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有害心理。另外,随大流也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处世态度。自己跟随着众人,如果说的对,做得好,那自然会分得一怀羹;即使说错了、做得不好也不紧,无须自己一个承但责任,况且还有“法不责众”的说法当我们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时,如果一味地从众,自己不动脑筋,我们就很难获得成功。

很简单啊,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人是社会性动物,进化在我们的基因里做了这样的设置,想象一下一个落单的原始人,他大概率上是独立生存不下去,这种害怕被群体孤立的感受属于人性最深层的部分。

而且情况不明朗的时候,我们基于有限的信息,很难对复杂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判断,这个时候大概率上来说,从众就是一种最理性的行为,有利于我们避开潜在的危险,获得更高的生存率。

另外,进化还在我们的基因里刻下了另外一个特性,就是在人类早期食物比较匮乏的年代,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省能耗,是非常懒惰的,能不用脑的时候就不使用。

从众心理在外面的生活随处可见,如果不特意观察可能都没法知道。就算知道自己有这种从众心理,我们自己也不会承认的,因为公开承认自己从众,是被认为是“不聪明的表现”。下面,就从众心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讲。

二、消费从众心理测试

从众消费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消费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以的现象。然而,我们一般很容易将它与攀比消费混淆。

选择A:你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和忙不完的事情,一天二十四小时好像都不够用。因此现在的你最渴望的是多一点时间,可以让你好好地把事情做完,你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选择B:你每天过着日复一日的朝九晚五日子,时间久了,开始厌倦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很渴望来点新鲜或刺激的改变。乐趣是要自己去寻找的,不妨多一点用心,你会发现生活大大的不同!

选择C:选择风景画的你正渴望得到心灵的平静,可能是你压力过大而常失眠或发脾气,不妨请个几天假出去走走让自己放松一下,相信会有帮助!”。

选择D:你是个追求自由的人,从小到大最讨厌的就是规定,最近的你是不是感受到来自公司规定、社会规范或婚姻的压力,还是轻松一点吧!

选择E:你是个缺乏自信、依赖心强的人,遇到事情时通常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而是求助他人。现在的你最渴望的是有个人能让你依靠,但要小心依赖惯了,最后会失去自主能力喔!

选择F:即使在大都市打拚了这么久,你对乡村生活仍十分向往,渴望能够过着如乡下般充满人情味的单纯生活,不必和人勾心斗角!

题目:街角的便利商店门口,最近贴了一张告示,上面悬赏一百万元,你觉得那会是写着什么诉求的告示?

有没有听过人家这样骂你:“笨蛋!这么容易相信别人,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说真的,这是值得你好好想一想的问题,因为你纯真善良的本性根本无法辨识人心的真伪善恶,全心相信别人的说词,很让人为你捏一把冷汗呢。

你深知人性的复杂,但不会随便怀疑别人的动机。因为你有强烈的好奇心,也喜欢和人相处,久而久之,便见识到各种人的嘴脸。而你也很能和人维持适当的亲疏关系,自然不容易惹祸上身。

如果有一个可疑的人在你面前出现,你会采取很引人注意的防御行动,让大家都知道你的态度。虽然你的观察力不错,可是容易冲动行事,打草惊蛇,反而全盘将自己的想法泄露给敌人,敌暗你明的局势可是大大的不利哦!

选择“寻找车祸目击证人”的人:

你的警觉性很高,一点点不对劲的状况,马上就能引起你的注意,很少有人能唬得住你。而你也有很精确的判断力,能迅速掌控全局,把对方的底细完全探得一清二楚。再傻的骗子,一见到你那锐利的眼睛,也不敢耍什么花招了。

1、世界杯之前你有特地跑超市为自己准备夜宵吗?

2、你的`世界杯对战表是自己为自己准备的吗?

4、为了看球上班迟到也在所不惜吗?

8、球星工作以外的私生活你关心吗?

9、你购置过球衣或者与足球相关的饰品吗?

10、你会因为喜欢的球员转会离开老东家而纠结一下吗?

11、你觉得自己看球的时候有疯狂吗?

12、最近每天和同事聊天的时候的谈资是否和足球有关呢?

13、你会想一边看球一边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吗?

A、和众多球迷一起看球,在酒吧包场地。你平时工作学习都让自己忙得透不过气来,无形的压力想要释放,看球便成了最好的宣泄方式,适逢世界杯,约上三五好友,或是跟着CLUB去酒吧看球,一杯啤酒在手,和朋友们谈谈笑笑,进球的时候喊一声好字,欢呼几下,压力就能一扫而空!不过世界杯的时候忙着看球,可千万别怠慢了自己的朋友,努力把自己的朋友拉下水成为球迷就是你的任务啦!

B、看球是盯着自己喜欢的球星。把球星当偶像崇拜,把球队当自己的信念存在,象你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呦,镜头移动的时候专注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看完球赛以后效仿超女们在BLOG上写下洋洋洒洒的评语,然后跟小姐妹们谈论那些细节,这样既可以和男友有共同的话题,又不亏待了自己,一举两得呢!不过切不可太过明显,免得人家吃醋哦~~

C、在家陪家人看球。晚上爸爸起床轻手轻脚地开电视看球是很辛苦的事情呢,不如爬起来叫醒妈妈一家人一同看球,切上大半个西瓜,一边看一边吃,世界杯的时候陪爸爸一起看球他会非常高兴的呦~~~无形之中会感受到在增加的父爱呢~~~记得要特别象爸爸讨教几招,记住一些重点问题,第2天遇到男朋友的时候还可以不懂装懂地给他一些惊喜呢!

D、看了第2天去公司学校和朋友分享。整个工作学习环境都洋溢着世界杯的节日气氛。每天到了朋友中间,大家就开始聊前一天晚上的战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以对战况一无所知呢!所以,即使没有兴趣看完整场比赛,也要借助网络或者报纸的力量,看看评论,积累一下谈资,千万不要给上司造成不合群的印象呦~~~还可以趁这个机会找男友好好沟通一下,让他教教你,会让他觉得你很依赖他呢!

三、从众现象是什么

问题一:从众现象有什么作用积极作用是能走在事情发展的前列,

问题二:从众是什么 50分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问题三:什么是从众?人们为什么会从众?上次我们考试试卷正好我还有备份,当时我们的答案如下: 1.(概念)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2.(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情况不熟悉等)必须从其它途径获得对己行为的引导。按照费斯廷格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指向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2)避免对偏离的恐惧

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和执行机制。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人实际上已有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个体从众性愈强,其偏离群体时产生的焦虑亦愈大,也就愈不容易偏离。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看,东方文化更倾向于鼓励人们的从众行为,因而也较容易产生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

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认同感较强,与群体成员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作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

由群体参照性引发的从众是真从众;由于恐惧偏离而引发的从众是权宜性从众;而由群体的高凝聚力,个体期待与群体规范一致等引起的从众行为则是层次上更高的从众行为。

问题四:什么是从众?人们为什么会从众 1.什么是从众?

从众( conformity)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这个定义的实质是群体压力使得个体改变其行为,并以某种方式来行动,这种行为方式在没有群体压力时,个体是不会这样做的。群体的压力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含糊的,也就是在定义中所说的“真实的”或“想象的”。明确的压力是指,如果个体不从众,群体会采取威胁或惩罚等进一步的行为;含糊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指的是,个体认为如果他不从众的话,群体可能会惩罚他,即使群体实际上并没有威胁或惩罚他。

在许多情境中,人们由于缺乏进行适当行为的知识,必须从其他途径来获得行为引导。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遇到不明确情境时,对于多数人的行为会尤为信任。在不了解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更愿意到人多的商店购物,到人多的地点去旅行。在常识上,人们会自然地假定,那么多人的出现自有他们的理由,而在这些理由中,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也包括在其中的可能性,要远大于人数较少的时候。

不法商人雇佣“托儿”来进行不正当促销所以能奏效,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一格言提醒人们,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研究证明,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任何人对于群体的偏离都有很大冒险。

群体的凝聚力(cohesiveness)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与群体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作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

问题五:从众行为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其表现方式又有哪些从众行为实验原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团体压力,常常会产生符合社会要求或团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甚至改变原来的观点或放弃原有的意见。实验结果介绍:心理学家阿希在1951年开始用此法作实验,1965年、1958年又重复实验,结果颇为一致,实验结果发现:1、大约有1/4到1/3的真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每次的选择反应无一次从众行为。2、约有15/100的真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3/4次的从众反应,即从众行为。3、所有真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1/3次的从众反应,即12次中有4次从众

问题六:“从众”是什么意思?从众

因为真实或想像的他人的影响而跟随他人言行或想法的行为。

一、当情境模糊不清时。这是最关键的变量,决定着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会以别人作为信息的来源。当你不确定什么是正确的反应、适应的行为、正确的观点时,你将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你越是不确定,就会越依赖他人。

二、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危急是另一个促使人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的因素,而且常常与模糊情境同时发生。在危急时刻,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但我们又需要立即行动,因此我们就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

三、当别人是权威人穿时。一般地,一个人在他人眼里越有权威,则在模糊情境下别人越可能跟从于他。例如,一名乘客看到飞机的引擎正在冒烟,他可能会去观察飞机乘务员的反应,而不是他身边乘客的反应。

问题七:不能从众是什么意思不能跟别人做一样的

从众,是人类由于其社会性而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者相近的思想。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问题八:什么是从众性行为?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也称乐队花车效应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社交心理测试和群体行为从众心理测试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点赞(12)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