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相信很多小伙伴对脑电心理健康测试和感觉剥夺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对吗这一块不太清楚,接下来小文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来了解一下。
本文目录
一、感觉剥夺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对吗
适度刺激促进身心健康:感觉剥夺实验的启示
1954年,加拿大科学家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实验。他们让志愿者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纸板做的套袖和厚厚的棉手套,躺在一张床上什么也不用做,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时间要尽可能的长,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没过几天,志愿者们就纷纷退出。他们说感到非常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都无法集中,思维活动似乎总是“跳来跳去”。更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现了幻觉,包括视幻觉、听幻觉和触幻觉。视幻觉如出现光的闪烁;听幻觉似乎听到狗叫声、打字声、滴水声等;触幻觉则感到有冰冷的钢板压在前额和面颊,或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这些感觉经过数周才能消失,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
在感觉剥夺实验中,被试者在隔离12、24、48小时后,被要求做简单算术、字谜游戏和组词等测试。结果发现,被隔离的时间越长,测试的成绩越差。有的被试者变得很难集中注意力,并容易激动,还有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思维迟钝等症状。仪器显示出他们的脑电波比隔离前明显减慢,说明他们的认知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的身心要保持在正常的状态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刺激。在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生理和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人生活中受到的刺激主要有物质刺激、自我刺激以及社会刺激。物质刺激即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我刺激则是个体自我内心进行自我认知、调节、控制的能量。而社会刺激主要包括整个社会的体制、制度、政治、法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心理状况,工作环境和群体的人际关系等等。
人只有通过社会化的多维度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才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社会化刺激对孩子更为重要。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也怕孩子吃苦,把孩子放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如温室的鲜花。没有想到,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或者引起了心理的不健全,或者使孩子眼界狭小,心胸狭隘。
在具备足够刺激和社会接触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其智力发展更快,情商更高,也更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易于在学业上出类拔萃。
二、心理测量会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主要的心理测量方法有自我报告、认知测试、行为观察、生理测量及计算机测试。
1、自我报告: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心理测量方法,也称为问卷调查或量表评测。测量者通过编制一系列问题,让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这种方法多用于衡量受测者的态度、个性特征、情绪状态和行为特征等。
2、认知测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测试人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处理速度、推理能力等。认知测试可以通过测量受测者在完成各项任务时的表现来衡量他们的认知能力水平。
3、行为观察:这种方法是通过观察个人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来评估他们的心理特征。例如,通过观察一个小组中某个成员的行为,来评估他们的领导风格或社交能力。
4、生理测量:生理测量是通过对受测者的生理反应进行测量来评估他们的心理特征。比如,可以通过心电图、脑电图等生理测量方法来评估一个人的情绪和认知能力等。
5、计算机测试:这种方法一般指使用计算机或网络来进行心理测量。计算机测试主要用于测试人们的个性、智力、情绪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变化。
1、心理测量可以用于确定心理障碍的存在以及其类型和严重程度。通过心理测量可以帮助医生、心理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诊断和评估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
2、心理测量可以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评估员工的职业能力、沟通技巧、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发展前途等方面的特征,来选拔适合的人才进行招聘。
3、心理测量可以用于评估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通过心理测量可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弱势,帮助老师制定更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4、心理测量可以用于个体辅导和咨询,通过针对个体的特征和需求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心理测量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情绪状况、社交能力和行为特征等方面,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5、心理测量可以用于研究社会和心理问题,如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决策行为、情绪管理等。通过心理测量可以获取可量化的数据和统计信息,从而进行更深入、更精确的研究。
三、经常运动会对心理健康有好处吗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舒畅、容光焕发,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对生活缺乏应有的乐趣。
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人际关系好的人相比人际关系不好的人,更善于制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相互产生更强的吸引力,而热衷于运动便是其中之一。因为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我们看无论是三大球项目,还是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小球运动、还是广场舞、健身操、滑冰游泳等等都离不开与他人的接触,可以说运动是增加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好形式。
由于运动本身的需要,人们在运动中不仅能够突破害羞腼腆,增加沟通增进了解、能够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面、并且通过运动还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而运动恰恰对消除人的孤独感和改善人际关系具有显著的作用。
心理研究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对社会联系的需要更强烈,换言之,内向性格者需要更多地从事运动锻炼,以增加与他人联系的机会。内向性格人应该多选择团队运动,参与的人越多,越可以增强自身活力和合作共赢的精神,从而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还是在影视剧的演绎里,我们都听到这样的话语,“别愁眉苦脸的啦,咱们去跑步机上出出汗,你的心情就会好些的”、“工作压力好大啊,咱们去打场球,好好放松放松”。这些描述绝不是空穴来风,运动减压是十分有效且无副作用的“良药”。面对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现实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结,要处理自己的心事、减轻焦虑和压力,都可以用运动来解决。
科学研究发现,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名为内啡肽的物质,人心情的好坏与大脑内分泌出来的内啡肽多少相关。运动可以刺激内啡肽的分泌,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内啡肽的分泌增多,在内腓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内啡肽因此也被称为“快乐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
心理学家认为,运动可使人减轻因精神压力过大带来的心理负担,这如同人们在愤时“敲、砸、撇、摔”一样具有释放和宣泄作用,只不过用运动这种合理的行为进行替代,实现减弱或消除心理压力的目的。
并且我们遇到心理压力,选择长时间冥思苦想、穷思竭虑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疲劳,而运动能使不良刺激得到变换,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成功人士都喜欢那么一、两样运动。比如王石喜欢登山,马云玩太极,跑步达人非潘石屹莫属。我们也会将经常锻炼的人描述为“更积极、更专注”,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效能感高。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走向成功需要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而运动思为我们提供提高它的途径。
在解释原因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自我效能感。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我们在运动中,需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环境、难度、意外等)和主观困难(胆怯、退缩、不自信等)去做运动,如果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训练和磨练,在运动中得到了肯定、赞美和羡慕,必然会获得自我成功的认知和高峰体验。
成功的经历是影响自我效能感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它是检验自己能否调动成功所需的一切提供最可靠的证明,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提供了最有效的支撑。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