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心理健康小测试闺蜜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心理健康小测试闺蜜以及心理健康小测试闺蜜怎么做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心理学自我认知题目写出20个我是谁
  2. 心理课写20个我是谁
  3. 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

心理学自我认知题目写出20个我是谁

1、在家长的眼里我是一个有点任性、有点傲慢、有点自恋、不会赖床的孩子

2、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有上进心、不聪明却很勤奋的学生。

3、在辅导员的眼里我是一个务实、责任心强、做事有计划、集体意识强的助手。

4、在好友眼里我是一个坦诚、幽默、随和、偶尔臭屁的傻大姐。

5、在一般人眼里我是一个不苟言笑、不喜欢没话找话的人。

6、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一对他人都过于严格。

7、我是一个怀旧的人。

8、我是一个兴趣不多,最喜欢k歌的人。

9、我是一个擅长和老人、孩子打成一片的人。

10、我是一个不爱笑也不爱哭,但是可以为了一句话、一首歌而感动半天的人。

11、我是一个面对困境不屈服、脚踏实地的人。

12、我是一个去超市要写购物清单、买东西要权衡在三的非冲动性消费者。

13、我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14、我是一个精力充沛,对生活工作都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人。

15、我是一个讨厌喧嚣和吵闹的人。

16、我是一个没事就做白日的人。

17、我是一个被动的人。

18、我是一个喜欢在有制度、有规则的环境下工作的人。

19、我是一个多年抗痘未成功、减肥口号叫了多年未实现的人。

20、我是一个可以静坐一天都不动的人,是一个只要一杯水、一首歌、一本书就可以打发一个下午的人。

扩展资料

个体对于自我的存在,行为和心理的认知会有一个发展过程。刚开始是比较模糊的,所以小孩子会让经常出于好奇心而做一些危险的行为和事情。这个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比较朦胧的,只有在经过不断地试错和加深记忆以及思考学习后,对于自我肌体的存在感才会渐渐成熟。

随后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区分哪些行为是危险的,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决定是否要做。最后才是对于自我心理的认知。一般来说,这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和想象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具备这种察觉自我心理变化的能力。个体开始区分个人肌体行为和心理行为的差异是自我心理认知的开始。

心理课写20个我是谁

我是谁?1、我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2、我是一个很有自信心的人;3、我是一个意志力很强的人;4.我是一个有毅力的人;5.我是一个阳光的人;6.我是一个快乐的人;7.我是一个知足的人;8.我是一个豁达的人;9.我是一个有耐心的人;10.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11.我是一个善良的人;12.我是一个拥有勇敢的心的人;13.我是一个坚持正义的人;14.我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15.我是一个直言快语的人;16.我是一个童心永驻的人;17.我是一个越挫越勇的人;18.我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19.我是一个公平的人;20.我是一个爱好放大一点点惊喜的人。

心理学自我认知题目写出20个我是谁

我是:

科学家,宇航员,战士,军官,特种兵,政府官员,飞行员,滑雪者,驾驶员,滑翔员,金融机构管理者,生物学者,物理学者,数学家,艺术家,作者,电影编导,电影演员,舞蹈家,音乐家

如何看待“我是谁”心理学哲学问题

首先请你回答一个问题。

如果你家门锁坏了,你找个修锁的把锁芯换了,请问,那个新的门锁还是不是你家的门锁。

第二个问题:如果小明车祸少了条腿,但是医学足够发达,能够帮他换一条别人的腿,请问小明还是小明吗?如果坏的和换的是心脏,那小明还是小明吗?如果换的是大脑,小明还是小明吗?更有甚者,小明在五年内,把自己所有的器官都换了个遍,那么此时的“小明”还是小明吗?

有人认为“我”的定义是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比如说,五年内把自己所有器官都换掉的小明,你说小明的爸爸妈妈认为他是谁?你说他的身份证上写的是谁的名字?也很多人认为,人的大脑记忆是决定我是不是我自己的关键,比如说我们在很多科幻电影中看到“思维控制”一类的可怕事情,更恐怖一点,生化危机中,人类为什么会怕被僵尸咬,被咬了就死了吗?没有,反而获得了永生,只是脑死亡而已。行为不受自己控制。那么问题来了,请问被丧尸咬了变成丧尸的自己还是自己吗?

估计到这已经有人糊涂了。就会问小绿(绿沙or蓝沙)了,那到底怎么定义“我”呢?其实我想在这里说一句“自己想去吧!”但是为了这个重金,我还是勉强说一点。这个问题阿,一直以来都是被很多哲学家,思想家甚至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探讨的话题。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个人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的。前人说“我是什么什么”,过了几百年,又有人说“不对,我是……”,然后再过几百年,之前的那个人也变成了前人,又有人跳出来说“我是什么什么”。

那么,又有人说了“我们都是老百姓,我不想管那些哲学家说的,感觉对我自己的生活没啥用。”这个理解就有问题了。对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来说阿,“我是谁”这个问题不应是属于哲学探讨的范围,而是生活哲理的范畴。

到这里又有人要“杠”小绿了,“哪有什么生活哲理阿??我感觉就是一群人闲着没事瞎鸡儿想。”对啊,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人啊闲了就容易瞎想,但是人啊有时就是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一下。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要走到这一步”——“我现在的处境是我要的吗?”——“我后面应该怎么做”;也就是说,对于我们来说知道“我是谁”很重要,因为要认清自己长处和短板,知道自己手里有的底牌以及自己想要的局面,但是更重要的是“我要成为谁”或者说“我要成为怎样的自己。”

总结来说,人们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哲学探讨,是永无止境的,但是是慢慢完善的。这场探讨的本质,是人类的寻根之旅。是找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关键。所以我觉得,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被完美解答出来,那么离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日子就不远了。(最后一句纯属瞎猜,请勿当真)

如果你只是想随便写点东西交差,交个大学的作业的话,建议及百度“本我自我和超我

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

不要随便胡乱怀疑,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是有科学的判断标准的。

心理诊断也要通过一系列的“望闻问切”的,通过行为表现,主观陈述,测试结果等去做出相应的判断,做出某一方面问题的诊断,能够更好的帮助咨询师去把握一定的方向,去更好的和来访者互动,心理诊断中,测试只能作为参考,对于专业从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是一个大致的诊断过程。

对于大多数来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些问题生活,那这些问题是否影响到了生活、工作、学习、社交,如果可以带着问题好好生活的话,那也是没问题的,而如果有些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情绪和生活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去求助专业的人员陪伴你去解决。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郭念锋)中提出十条标准: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判断标准有哪些?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赞(5)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