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心理测试的研究现状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的现状调查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的现状调查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2. 调查法与测验法的不同点,从心理学研究方法角度看,详细点
  3. 从社会教育科技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现在心理学现状

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的现状调查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与影响探究【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要素之一。通过对吉林大学历年新生普查结果和咨询室来访量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并提出了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大学生是一个社会新知识、新观念的主要承载者,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有生力量,是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总的来讲,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活跃、积极、乐观、向上,并且智力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但近些年来,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使大学生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造成休学、退学乃至自戕等事件时有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学生成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有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以吉林大学历年新生普查结果和咨询室来访量为例来探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吉林大学在2006年以《大学生健康调查问卷》(UPI)为测量工具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的结果显示:总分超过25分并在“有轻生念头”这一项上做了肯定回答的学生占参加测试学生总数的1.59%;而觉得自身健康方面有问题及觉得心理卫生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分别占测试总人数的22.18%和21.54%。同样以UPI为测试工具,在2002年对新生进行的普查中,在这三项的比率分别为1.34%、19.64%和21.22%。这表明大学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呈上升的趋势。2006年以《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对近5000名大学新生进行的测试,大致揭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根据SCL-90的评分标准,各因子分大于等于3个标准差的一般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心理问题。据此统计,被测学生在各因子可能有比较明显心理问题的占总测试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躯体化4.50%,强迫25.17%,人际关系敏感19.37%,抑郁11.13%,焦虑9.18%,敌对9.27%,恐怖4.85%,偏执11.86%,精神病性9.71%。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学校咨询室共接待来访学生近千人次,来访学生的问题集中反映在新生适应、学业压力、考试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由情感问题导致的心理不良症状等几方面;其中低年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较多,而随着年级的增长情况有所好转。这些实际情况都提示我们,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阻碍了他们潜力的充分发挥,个别严重的还导致了恶性事件。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社会因素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喜怒不形于色”,强调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和对情感的抑制。中国又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人际依赖和人际制约,人们多有郁闷无处诉说之感,从而深化了情感危机。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人们常常把心理疾病与道德问题等同起来,大多数人对心理疾患特别敏感、忌讳。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1986年10月在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现代社会下,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很多,心理上存在着多方面的压力源: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较高,社会岗位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大学生长期承受较高的学业压力;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还要承受高校并轨后学费大幅度上涨带来的精神压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年级的学生因就业问题产生了较强的精神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稳定阶段,脆弱的心理素质,社会经验的缺乏,在发展变化迅速、高效率、快节奏和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出现各种心理困惑也就在所难免。(二)家庭环境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父母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家庭教养方式同样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个性是相互影响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在家庭结构方面,近年高校就读的独生子女学生比例增多,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日益凸现,贫困学生能否正确对待面临的困难,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成为影响贫困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之一。综上,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个性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三)学校教育反思学生的整个学校教育阶段,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仍然还在,高校里盛行着实用主义思想,对智力培养的过度偏重导致了对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和心理方面问题的忽视。尤其是在大学这个环境中,适应、学习、交往等新问题的出现和累积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容易显现出来。大学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指导作用,能够增强学生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因此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学校的教育方法和育人态度、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校风、学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得当,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当前在学校中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大投入心理教育,及时疏导各种心理烦恼和困惑,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现。(四)自身原因大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包括个体生理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个体遗传因素和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这些客观存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考虑的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和人格。当前我国还处在改革阶段,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社会认知才能适应大环境;大学生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和情感把握能力,是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全统一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一小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发展缺陷,不少心理障碍都与人格缺陷有关。总之,大学生形成客观而正确的自我认识、稳定的自我体验,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重视培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力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上述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往往综合起作用。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小而言之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大而言之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社会主义事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工作效果已迫在眉睫。(一)营造全方位、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类媒体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正面宣传,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师资、场地和设备,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家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建立与学生家庭沟通的机制,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信息互补,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更为重要。(二)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开展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讲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开设心理咨询热线,邮件咨询,开通网络心理咨询渠道等,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心理问题预警、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在各院系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建立心理互助小组,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身边;加强大学生心理协会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协会工作的积极性;在校园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通过这些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每位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目前,从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看,许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科研滞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深入研究。由于结合实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方法的研究少,高水平实践性应用理论研究薄弱,导致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主要停留在课堂教学或知识普及以及个体咨询的层面上,缺乏系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习国内外心理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开展心理教育试验研究,总结我国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探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模式。总之,家庭、学校乃至社会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责任,大学生们自身也要学会自我调节,积极主动取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调查法与测验法的不同点,从心理学研究方法角度看,详细点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测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同时调查很多对象,获取大量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经济省时。其主要缺点是被测试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对问题作出虚假或错误的回答。

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例如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品格测验、智力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在管理心理学中的研究中,心理测验常常被作为人员考核、员工选拔、人事安置的一种工具。

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调查法需要自己去再判断被调查者提供的资料的真实度与准确性,而测验法在设计时就有信度与效度的内容,结果更加准确。

两者的区别: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实验法强调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而改变动物的生活条件,在改变的环境下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的。

扩展资料:

调查法和测验法的解释:

1、调查法和测验法的不同点在于:调查法是间接的收集资料;而测验法是用预先设置好的问题进行测验。

2、调查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3、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按测验规模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等。

从社会教育科技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现在心理学现状

中国现在心理学现状可从社会、教育和科技三个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1.社会方面:中国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投资保障心理健康普及化,建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工作网络体系,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得到迅速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不再把相关问题看作是个人问题,家族问题或微不足道的问题。

2.教育方面:高强度的学习和竞争压力是中国学生面临的常态,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校园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许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广阔,加上它自身快速发展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3.科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心理学的进步。心理学研究者们能够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生物反应监视器、眼动追踪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从而扩大研究范围和提高研究精度。同时,移动应用程序也使得心理咨询与服务更加灵活和便捷,心理咨询师和患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因此,科技方面的发展将继续促进中国心理学领域的发展。

总体而言,随着社会、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心理学现状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应该加强心理学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心理健康和幸福的需求。

关于心理测试的研究现状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点赞(17)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