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心理测试饥饿症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心理测试饥饿症的知识,包括抑郁症测试题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求一份抑郁症测试题
  2. 抑郁症测试题
  3.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求一份抑郁症测试题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目前的科技水平无法通过实验室、化验、影像学的检查发现抑郁症是哪出了问题,所以没有办法通过物理的一些仪器来进行诊断,只能通过心理测试,编排一些测试的题目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诊断或者评估患者的一些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状,叫做抑郁症的测试。抑郁症的测试是心理测试的一部分,无论在医院里或者在一定的机构里,都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测查的方法。

收起

443

抑郁如何判断抑郁?

抑郁,九种表现测抑郁:1,大部分时间什么都不想做,胡思乱想.2,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着......5,无精打采.6,感觉自己一无是..

黑龙江京科脑康医院广告

抑郁是什么症状_黑龙江京科脑康医院

抑郁是什么症状,抑郁是什么症状,迟迟不想睡,抑郁的症状表现,不想上班,莫名心烦,晚上睡不着5,无精打采,京科脑..

黑龙江京科脑康医院广告

大家还在搜

抑郁症的测试30题

抑郁症测试自测量表

抑郁症测试题2018

国际抑郁症心理测试题

青少年抑郁症测试题

抑郁症的表现测试30题

抑郁症自我测试题

国际标准抑郁症测试题

相关推荐

抑郁症自我测试题是什么

吕昕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中医院已认证

抑郁症自测测试题简称SDS,是一种能够反映病人主观抑郁状况的自测量表。量表里面包含20个问题,涉及对情绪、思维、主观意志、饮食、睡眠、躯体症状等方面的自我判断。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大致判断出被询问者是否存在抑郁状况。这些问题是:1.我感到情绪沮丧;2.我感到早晨心情好;3.我要哭或想哭;4.我夜间睡眠不好;5.我吃饭和平时一样多;6.我的性功能正常;7.我感到体重减轻;8.我为便秘烦恼;9.我的心跳比平时快;10.我无故感到疲劳;11.我的头脑像往常一样清晰;12.我做事像平时一样不感到困难;13.我不能保持平静;14.我对未来感到有希望;15.我比平时更容易激怒;16,我决定什么事都很容易;17.我觉得自己是有用和不可缺少的人;18.我的生活很有意义;19.假如我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20.我仍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测试这20个问题,询问并了解被调查人近半年对上述问题的感受,属于“持续、经常、有时、无或偶尔”这四种中的哪一种。每个问题得出相应的分数,最后将总分相加。如果总分大于40分,考虑存在抑郁症,建议到医院进一步诊查。

专家咨询

抑郁症测试题

这是美国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vidD.Burns博士设计出的一套抑郁症自我诊断表“伯恩斯忧郁症清单(BDC)”。

这个自我诊断表可帮助你快速诊断出你是否存在着抑郁症。

请在符合你情绪的项上打分。

没有0分轻度1分中度2分严重3分

1悲伤你是否一直感觉到伤心或者悲哀?

2泄气你是否感觉到前景很渺茫?

3缺乏自尊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是一个失败者??

4自卑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

5内疚你是否对任何事情都自责?

6犹豫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7焦躁不安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的状态?

8对生活丧失兴趣你对事业、家庭、爱好、或朋友是否已经丧失了兴趣?

9丧失动机你是否感觉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

10自我印象可怜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衰老或者失去了魅力?

11食欲变化你是否感到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的暴饮暴食??

12睡眠变化你是否患有失眠症?或整天感觉到体力不支、昏昏欲睡??

13丧失性欲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爱的兴趣?

14臆想症你是否经常胡思乱想担心自己的健康??

15自杀冲动你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或生不如死??

抑郁自测答案:

0~~~4分没有抑郁症

5~~~10分偶尔有抑郁的情绪,很正常

11~~~20分有轻度抑郁

21~~~30分有中度抑郁症

31~~~45分有严重抑郁症并需要立即治疗

测试不需要做多了,做一套好一点的就好,我介绍给你的这套,十分权威,客观,如果你没做过,再做一次吧,如果你做过,是中度,那一定要及时就医了,记得,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同样不可忽视。

现在我给你些建议吧,可以帮你在治疗中少走些弯路:

1。心理咨询师,要好的心理咨询师,且最好坚持在一个咨询师那里做心理辅导,不知道你是什么地方人,那是否有大医院,如果没有宁愿换个城市也不要将就。我就是吃亏了,换了很多次,烂咨询师遇到一打,你在他(她)面前哭的稀里哗啦的,他(她)时而放个小护士进来交代工作,时而看看表,时而坚决大声否定一下你的想法,然后说说他(她)的调调,末了,还想你推荐一本他(她)写的书,要你出当场买下来,我那个抓狂啊……这是我遇到的相当欠扁的一个,她还是长沙湘雅医院的副教授,叫杨放如,你是湖南人的话,可要防着撞着她。还有一个,我在那叨咕我的情况,他居然问我爷爷奶奶有没得过抑郁症,然后问我爷爷现在怎么样,我当时蛮想丢一句,您老了什么样,后来知道,那个问到我祖上去的白痴,是个实习的……

2.吃药要坚持,任何程度的抑郁症都至少要有九个月的服药期,而且一定要按时按量遵医嘱,这也是关键,停了既容易复发加重,哦,提一下,开始服药两天,一般情况改善极好,跟吃了兴奋剂似的,两三天以后就跟以前似乎没多大区别了似的,这是耐受力问题,但千万别以为药物不起作用了。要相信,情况好转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坚持。

3。一位好咨询师告诉我,发挥主观能动是最重要的,你可以到处寻求帮助,但不要依赖援手,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要认真听从心理医生的建议与要求,好好实践不可怠惰。

4。不要强迫自己做一件事,那只会更做不下去,多听听音乐,(注意,是柔和的轻音乐)能助你放松心情,紧张了,到户外散散步,找老朋友聊聊开心的事,做做运动。这些方法,很能放松心情。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从众实验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6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

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作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

•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

•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2、服从实验

心理学家米尔格尔姆(S.Milgram,1963)所做的服从实验,是其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研究。

实验的被试是通过广告招聘来的40名职业不同的男性,每次实验付酬4.5美元。实验主试告诉被试,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实验时,两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老师,师生角色由抽签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让学生记忆,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时,学生在四个备选中选择其中之一。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电击强度从15伏到450伏,分30个按钮,电钮下方对应标明“弱电击”、“中等电击”、“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电击”、“危险电击”,最后两个用“××”标记。

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是真的被试,另一个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抽签结果,真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试总是当学生。另外,这些电击也是假的,但为了使作为“教师”的真被试深信不疑,实验前,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伏的真电击,作为惩罚学生的体验。结果“教师”感觉虽然45伏电击微弱,但已感到难受。

实验开始,“教师”和“学生”分在两个房间,被墙隔开,相互看不见,可以用电讯传声的方式联系。然后在“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这是为了在学生发生错误选择时,可由教师施以电击惩罚。而且实验者把“学生”用带子捆在椅上,向“教师”解释说是为防止他逃走。在实验开始时,“学生”故意出错,教师给予电击,当学生多次出错,教师电击的电压升到75伏时,有人开始呻吟。随着“学生”错误不断,“教师”电击的电压值不断升高,而“学生”则叫喊怒骂,哀求讨饶,踢打墙壁,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昏厥,这些声音只是放录音而已,而教师并不清楚。作为被试的“教师”不忍心继续做下去,问主试怎么办?实验主试严厉督促“教师”坚持做下去,并表示一切后果由实验主试承担,与“教师”无关。这时,充当“教师”的被试既要执行实验主试的惩罚命令,又要承受被惩罚者“学生”反抗的压力,内心冲突很厉害,出现了出汗、颤抖等现象,但即使如此,仍有65%的被试服从了命令,直到给予答错的“学生”电击高达450伏。另有35%的被试,作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实验后,主试公开了真实情况和实验目的,以消除被试的紧张、焦虑和内疚。

3、竞争实验

心理学家多伊奇等人(Deutsch,1960)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该实验要求两两成对,两人分别充当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两人的任务都是使自己的车辆以最快的速度从起点到达终点,如果速度越快,则赚越多,要求尽可能多赚钱。每人都有两条路线可选,一条是个人专用线,另一条是两人共同的近道线,但道近路窄,一次只能通行一辆车,因此使用这条近而窄的道路只有一种办法:双方合作交替使用。研究的设计明确告诉被试,即使交替使用单行线,也必须要有一点等待时间,但走单行道远比启用个人专线经济、有效。实验最后以被试起点至终点的运营速度记分,分数越高越好。实验的结果表明,双方都不愿意合作,狭路相逢,僵持不下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在实验中也会偶有合作,但大多数都是竞争的结果。当实验者要求被试阐明宁可投入竞争也不愿选择合作的理由时,大多数被试表示自己希望战胜其他竞争者,他们并不重视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分多少,即使得分少也宁可去竞争,胜过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这一实验证实了人们心理上倾向竞争的论断。

研究还表明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很大区别。在群体竞争的条件下,群体内成员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共同活动的目的指向性很强,彼此交流及时,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在个人竞争的条件下,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够支持。

4、罗森塔尔效应实验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Rosenthal&L.Jacoboson)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他借用希腊神话中主人公皮格马利翁(Pygemoliou)的名字,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5、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论实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中来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平观念发展的水平。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皮亚杰对每一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发展的。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6、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mb,1961)曾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在被试进入宿舍前先测定她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然后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喜欢谁不喜欢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强。心理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只要对方和自己的态度相似,哪怕在其它方面有缺陷,同样也会对自己产生很大吸引力。

7、社会助长现象实验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1897)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时=1.61公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

8、“迟延满足”实验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9、“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10、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点赞(2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