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心理画像测试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心理画像”什么意思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同理心测试:你是否具备判断他人感觉及想法的能力
  2. “心理画像”什么意思
  3. 画画看心理测试

同理心测试:你是否具备判断他人感觉及想法的能力

所谓同理心,就是正确理解他人的能力,同理心越强,正确理解他人,判断他人的感觉和想法的能力就越强。以下有18道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可能有些说话比较费解,那是测试的一部分,请按自己的理解回答)。它是由英美两国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的实验,并且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虽然参赛的人都是欧美人,其想法与中国人可能会有所不同,测试会有所偏差,但是人类的情感在更高的抽象层次上具有相通性,所以,基本上测试结果是可信的,下面就开始吧:

1、一群自愿参加社会心理学家进行的有关电器治疗效果的实验。实验开始之前,他们之中有些人感到不安,有人比较镇定。实验开始前10分钟,那些坐立不安的人会采取什么行动?

A希望实验开始之前到隔壁房间等候

B希望和同样感到不安的人一起等候

C希望和镇定的人一起等候

D既不想自己独处,也不想和别人一起等候

2、美国某个研究团体正在进行一项研究,想知道团体工作时,其中的外来份子对民主化的工作方式和权利主导型的工作方式,哪一个反弹力较大。

A对权力主导型的反弹力较大

B对民主化的反弹力较大

3、美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选举活动期间有选举权者的行动。他们想知道,有选举权者把注意力放在支持的政党的宣传上海市他党的宣传上。有选举权的人行动是:

A注意所有政党的宣传

B主要注意他党的宣传

C特别注意自己支持的政党的宣传

4、第一次碰面就非常讨厌这个人,如果再碰到他会如何?

A让关系改变

B本质不变

C更讨厌他

5、社会心理学者想知道使人受影响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召集一群人举办一场让人有印象的演讲,说明为了提升工作效率,“速读”的重要性。一方面又聚集另一些人,和他们讨论有效率的“速读”带来什么效果。然后社会科学工作者比较结果,看哪一种方法更适合速读。

A参加演讲的人愿意出席“速读”讲习会,但参加讨论的人少

B讨论的方式比较好,这群人也愿意参加“速读”讲习会

C看不出有何差别。不论是演讲或讨论,都有一定的人数参加“速读”讲习会

6、美国某个研究团体,和大学教授、一般民众、犯罪谈话并介绍他们,然后将这些完全相同内容的录音带放给不同人听。给听众最大影响的是谁?

A大学教授

B一般民众

C犯罪

7、某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观察一个团体里的成员。团体评价最低的人在打自己擅长的保龄球时,水平慢慢超过评价最高的人。这时候团体中的成员反应如何?

A评价低的人很高兴自己受到肯定,能够稳固在团体中的地位

B评价低者的成功受到批判性的排斥。评价低者必须将第保龄球的分数,回到原来的工作排名,接受嘲弄、讽刺的折磨。

8、美国某个社会科学工作者想知道心情对观众有多大的影响。他要求被实验者画出正在玩沼泽的年轻人的背景,同时使用催眠术,让被实验者感到不安或幸福。在这两种心情影响下,他们会画出什么样的土呢?

A幸福的心情:幸福的画面。令人联想到那是夏天,那就是人生;在户外工作;真实的生活——种树,看着树长大。不安的心情:他们会不会受伤?应该有个知道如何应付灾难现场的老人和他们在一起才对,谁究竟有多深呢?

B心情不会影响作画,能够很客观的描绘

9、社会科学工作者想知道熟悉与未知之间,何者能让人感兴趣,因此,让买新车的人和长年开同型车的人大略翻一下杂志。谁会仔细看和自己的车通型的汽车广告呢?

A买新车的人中,看自己新买汽车的广告比看其他厂牌的汽车广告多28%;本来就有车的人,看现有汽车广告的比看其他厂牌的汽车广告的只多4%

B本来就有车的人,看现有汽车广告的比看其他厂牌的汽车广告的多28%;买新车的人中,看自己新买汽车的广告比看其他厂牌的汽车广告多4%。

C二者是一样的,看其他厂牌的汽车广告都比看自己拥有的汽车的广告的多11%

10、英国心理学家以“为什么青少年不能开车”为题,对青少年展开十分钟的演讲。但在演讲前先将青少年分成两组,一组知道题目,一组什么也不知道。哪一组比较会受演讲内容的影响?

A知道内容的那组

B什么都不知道的那组

C两组都受到强烈的影响

11、英国心理学家让人看一群人的脸部画像。有几张让他们看过20次以上,其他的只让他们看2次。哪一边会获得善意的评价?

A比较少看的那一边

B光看次数多的那一边

C没有差别

12、英国的心理学家对儿童进行下列实验。先在房间里布置几个好玩的玩具,再把儿童分两组。一组让他们直接进去玩耍;另一组在可以看到的房内布置的窗口一会儿之后才进去。哪一组一把玩具弄坏?

A两组都一样

B马上进房间的小孩破坏力较强

C在外等候的小孩破坏力较强

13、美国的心理学家,让愤怒和心平气和的被实验者看拳击比赛的电影和没有攻击镜头的温和电影。看完之后,谁的反应最激烈?

A看拳击电影的愤怒者

B看温馨电影的愤怒者

C看拳击电影的平静者

D看温馨电影的平静者

14、清被实验者尝尝某种液体是否有苦味。社会科学工作者已将带有苦味之物质用水稀释,有70%的人说苦,30%的人说没有味道。然后把长不出味的9个人,何感觉很苦的一个人聚在一起,请尝出苦味的人说说那种苦的味道。结果,这10个人的感觉会有什么变化?

A感觉苦的人,他毫不动摇地肯定,影响了其他人。第二次,试饮时,那9个人也觉得苦

B9个人不受影响

C感觉有苦味的人受其他9个人的影响,第二次试饮时也不觉得苦了。

15、处于不安状态和没有处于不安状态的人,谁会对陌生人感到强烈的不安?

A两者没有差别

B处于不安状态的人

C为处于不安状态的人

16、英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对看《007》电影和歌舞剧的观众,作攻击性倾向的调查。何者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A看《007》电影之前的观众

B看完《007》电影的观众

C看歌舞剧之前的观众

D看完歌舞剧的观众

E无法确认它们的差别

17、美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求初、高中生、大学生、社会人士(均受同等教育),判断几项陈述是否正确。4周后,再要求他们对相同的陈述下判断,但这次却先告诉他们“你们的判断和大多数人不同”。这个补充说明会带来什么影响?

A64%的初、高中生,55%的大学生,40%的社会人士更改他们的意见

B64%的社会人士,55%的大学生,40%的初、高中生更改他们的意见

C每组中都只有少部分人更改它们的意见

18、社会科学家想知道在讨论会中,使机体意见一致的人是不发言的沉默者还是参加讨论者。谁较容易受团体意见的影响?

A沉默者

B发言者

C无差别

标准答案为:

1-5:BACBB;2-10:ABAAB;11-15:BCBAB;16-18:BAB

每题一分,在下面的表格里找出自己的年龄,然后看对应的得分,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同理心如何。

14-16岁

17-21岁

22-30岁

31岁以上

同理心

11-18分

14-18分

17-18分

15-18分

非常强

10分

12-13分

15-16分

13-14分

8-9分

10-11分

11-14分

9-12分

尚可

6-7分

6-9分

9-10分

7-8分

稍低

0-5分

0-5分

0-8分

0-6分

很弱

同理心非常强,说明你的社会共鸣能力十分出色。能站在他人之立场想象当时的情况、当事人的反应。

同理心强,说明你有非常发达的社会共鸣能力,对社会状况的判断正确,亦能察觉别人于采取之行动。

同理心尚可,说明你的社会共鸣能力处于平均水平。

同理心稍低,说明你不常为他人设身处地的着想,很难正确预见他人之行动。

同理心很弱,说明你很少正确判断社会状况,站在他人立场,得知别人讲采取之行动的能力稍差。你有必要改善你的共鸣能力,多与人交往对你有帮助。

社会共鸣力与是否聪明无关,他只反应了一个人的情商。自私的人没有共鸣能力,他们不愿费心考虑他人的立场,也不想了解和自己不同的看法与情绪,常以攻击性的语言(如“无聊”,“白痴”)轻视别人的想法。

下面是有助于提高同理心的的十条建议:

1、重视他人的感情、欲求、愿望。

2、学会耐心听完他人的意见,即使你不赞同。听对方说完,问清楚不动的地方再下定论。

3、在路上、餐厅、公共汽车上、观察人的表情、动作、推测其心理状态。

4、不是光凭外表来看一个人,更重要的是知道那个人的基本精神状态。这可由交谈得知。

5、看电视、录相带时关掉声音,想象剧中人物说什么。注意他们的情绪和口形。

6、和别人讨论事情时,遇到对方意见与自己的完全不同是,要想想个中原因。

7、弄清楚为什么自己在某些状况下为什么会有额定的反应,了解自己的行为背景,有助于理解别人。

8、如果你讨厌一个,找出充足而合理的理由。

9、判断一个人,多收集他的个人资料。明白他为人处事的道理,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合适的反应。

10、不要忘记:所有人都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也会受到心情的影响,尽量不受干扰的判断一个人。

“心理画像”什么意思

为犯罪心理画像

南方周末2004-05-1315:05:26

在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就是根据证人对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的描述完成画像。但另一种在西方被广泛采用的“心理画像”方式,虽然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得到局部运用,但更多的只是对前期侦破工作提供参考,事实上它本可以在研究和预防犯罪方面做得更多

拿着马加爵的犯罪心理调查问卷,李玫瑾陷入沉思摄影本报记者柴春芽

□本报驻沪记者沈颖

4月24日,马加爵以故意杀人罪被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这起轰动全国的重案目前进入死刑复核程序,看上去即将走完法律层面的最后一步。

甚至一度沸腾的民间的怨愤、感慨或争论,在未经梳理的情况下也正逐渐归于平静。

在昆明中院的判决书上,关于这一令人惊愕的案件的犯罪动机,只有寥寥四个字———“琐事积怨”。

而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给出的分析结论,却长达万言,它构成的其实就是一幅马加爵犯罪心理的精确画像。

作为特殊的“画家”,李玫瑾关注的远不止这一张脸孔,面对那些典型性恶性案件,她试图以自己的方式给出解答,并通过“画像”向社会回馈有价值的信息。

破译犯罪的心理密码

去年春节期间,河北某地接连发生三起凶杀案,其中一起发生在一家小旅馆,店家的一家老小都被杀害了,一位老太太还遭到强奸。凶手几乎没在现场留下任何线索,当地警方一筹莫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被请来。听完案情介绍,她通过分析确定了凶手大致特征:一个外地打工者,住所不在附近;有犯罪前科;一个性饥渴的人,没有正常的婚姻生活或者女伴。最后,李玫瑾还根据三起案件的发案地点,画出疑犯的大致路线图。

警方据此缩小范围展开侦查。很快,疑犯落网了,各种情况恰好符合李玫瑾的分析。

“我的分析,就是给犯罪心理画像。”在这个领域研究多年的李玫瑾说,应用犯罪心理画像,能够比较迅速准确地确定侦查方向。“但犯罪心理画像的意义远不止于这些。”

“发烧就给吃退烧药,得了传染病就给隔离,这显然不够。”身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认为犯罪心理的研究和临床医学有某些相近之处,一定要找到具体的病因,才可以真正起到预防的作用。

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驱使犯罪的心理问题同样呈现着复杂和多样性,不可能以某种固定模式对不同的犯罪行为作出解释。

五个多月前在河南平舆接受了审判的案犯黄勇,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自己设计了一个专用于杀人的木马床,连续杀害了17名青少年。

黄勇的犯罪动机同样令人惊愕,人们很难根据生活常理给出答案。

李玫瑾对黄勇杀人案也有过自己的深入分析,黄勇系列杀人案的案情使她首先想起国外同行研究过的一个案例———

有一个在孤独中成长的孩子,觉得没有人看得起自己,他就会拿家里的布娃娃去砍,以此来表示他的勇敢。当他长大以后,看到和布娃娃一样的金发女郎,就会激起他幼年的冲动,用杀人的过程来体现自己的英雄气质。实际上,这是自己的挫折感扭曲的表现。

根据国外对于系列杀人犯的心理研究结论,李玫瑾的判断是:黄勇实施杀人计划的时候,内心一定存在着某种想象,他应该有个缺乏亲情的家庭,应该是单身。

后来有记者问黄勇:你为什么想杀人?他说,因为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觉得做杀手很酷,一直想成为一个杀手。

果然是一个幼年的想象在作祟。

而他在明知道放走对方自己必将落网的情况下,却最终被第18个杀戮对象的亲情诉求所打动——与其说是打动,不如说是被对方无意中击中了自己内心最敏感的痛处。这一情节也印证了李玫瑾关于亲情缺失方面的判断。

这显然是一次成功的心理画像。它通过某些典型案件中总结出的一些共性特点,针对新的系列杀人犯的犯罪特征进行分析,很快找出了他的心理背景。

但有的案子用环境去解释,不足以客观而全面地透视犯罪动因。

今年年初在浙江发生一起特大杀人案后,李玫瑾见到了被抓捕归案的犯罪嫌疑人刘超。他在5年时间里流窜于杭州、昆明、广州、长春等地,强奸、杀人,作案几十起,甚至挑衅公安部门,不时给警方写信透露自己的杀人过程。刘超在叙述杀人过程时就像在讲一件极其平常的事,他直到这时还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李玫瑾通过谈话发现,刘超的家庭环境很正常,他是家里的第7个孩子,哥哥姐姐心理也完全正常。在周围人看来,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坏,他犯罪的“理由”就是想杀人。

李玫瑾的判断是,刘超属于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最核心的一个特征就是没有情感,其次就是极端任性。国外对这类人的大脑皮层的脑电进行测试,结果是始终在10岁左右。”

李玫瑾说,有些犯罪即使表面看是外因导致的,也要通过他的家庭背景、成长过程以及罪犯自身的遗传特点去分析。比如制造了石家庄爆炸案的靳如超,他的犯罪也与自身心理问题有关,由于听觉不好,某种程度也容易造成一种心理障碍。

我们的社会需要“危险人格评估”

破译犯罪的心理密码是为了更好地预防犯罪。

“在分析具体的心理历程中,发现问题后还要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比如在某些国家,如果发现家庭出了问题,父亲吸毒,母亲改嫁,孩子无人管,这时候社会就会启动家庭干预机制,干预家庭不只是为了帮助一个孩子,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安全。”

针对刘超的案子,李玫瑾认为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建立关于危险人格的评估体系。“危险人格评估”的指标有很多,包括智力发展的均衡问题、个性倾向等,更重要的是心理内容,心理内容通过心理测量是测不出来的,需要对一贯的行为方式进行观察,这就是一个评估体系。

“如果在小学、中学时,你看出一个孩子家庭很正常,但是非常任性,谁也管不了他,就要引起注意了,可以做一个人格评估,对症教育就可能矫治他的人格问题。”李玫瑾说。

去年震惊全国的杨新海系列杀人案,一杀就是全家,连做20多起,对于这样一个类似于“天生杀人狂”的典型,李玫瑾认为该案就属于危险人格失去控制酿成的悲剧。

对于轰动性的马加爵杀人案,人们最初是惊愕,继而是按常规的逻辑推导出他的犯罪诱因:马加爵由贫穷导致自卑,由自卑导致极度自尊,当脆弱的自尊受到伤害,当然会疯狂报复。

3月26日开始的独立调研,使李玫瑾逐步得出自己的判断。她发现马加爵的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其人格缺陷酿成的。

马加爵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他只能与自然频率接触较高的少数同学交往。即使是与交往最密切的同学、老乡之间,他每个月至少有1至2次争吵,这属于较高的人际冲突频率,它意味着马加爵在处理人际冲突方面的能力很差。“这一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与他发生冲突的同学大多同他一样,也住在贫困生宿舍。”

过分情绪化的马加爵还时常为一点小事而出现强烈的反应。当他少年时代听到父母吵架,甚至动了杀死父亲的欲念,从中不难发现导致他后来杀害同学的心理背景。他对吵架极为敏感与愤怒,而且漠视生命,很容易引起他的“杀人”冲动

马加爵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几乎一切都是以“我”为出发点。心理学研究指出,许多心理上存在严重疾病的人,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谈论任何事情时都以“我”为主题词,“我”的出现频率极高。他们从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这种性格特征也是许多犯罪人共有的心理特征之一。

李玫瑾认为,以马加爵的性格与人性特征,典型属于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疏导和控制的“危险人格”。

犯罪心理研究之惑

“(杨新海)这个案子的深入研究对公安的侦查工作极有价值。”李玫瑾至今对杨新海案没有从犯罪心理的角度进行透彻研究感到遗憾。

“我非常想知道他离家出走以后,究竟遇到了什么,他的内心潜藏着什么,为什么他变得如此残忍?我很想亲耳听听他对一些问题的回答,比如他第一次犯罪的真实动机。”

李玫瑾常常苦于没有面对面的机会去深入了解犯罪人的心理。

“这就像医院里突然收到一个很怪异的病症,可能是一个未发现的病毒在作怪,或者是某些病的集中代表,但一个很想问个究竟的医生却得到这样的答复——不用研究了。”

难题在于犯罪心理学研究目前仍很难立项成功,在基层得到的配合也不够。“走法学,立不下来,走心理学,立不下来,走政治学,也不行。”

目前中国国内像李玫瑾一样从事这项研究的专家还寥寥无几,显然,这个领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国家,有些死刑犯的行刑会根据需要暂缓一段时间,允许犯罪心理学家去研究他。”

犯罪人到了最后时刻自己也在总结,比如黄勇临死前就说了一句很有价值的话———“告诉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我们的社会当然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的心理分析并建档。

李玫瑾为此建议,全国的重大案件都应该附上一份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应该在接到报案的时候有一个行为指标的登记,在案件破了以后,通过讯问再建立一个人格指标的登记,积攒起来,形成一个犯罪心理指标的系统。”

这个指标系统也有助于加快串并案的侦破速度。如果每一个案子后面都附有几项指标的话,如果3起案件有相同的指标,就可以大体判定是一个人所为。“人的心理规律是通过动态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李玫瑾强调说。

马加爵案为更系统的犯罪心理分析撬开了一道门缝,李玫瑾相信,只要这一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视,坚持5年时间,一个针对中国人的犯罪心理指标系统就可以建立起来。

画画看心理测试

画画看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测试方法,它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来衡量个体心理因素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差异的一种科学测量方法。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画画看心理测试,希望大家喜欢!

画画看心理测试篇1

画《雨中人》是绘画心理测试的一种方法考察人们在压力情境下的反应,雨就象征着外界压力。最早由爱布拉姆斯及阿姆钦提出。给出的指导语是“请画一个雨中之人”,或“请画一个在雨中的人”。

测验目的:

根据所画的画,可以考察出,在压力情境下,作画者会调动资源来应对压力吗?

如果用了,是用何种资源?

作画者的应对方法是否有效?

其情绪状态如何?

其计划性如何?

在这种不愉快的情景中,作画者会使用何种防御机制——迎接挑战,还是退缩?

图画分析:

一种人是在大雨中没有任何可遮蔽的地方,没有任何雨具保护自己。这种人在遇到压力时,常感到无力、无助,有一定的依赖性,既不满意环境,但又没有离开环境的行动。他们常常是环境的牺牲品。

画画看心理测试篇2

心理测试:在公园看到许多画家帮人画自画像,你心血来潮也想过过做模特儿的瘾,你会选择哪一类型的自画像?

A、铅笔素描画。

B、水彩画或油画。

C、俏皮逗趣的漫画。

D、毛笔水墨画。

A.铅笔素描画个性上偏向固执与保守:平常的你是好好先生、好好小姐的模样,但其实你的个性上是偏向固执与保守的,只是你平常在与朋友或同事互动时,比较不那么坚持,但在某些事情上又会变得比较固执保守,甚至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步。

B.水彩画或油画自有一套独特的生活哲学:你看起来颇严肃的,好像是那种过着一成不变生活的修行者,其实只是你自有一套独特的生活哲学而已。有时朋友或同事们,会惊讶于你突然发作的幽默与搞笑,其实只要碰到与你对盘的人,你也会是一个健谈、乐于与人分享的人。

C.俏皮逗趣的漫画在同事或朋友之间是大家的开心果:你是个百分百闷骚的人,在上司或长辈面前,总是一副正经八百的样子,一副乖乖牌的形象,其实在同事或朋友之间可是大家的开心果,有什么康乐或联谊的活动其幕后的推手大多都是你,因此你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个性,简直是判若两人。如果有一天跟你不熟的人看到你的本性时,肯定会大吃一惊的。

D。毛笔水墨画会想很多且对别人的看法相当在意:你给大家的感觉就像阳光一般,似乎没有什么烦恼,一直都很快乐的样子。不过了解你的人都知道,其实你不是那种会将心事挂在嘴边或表现在脸上的人,私底下的你,是会想很多且对别人的看法相当在意的人,所以你会觉得自己的人格快分裂了。

虽然心理测试是一个了解自己的办法,但是他绝对不是作为了解自己的科学办法,我不建议大家把心理测试作为一个依赖。而是应该用健康的`心理去对待这些,如果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娱乐消遣也是不错的选择。

画画看心理测试篇3

一、什么是房树人绘画测试?

房树人测验(简称HTP)是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常用的心理投射测验,始于美国心理学家J.N.Buck的“画树测验”,于1948年发展为“房树人测验”。

它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标准的一套心理投射法测验。通过画图者所画的房子、树和人,可以了解其潜意识的心态、情绪、性格、人际交往状态、家庭关系情况、心理能量等等。透过房树人测验的可以投射出个人的心理状态,有系统地把潜意识释放出。从而去认识自己的动机、观感、见解及过往经历等,帮助自己了解事件的本质、自己对外界的接触取向及生活模式,作出合适的反应。

二、房树人测验需要怎么做?

1.测试前的准备:准备铅笔、A4纸,橡皮。

2.要求:

(1)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但必须有房子、树、人;画;

(2)画人的时候,不可以画火柴人、漫画人;

(3)不可以借助尺子等工具画图。

3.开启前的导语:

请用铅笔在这张白纸上任意画一幅包括房子、树木、人物在内的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但要求你认真地画;不要采取写生或临摹的方式、也不要用尺子,在时间方面没有限制,也允许涂改;画完后请你写上自己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

被测者中有中年、老年,还有儿童,有时候,他们会提出“我不是画家,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也没有学过绘画”,从而对该测验表现出抵制。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测验者,要明确的告诉他们,“房树人测验”不是一个有关艺术能力的测验,在描绘的时候,并不要求你画得跟画家一样,只要使他们能够认真的配合,顺利进行描绘就行;当有的被测者提出要求用尺,要明确告诉他们,画这些画不能使用尺等工具,请采用手描的方式进行。

4.对测验的记录:

在测验的过程中,要求测验者进行以下记录:首先要记下描画时间,指导语结束后到被测者开始描画的时间,一幅画画完所需时间等。其次,对于被测者在描绘房、树木、人时要正确的记录画面部分的顺序,如先画房顶、然后画墙壁、再画门、窗等。最后,被测者在描绘过程中,可能会作出某些提问或自言自语的进行解释,如“这是房顶。这是墙壁。这有一个窗”等等,也需要进行记录。总之,要严密的观察被测者在绘画过程中是连续性描绘还是停顿性描绘。描画过程中情绪状态怎样,是平稳的,还是烦躁的;是心安理得的,还是烦恼的;对绘画是合作的,还是抵制的。

三、它的适用范围?

1.该测验既可以用于群体测试,又可以用于个体测验。

2.它亦可以作为人群中,有关精神健康的普查筛选工具,以此筛选出群体中不良者。

3.它还可以用于门诊临床以及住院患者的心理诊断,为心理咨询提供有关人格方面的信息。

4.此外还可用于调解夫妇关系,亲子关系,治疗和矫正不良青少年的手段之一。

5.利用其艺术疗法的作用,促进疗愈。

;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点赞(1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