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儿童情绪障碍心理测试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儿童期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2. 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
  3. 应怎么测试孩子心理的健康状态

儿童期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六种:多动性,抑郁性,孤独性,焦虑性,强迫性、恐惧性。

患有多动性心理问题的孩子,显得非常好动。虽说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但是有些儿童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活泼好动,而是患上了一种称为儿童注意力缺陷的多动性障碍,也就是常说的“多动症”。

患有抑郁性心理问题的儿童,其症状表现为孤独、不愉快、忧虑、悲伤、失望和精神痛苦,心境处于病理性的低下或恶劣,又称为儿童神经性抑郁症。据报道,精神科门诊儿童诊断为抑郁症的占28%,在精神科住院病人中儿童抑郁症比例为59%。

患有孤独性心理问题的儿童,其病情多发生在婴幼儿期,是感知、语言、情感、智能等多方面的广泛发育障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儿童精神障碍,心理学称为孤独症。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4‰~5‰。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但如果及早发现并进行特殊教育行为矫治、药物治疗,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行为的儿童,大都是患了心理焦虑症,是最多见的儿童情绪障碍。焦虑患儿常有认真仔细、胆小多疑的性格,在某些精神因素如亲人重病、意外事件或学业失败等诱发因素影响下而发病。

儿童强迫性心理问题,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的存在。病人虽能意识到这些观念、意向、行为是不必要的或毫无意义的,但就是难以将其排除。儿童强迫症的发病年龄以10岁前多见,既有自我强迫,又有自我反强迫,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冲突疾病。

儿童恐惧性心理问题,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焦虑,达到了异常程度。恐惧是正常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儿童对周围客观事物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对有心理问题的儿童要认真对待地,要及早的治疗与教导,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

有个叫磊磊的男孩,才5岁,性格“活泼”的了不得。整天都闹腾个不停,他不是不停地跳皮筋,就是对足球踢个没完,即使偶尔在房间呆一会,也是在柜子上、桌子上或床上椅子上爬上爬下的,总之一天到晚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候,除非晚上困极了才去睡觉。

开始,父母以为孩子是天性活泼,生性贪玩,没什么大关系。后来,经一位懂点心理学的朋友一提醒,才知道孩子是患了儿童常见的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病因

有医生认为,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可能是由于患儿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内,缺乏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某一种,使得神经不能及时传递信息而造成的一种病态。脑内神经递质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

许多研究者发现,儿童多动症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一些专家将多动症患儿和正常儿童对照研究发现:多动症患儿的父母童年期有多动症病史者较多。

近来发现,铅中毒是引起儿童多动症的原因之一,摄入含铅、含铝量过多的食品,即使未达到中毒的剂量,也会诱发多动症。也有人认为,多种食物添加剂如食用色素,多种饮料、糖果、冰淇淋、香肠都有可能导致多动。

儿童多动症的主要障碍是精神上或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其中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又是本症的主要特征。多动症忠儿与普通儿童的顽皮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儿童多动症的心理治疗。

对多动症症状明显,严重影响到学习的儿童,应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右旋苯丙胺、利他林、米拉脱林等中枢兴奋剂。这些药的有效率一般为70%一80%,因此是治疗多动症的首选药物。患儿在用药1~2周后,一般会表现出安静,不再那么好动,注意力较集中,能按大人的要求行动,易于管理等。

药物不能代替教育,只能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家长和教师不能歧视多动症患儿,更不能损伤其自尊心。对患儿良好的行为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同样,对患儿的打架伤人等攻击性行为、破坏公物等破坏性行为以及说谎逃学等不端行为,不可以患病为理由进行袒护,而应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坚决制止。

桅桅是家中的独生女。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她抱有极高的期望。因此,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要比别人多些,智力开发要比别人早些,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每次考试都是优秀。

在4年级一次期中考试时,桅桅患了重感冒。由于身体不适,精神不振,再加上心情紧张,有一科没考好。受此影响,其他科的考试成绩也不好。

桅桅从此变得沉默寡言,悲观失望,精神萎靡,食量减少,逐渐发展为怕见老师和同学,后来干脆不去上学了,整天在家睡觉。

家长开始不知底细,问她怎么了。她说不清楚,只是流眼泪。家长以为孩子患了大病,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未发现任何异常。

于是家长怀疑孩子患了心理疾病,前来咨询治疗,经心理医生详细的诊断后,原来桅桅患了儿童常见的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的病因

儿童抑郁症主要是心理遭受刺激后而诱发的。比较常见的有感情上受到重大打击,如亲人去世、父母关系紧张或离异、考试失利(特别是未考上理想的学校)等,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剧烈反应并导致情感加重。

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也会诱发儿童抑郁症,如学习成绩不好,长相不出众,总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受老师重视,不引人注目,从而产生一种失落感。

儿童的父母患有抑郁症也会引起儿童的抑郁症。有抑郁症的父母通常少言寡语,不参加社会活动,不与他人结交来往,或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心,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情绪。

儿童抑郁症主要是由心理因素诱发引起的,因此治疗方法也主要运用心理治疗。当发现儿童有抑郁症状后,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交谈,多给以关心、安慰,接受孩子的倾诉,给孩子以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陪孩子做一些平时最感兴趣的事。

儿童忧郁症的心理治疗

治疗儿童忧郁症,首先要选择支持疗法,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儿童抑郁多是由于儿童对自己不满而引起的,而这个不满意的标准常常是一个理想化的标准,在达不到这个标准时,就会引起抑郁。

要提高自信,战胜抑郁,就要帮助孩子改变这个标准,使之切实可行。当儿童通过降低标准而达到目的后,要给予鼓励,正面强化,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

在对患儿进行心理支持之外,主要采取行为疗法进行心理治疗,就是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进行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行为治疗时,家长一定要按计划行事,严肃对待治疗,不能迁就孩子的好恶,否则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有个5岁的小男孩,很少讲话,班主任反映他两个月内共讲了6句话。

生活中很常见的事他也不会说,而且在幼儿园整天是一个人玩,不与他人交往。父母一直以为是发音器官有缺陷,经专科多次会诊,认为发音器官无异常。经测试诊断,发现小男孩其他能力均属正常,只是语言发育迟缓,并伴有性格上明显的变异,属于孤独症。

富有爱心的班主任老师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才知道小男孩的父母是地质工作人员,长期在野外工作生活。小孩出生后不久便被送到农村的外婆家,直到4岁时才送到基地幼儿园入托。而外婆无文化,且寡居而形成孤独的性格。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语言障碍是孤独症患儿的突出症状。大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迟缓,显得很安静,常常是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

除了语言障碍,孤独症患儿还会有孤独离群、不适应集体生活,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情感冷淡、面无表情;兴趣狭窄,行为活动单调刻板等症状。

孤独症患儿的身体素质有极端性,要么非常好,要么非常弱。患儿易患与植物神经系统失调有关的喘息病、自体中毒症等病症。

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还可让孩子传递一些简单的信息。患儿在说话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用词不当、词语颠倒等现象。此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不能表现出不耐烦,以免伤害患儿的自尊心,失去说话的兴趣,产生对说话的恐惧感和口吃的语言障碍,于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孩子的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的心理治疗

加强言语训练是治疗孤独症的重要内容。对刚开始理解语言的患儿,多余的词句会把孩子弄糊涂,所以说话应尽量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简短语句。

针对孤独症的儿童心理治疗师采取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母亲与孩子面对面地坐在地板上,母亲一手拿孩子喜欢的那本书,一手拿糖果、饼干等孩子平时喜欢吃的东西,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

第二步:母亲将书突然呈现在孩子面前,放在地上,这时孩子可能表现出非常喜欢这本书并伸手去拿,紧接着母亲又在他面前摆出他喜欢吃的东西,他又可能会伸手去拿。这时母亲要把吃的东西放在离孩子稍远一点的地方让他去取,孩子吃到东西会表现得很高兴。以后每天按上述方法去做,多次重复,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出现书的同时,还会用眼去找吃的东西。

第三步:将书的位置由地上换到小椅子上,孩子看到后伸手去拿,这时立即把糖果等放在椅子上。按这种方法,使书靠近孩子眼睛的水平方向。

第四步:将书放在母亲左眼侧面,再移到右眼侧面,不断给糖果以刺激强化,让孩子眼光逐渐适应,慢慢注视到母亲的眼光。进而逐渐改为拥抱、亲吻孩子,慢慢地使孩子与母亲建立起母子感情

女孩9岁,是某重点小学四年级学生。父亲是剧团的武打演员,母亲是工厂工人。父母均只有高小文化程度。

根据老师反映,患者焦虑情绪比较严重,性格内向、胆小孤僻,与同学相处不甚融洽,学习成绩属中等偏下,语文成绩较好,数学成绩则很差。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督促严格,但是没有能力辅导。

儿童焦虑症的病因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还有很多父母甚至以忙碌为借口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有的父母跟孩子在一起时又不能很好的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所以,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心事,无法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

父母与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分苛求或者溺爱孩子,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一旦走出家门离开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对社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产生焦虑反应。这种过于紧张的状态,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常常办事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反而会产生一些负效应,这样也会使儿童产生焦虑。

面对患有焦虑症的儿童,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认真对待。首先应该用和睦的家庭气氛.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儿童焦虑症的心理治疗

一般来说,急性焦虑反应发作并较严重时,应当根据患儿的病症发作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焦虑药物。而慢性焦虑反应发作时,以心理治疗最为适宜。满灌疗法是治疗焦虑症的常用方法。

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对患儿来说能引起最强烈的焦虑情绪的刺激以“冲击”患儿,使患儿克服对某些情境、事件的焦虑反应。放松疗法是治疗儿童焦虑障碍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患儿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对减轻、消除儿童焦虑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10岁的男孩鲁鲁,据他父母反应,孩子近一个月来走在马路上总是要数路灯,而且数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数。多次严厉指责仍无效,经诊断为儿童强迫症。

儿童强迫症的病因

精神因素是强迫症的主要诱因。患儿在生活中碰到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异、亲人过世等精神刺激,引起恐惧,使儿童忧心忡忡、胆战心惊。

患病儿童的性格大多内向,胆小拘谨,待人特别有礼貌,优柔寡断,行动较古板。父母性格内向,有洁癖、强迫行为,也会给儿童带来影响。

儿童所患的强迫症是与成人有区别的。儿童的强迫现象不存在明显的心理冲突,只是机械地再三地重复某些行为。同时儿童强迫症的主要表现为强迫行为,而不是强迫观念,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

儿童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儿童强迫症治疗后的效果是较好的,多数患儿通过治疗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能恢复正常。

系统脱敏疗法是治疗患儿强迫行为较有效的方法。首先列出强迫行为的次数与情景,然后对每一种情境下的强迫行为逐步进行脱敏。

反应阻止疗法是给患儿一个先导刺激,这一刺激导致患儿出现强迫症状,并使焦虑增强。然后采取强制手段制止其强迫行为的出现。慢慢的,患儿的强迫行为和焦虑反应都会消退。

治疗强迫观念适用思维阻断疗法。当患儿出现强迫性思维时,大喝一声“停”。在此基础上,患儿可以练习对自己喊“停”,使思维停顿。

此外,还可采用满灌疗法、模仿学习等心理治疗技术进行治疗。辅助治疗强迫症的常用药物有氯丙咪嗪、舒乐安定、氯硝安定等。

有个7岁读二年级的小学女生,因为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一辆汽车撞倒一位骑自行车的妇女,吓得浑身冒汗,两腿发抖,居然对汽车产生了恐惧:一看到汽车就浑身颤抖,两腿酸软,更不用说坐汽车了,而且每天放学回家时都心有余悸。

儿童恐惧症的病因

儿童恐惧障碍主要是因环境、教育造成的,而其中又以父母的行为方式、教育方法的不当为主。父母对孩子溺爱、过于保护、限制儿童的许多行动,或者用吓唬威胁的方法对待孩子的不听话、不乖顺,当着孩子的面毫无顾忌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些可怕的事情。大人过严过高的要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或对孩子缺乏一致性、一贯性的教育也会诱发儿童恐惧障碍。

儿童恐惧障碍的心理治疗

对恐惧障碍患儿的治疗,首先要了解发病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恐惧障碍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条件反射的作用不断习得的,因此可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循序渐进地消除其恐惧心理。一般的做法是:先用轻微的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强刺激的强度,让其逐渐适应,最后达到消除恐惧障碍的目的。

许多儿童恐惧障碍的产生是受了家庭成员的影响,因此在治疗时不能只孤立地治疗儿童的恐惧障碍,而要了解患儿行为、情绪问题发生时的整个背景情况及与患儿间的影响。

患有入学恐惧症的儿童与逃学儿童行为不同。逃学儿童为达到不去上学的目的,常常是制造了一系列上学的假象,而入学恐惧症的儿童则毫不掩饰地向家长提出不想去上学。

入学恐惧症

入学恐惧症是指学龄儿童对学校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拒绝上学的现象,以7~12岁的男孩较多见。日本有资料表明,在200万学龄儿童中,每年就有5万儿童因为此症而不得不停课退学。

入学恐惧症患儿大多数都是好学生,少数学生即使学习成绩一般,但也是听话的学生,其智力水平要么高于一般者,要么低于一般者。

引发入学恐惧症的原因很多。一般认为,胆小多疑、太仔细、太谨慎、过于敏感的性格容易诱发此症。在家里被大人溺爱和过分保护,会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从而增加了他们对学校适应的困难。家长、老师对孩子期望过高,甚至有些孩子自小受大人的影响对自己也有较高的期望,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而渐渐形成焦虑性心境,就会表现出入学恐惧或是考试恐惧。

入学恐惧症患儿易产生焦虑症状。如果大人强迫患儿到了学校,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心情和焦虑性躯体症状。比如哭闹、发脾气或愁容满面、不愿说话、惶惶不安、犹如大祸临头一般;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甚至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而一旦听说不去上学,患儿的这一切焦虑反应就自行消失,恢复正常。

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

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

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小孩子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可能也会有一些心理问题,那么小孩有心理问题怎么判断呢,下面我分享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的方法。

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1

人的心理是大脑内部的活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确实给人们了解人的心理状况带来很大的困难。然而,困难很大,并不等于没有办法。

心理学家指出,对人的心理的了解甚至测量,可以通过观察人的行为来进行。因为,人的行为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各种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滑动与之相对应。透过人的行为这个窗口,就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情况。

因此,可以从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偏离正常情况,偏离程度的大小,来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以及健康的程度。

在心理学上,把偏离正常行为的行为称做问题行为。心理学家往往以问题行为的多少和严重程度,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情况。当然,这要求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才行。但是,在家庭条件下,家长们也可以根据下面一些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出简单的判断。

1、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该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的一般的、典型的行为特征

一般来说,在某一年龄阶段常见的、而且属于正常的行为,如果到了另一年龄阶段依旧存在,孩子的心理可能就有问题了。

例如,2岁左右的孩子爱发脾气,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如果到了6、7岁,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经常发脾气,那就是问题行为了,反映出心理健康欠佳。又如,大部分学前儿童都比较怕动物和陌生人,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如果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还害怕动物(包括一些惹人喜爱的小白兔、小猫等)和陌生人,则是情绪障碍的表现。

2、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

孩子偶尔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不能算是心理有问题。如果孩子的某种问题行为经常出现,家长就要重视,并考虑孩子的.心理是否存在问题,及时向专业人员咨询。例如,大部分儿童都有一两种害怕的东西,如黑暗、巨大声响等,这种惧怕不需要特殊帮助,随着孩子的长大就会自行消失。但是,一个儿童若是有多种惧怕,十分胆怯,甚至不能独自接触社会,这种表现就不正常了。又如,小学阶段的儿童每月可能发一次或几次脾气,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孩子每天都发脾气,那就应该查查原因,并及时给以帮助和教育。

3、问题行为表现的严重性

每个孩子几乎都有一些偏离正常行为的现象,问题轻微的,不能说明孩子的心理有问题,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很可能心理健康状况有问题。

比如,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受到家长的百般爱护,对于上幼儿园,一般的孩子在心理上都会有一些困难。多数孩子经过父母或老师的诱导和帮助,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但是,也有少数儿童害怕上幼儿园达到了恐怖的程度,一说起上幼儿园,他们的脸部表情呆板或惊恐,出现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出汗、面色苍白、呕吐、腹泻等各种躯体症状。这种行为就属于异常,达到了心理障碍的程度,即患有“恐怖症”。

4、问题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在一些情况下,儿童的行为看上去是异常的,但仔细观察分析,它却是对不正常环境的正常行为反应。

例如,儿童的对抗行为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唠叨不休,处处限制孩子行动的缘故。儿童的攻击行为,如喜欢骂人、打架,可能是模仿家长经常与人吵架或经常打骂孩子的后果。也有青少年有偷窃和逃学的不端行为,这与家庭不和、父母对孩子的冷淡或教师的歧视态度有一定关系,因为这些孩子可以从“伙伴”那里得到家庭或老师不能给予的感情与温暖。

孩子的这类行为不说明孩子的心理发育有什么障碍,而反映了畸形环境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改变这类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是改变环境和教育方式。

所以,判别儿童心理是否健康,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鉴定。切忌孤立地看到某种行为就随便下结论,说这个孩子心理健康、那个孩子心理不健康,以防错误的看法给孩子和家长造成心理负担,把本来健康的心理搞得反而不健康。

怎么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2

1、首先可以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该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的一般的、典型的行为特征。孩子如果有心理障碍,会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不喜欢与他人沟通,合作精神比较差。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东西所吸引。

2、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可能会经常性的咬指甲,并且在睡觉的时候会有睡眠不安和抽动的情况。部分孩子还会有吸吮手指的习惯,通常三岁以后的孩子就不会出现这种习惯了,如这种习惯还没有消失的话,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问题,平时要多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3、小孩子心理有问题,要到正规的医院做详细的检查,查明具体的原因,听从医生指导,积极的配合治疗。在日常的生活里要让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沟通,一起玩游戏,家人也要多陪伴孩子,这样可以防止孩子的心理问题加重。

4、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约束能力差。比如沉迷游戏,不愿意上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如果督促会抗拒;情绪波动比较大,考不好的时候会暴躁或者行为出格。

5、焦虑,不自信。害怕考试,害怕和陌生人接触;敏感,怕被嘲笑,一点小事都会担心;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没有原因的哭泣,整日郁郁寡欢,笑容少或没有笑容。

6、恐怖、失,:一般来说这种表现就比较严重了,会因为过度紧张的情绪而抱头乱窜躲进角落,会在某些自己不想面对的事情上装病,或者慢慢形成条件反射变成真的不舒服,还会经常失眠,夜里突然惊醒、尖叫,严重时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7、攻击性强,打架,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就摔东西,不相信别人的善意等等。

应怎么测试孩子心理的健康状态

人的思想是大脑内部的活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这确实给人们理解人类的精神状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然而,巨大的困难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

心理学家指出,对人的心理的理解甚至测量可以通过观察人的行为来进行。因为,人的行为是在心理活动的控制下,各种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滑动性和对应性。

通过人类行为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情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偏离了正常情况,偏离程度的大小,来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健康程度如何。在心理学上,偏离正常行为的行为被称为问题行为。心理学家常常通过问题行为的数量和严重程度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然,这需要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家庭条件下,父母也可以根据以下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出简单判断。

1、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大多数孩子的年龄的一般、典型的行为特征

一般来说,一个年龄段常见的、正常的行为在另一个年龄段仍然存在,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例如,2岁左右的孩子容易发脾气,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如果到了6、7岁,孩子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经常发脾气,这就是问题行为,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例如,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害怕动物和陌生人,这很正常。但对动物(包括可爱的小白兔和小猫)和陌生人的恐惧是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

2.问题行为的频率

孩子偶尔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不能认为是心理问题。如果孩子的行为中经常出现某种问题,家长就要注意了,并考虑是否是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例如,大多数孩子都有一到两种恐惧,如黑暗或大声喧哗。这些恐惧不需要特别的帮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但如果一个孩子有多种恐惧,胆小到甚至不能单独与社会交流,这就不正常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点赞(2)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