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普通心理学测试题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普通心理学测试题以及普通心理学题型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普通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实验
要记住单词、数字、人名,这都属于长期记忆中的陈述性记忆中的语义记忆,人记忆就是在大脑中不断的编织一张网,要想记住新的东西就需要把新的东西和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连接起来,编到这张网中。接下来,我跟你分享的普通心理学的记忆原理。
记忆主要分三个部分: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感觉记忆的时间最短只有1/4秒,存储的内容有12~16项;工作记忆又被称为短期记忆,保存时间稍长一点,约20~30秒,存储内容最少,只有5~8项;长期记忆的存储时间和存储容量都是无限的,所以不要为了节约存储空间而故意不去记忆一些东西啊。
普通心理学的记忆原理:感觉记忆你可以快速看一眼这个阵列,然后看看能回忆起多少个字母来
DJBW
XHGN
CLYK
实验中,实验者斯柏林首先让志愿者说出他们所能记得阿的所有字母,不出意料,大多数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只能记住3~4个字母。但是,斯柏林推测远比这三四个字母有多的信息进入了暂时的记忆缓存之中,为了检验这种可能性,他对实验进行了改动,当这个字母阵列在屏幕上出现并消失之后,实验人员立刻播放一个声音提示,告诉被试将要报告哪一行的字母:高音调表示报告最上面一行的字母,中音调表示报告中间一行的字母,低音调表示报告最下面一行的字母。所以,当被试者看到字母阵列和听到声音提示之后,他们被要求报告的仅仅是一行字母,在只要对字母阵列的局部进行报告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几乎能完全正确的报告被要求报告的那一行。
也就是说,感觉记忆记住了所有的这12个字母,但是转换成工作记忆的只有3~4个字母。
普通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工作记忆工作记忆能记住7项左右的内容,同样是一个《普通心理学》上的实验:
请快速看一眼第一行的数字,不要努力记忆,瞥一眼就行了,然后把视线挪开,并尝试着回忆这一行的数字,如果你记对了,那么请试试下一行更长的数字,你的短期记忆能记住的最长的那行数字有几位数?测试结果就是你的记忆长度。
7485
36218
479103
2384971
36891756
747210324
8230138476
大多数能够记住5~7位数字,如果你能记住更多位,那么你可能使用了“组块”和“复述”的技巧。
组块
组块其实就是把一个内容分块来记,比如我们的普通电话号码有7~8位数字,但是再加上区号就有10多位了,超出了我们工作记忆的记忆能力,如果让我们记住一个10位长的乱起八糟的数肯定是记不住的,但是我们把区号分成一块,再把电话号码分成几块,就比较容易能够记住了。
复述
说到电话号码,我们在记电话号码的时候,心里会不断重复的念这段数字,以防止被遗忘,这其实就是用到了复述。不信,我们的工作记忆是20~30秒,那么如果你保持30秒不去想它,并且你没有使用前面提到的组块,那么30秒过后,基本上就记不住了。
普通心理学的记忆原理:长期记忆长期记忆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主要记录一些如何去做的信息,比如一道题怎么解,如何去弹奏一篇乐曲。陈述性记忆又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主要记录个人经历,还储存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当有人问你,“你除夕夜在哪里过?”的时候,你就会在情景记忆里面搜寻答案。语义记忆主要存储词语和概念之类的信息,比如人名、面容、语法、历史、音乐、礼节、科学原理和宗教信仰,当有人问你“谁是第三任美国总统”的时候,你就会到语义记忆中搜寻答案。
长期记忆的语义记忆还与生理上的海马体和杏仁核有关,工作记忆里与语义记忆相关的信息先存储在海马体,然后经过巩固才会从海马体里面转移成长期记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H.M的悲惨经历说明了这一点,他因为手术切除了海马体,可悲的是从此他不能记住做手术之后的任何事情,但是能正确的回忆起手术之前的事情,并且他能够学习怎么去做之类的事情,你可以教他怎么去折一个纸飞机。
与记忆形成相关的生理结构还有神经元和突触以及一些化学物质,情绪激动时可以加强记忆就与这相关,比如我们更容易清晰的记住失恋时的场景。
运用心理学原理记忆单词一、五分钟记忆法不少学习者喜欢在一段很长时间里无规律连续反复背诵若干单词,其实,这种对大脑皮层的长时间单调刺激有两点不足:一是引起心理上疲劳;二是记忆材料之间产生较大的干扰,这两点,都会影响到记忆效果。记单词最好是每次三五分钟,一天十几次地重复记忆若干单词,这样效果好且时间经济。学生可充分利用饭前饭后、等车散步、闲聊小憩等余闲时间零敲碎打地记忆单词。
运用心理学原理记忆单词二、间隔记忆法间隔学习的准则是:一刻休息等于两刻死记硬背,换言之,在你记诵了一次生词之后,停顿一会,再背第二次。每次停顿都让生词更深渗透进你的记忆仓库,促使大脑利用回忆现象,产生更佳效果。实验证明,间隔记忆比一个劲儿不歇的“集中记忆”有更大优越性。
运用心理学原理记忆单词三、睡眠记忆法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在睡眠状态下,由于大脑不受外界任何刺激,记忆将保持原有状态。因此,人从睡眠状态醒来时,进入睡眠状态前的记忆几乎不会有下降,而在同一时间内你若不去睡眠,则记忆内容会消失将近一半。因此,对于生词学习或旧词复习的工作,可安排在睡前进行。若有时间,在使用之前再复习一次。通过把记忆过程适当分隔,使整个过程同睡眠时间相协调,单词记忆效果将明显加强。
运用心理学原理记忆单词四、五步相连法识记单词时,每个单词需经过“看清、熟读、释义、书写、再现”五个连环动作完成,步骤间紧密相连。
第一步,先要看清、看准所记单词形象,给大脑输送清晰、准确信号。
第二步要熟读。立即连续诵读(或默念、拼读)所要记忆的单词,诵读次数一般为2至3遍,用时3到5秒。
第三步释义。立即诵读和理解所需记忆的单词,诵读次数2到3遍,用时10秒左右。
第四步书写。把所要记忆的单词连写3遍,边写边念,边想意思,用时15到20秒。
第五步再现,即回想。眼晴离开所要记忆的单词,将前四步所记形音义回忆默背一遍,使其在大脑中形成一完整概念。如回忆不清,立即重复一遍,重建印象。用时3到5秒。
以上五步连环,可使所要记忆的单词多个因素(形音义写法等)在25到45秒左右建立起鲜明独立的初识印象。
运用心理学原理记忆单词五、循环记忆法利用心理学只有合理组织信息和整理、复习才能达到牢固记忆之目的的原理,将若干单词分成小组进行初学加复习,两两相进,循环记忆。初学或复习,需经过“读一遍、看一眼、想一下”三环节。此法记忆效率可达每小时70至100个,它能借助音标正确朗读单词、了解分类及各类词基本语法特征,最适于迅速扩大理解性词汇量。
点击进入>>>精英特记忆训练软件免费下载
记忆原理相关文章:
1.心理学中的记忆与学习的关系
2.大脑记忆的原理
3.记忆的原理
4.大脑记忆的20种方法
5.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原理
《普通心理学》:学生能力鉴定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今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学生能力的客观、准确鉴定的基础之上。只有对学生能力有了正确了解,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能力的鉴定可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测验法。在此主要介绍用测验法来鉴定学生的智力与创造能力。
一、智力的测量
智力的测量就是一般能力的测验。在我国,较早的“测量”智力的方法是使用七巧板、九连环、猜谜语、做对联,虽然比西方国家开始得早,但是缺乏科学性。首先使用科学的方法测量人的智力始于西方。1905年,法国人比奈(A.Binet)根据教育部门测量智力落后儿童的实际需要,与西蒙(T.Simon)制定了第一个测量智力的工具,即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这是科学能力测验的开端。到目前为止,各种类型的能力测验有几百种之多。下面就主要介绍测量智力的两种智力量表。
1.年龄量表
最早的年龄量表是由前面提到的由法国人比奈、西蒙编制的,它是在1905年量表的基础上,于1908年修订而成,称比奈—西蒙智力量表。这一量表以年龄作为测量智力的标尺,又称年龄量表,用以测量3~15岁儿童的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对比奈—西蒙智力量表进行修订,使其适合美国人使用,并进一步标准化,这就是斯坦福—比奈量表。该量表在儿童智力测量中影响是很大的。这一量表曾进行多次修订,我国学者对此量表也进行了修订,称做中国比奈智慧测验。
斯坦福—比奈量表适用于2~14岁儿童。该量表中每一年龄绍都有六个题目,通过一个题目代表有两个月的智龄,通过六个题目就代表有一周岁的智龄。智龄又称心理年龄(MentalAge,MA),是比奈首先提出来的,它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如,一个儿童通过了6岁组的全部题目和7岁组的3个题目,那么他的智龄就是6岁半(6岁6个月)。
推孟把智力测验的结果用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IQ)表示,智商是通过测验所得到的儿童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ChronologicalAge,CA)之比,又叫比率智商。国际流行的智商计算公式是:
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例如,上述那6岁的儿童,他的智商就是IQ=6.5/6×100=105。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相等时,IQ等于100,表示中等智力。IQ越大,表明儿童智力越高;相反,智力越低。
2.项目量表
制定年龄量表是以假定心理年龄同实际年龄一起增长为基础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儿童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他们的心理年龄就不再随实际年龄增长,而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在这种情况下,如再用智商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那将出现年龄越大,智力越下降。这说明用比率智商表示人的智力水平是有局限性的。
美国的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编制的韦氏量表包括三种:韦氏幼儿智力量表,适于4~6岁儿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6~16岁儿童;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的成年人。
韦氏量表采用项目分类标准,而不再采用年龄分类标准。每套量表都包括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韦氏量表也不再用智龄的概念,而把测量一个人与同龄组正常人的智龄平均数之比确定为智商,即离差智商。离差智商表示一个人在同年龄组正常人中的相对地位。离差智商不受年龄影响,因此可以据此对各种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
计算离差智商先要进行大规模测试,以获得团体平均数(X)和标准差(S)。然后以一个年龄组或团体的平均智商为100、标准差为15进行换算。计算公式是:
IQ=lOO+15(X—X)/S=lOO+15Z
(X为个人原始分数,X为团体的平均分数,S为标准差)
例如,某个年龄组的平均分数为70分,标准差为10分,甲生得80分,乙生为60分,其离差智商分别是:
IQ甲=lOO+15(80—70)/10=115
IQ乙=100+15(60—70)/10=85
目前在我国,上述两种量表都有修订版。因为科学的测验远胜一般的观察,所以对学生智力的鉴定多采用智力测量的方法。不过由于智力现象极为复杂,目前智力测验尚不能提供完全准确无误的指标,所以对学生智力的鉴定应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
二、创造能力的测量
智力测验主要测量学生的一般能力。研究证明,创造能力与智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之间相关较低,因此,智力测量结果不能说明创造能力的水平。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分析了许多智力测验,发现他们主要测量的是认知和集中思维能力,但创造能力更需要发散思维的参与。发散思维在行动上的表现主要有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方面。目前国外的创造力测验主要是从这三方面对人的创造性进行评定的。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创了一套创造力测验,这套测验由下列五项组成。(1)词汇联想。要求被试对“螺钉”或“口袋”之类的普通单词说出尽可能多的尽可能新的定义,根据定义的数目和类别记分。(2)物体用途。尽量说出一个普通物体的多种可能用途,如“一枝铅笔”“一枚曲别针”的用途,根据所说用途的数目单独记分。(3)隐蔽图形。从复杂的图形中找出隐蔽在其中的一个给定的简单图形,根据找出图形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记分。(4)完成寓言。呈现几个没有结尾的短寓言,要求被试对每个寓言给出三个不同的结尾,即道德的、悲伤的、诙谐的,根据结尾的数目、恰当性和独创性记分。(5)组成问题。呈现几篇短文,要被试用所给的材料尽可能组成多种数学问题,根据问题的数目、恰当性、复杂性和独创性来评分。
除此之外,还有吉尔福德等人设计的测量发散思维的测验、托兰斯编制的适用于幼儿到研究生用的创造力测验。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编制了中学生创造力测验,测验分言语和图形两部分。言语包括词的联想和故事命题。图形包括小设计、添画、画影子(把悬在灯下并可任意转动的四个简单物体的各种可能的影子画出来)。
对学生能力的鉴定是一项十分复杂而严肃的工作,为了使鉴定结果可靠有效,在选用测验、实施测验、评定分数及对分数解释时,都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否则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心理学入门之普通心理学(5)—记忆重构实验
记忆是我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不同于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认知,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记忆是信息输入后的处理过程。
曾经有人用“摄像机”来形容记忆,描述我们复述曾经发现事件时,就是再次放映曾经的情景。
但是记忆真的能准确复述了曾经发生的事吗?
华盛顿大学的伊丽莎白·洛夫斯特是记忆研究领域的卓越学者。她在研究中发现,回忆一件事情的时候,并不是准确的再现,而是一种重构。她指出记忆并不稳定,它会调整和改变,会被我们用新信息、现有信息、曾经经历填补回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遗漏的结果即为重构式记忆。
就好比是什么情况呢?你在和别人描述去年冬天去了海南,你以为自己描述的完全是当时的经历。但可能在描述中其他的信息已经重新构建了你的记忆,原因可能是前天你和其他人说这个经历的过程,也可能是别人的描述,也有可能是你曾经相识的经历。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改变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但是洛夫斯特的研究指出,在司法程序中,目击证人的证词可能也会有记忆重构的情况,他们可能会受到提问措辞的影响,随即改变了他们对事件的记忆。
对此,洛夫斯特设计了一些实验,她假设,若对目击者提出的问题中包含了关于目击事件的错误假设前提,则这个错误信息会混入目击者的记忆且出现在之后的证词中。
实验一是150名学生观看一个约1分钟的短片,内容为一个司机违章通过一禁行路段,导致多车追尾的事故。被试做一份10题的问卷,其中一半被试的问卷中一题为“违章车辆经过禁行路标的时速是多少?”,另一半被试的问卷中一题为“违章车辆右转弯的时速?”其他题目相同,最后一题最关键“这个(违章)车辆在此前有禁行提醒路标吗?”。
第一问题的被试中53%的人表示有,第二问题的被试仅有35%回答有,这已经到达了显著性水平差异。
在实验二中,洛夫斯特采用了延迟记忆的测试方法。让40名被试观看内容为8个示威者干扰班级的视频。看完后被试做问卷,一半被试的问卷一题为“进入教室的4名示威者带头为男性吗?”,另一半被试的问卷一题为“进入教室的12名示威者带头是男性吗?,其余问题相同。
初测一周后,再让被试不看视频的情况下回答新问卷,其中一题为“你看到几名示威者?”,而答案中12名示威者被试组填写人数平均8.85,4名示威者被试组填写的人数平均6.40,当然也有人正确的回忆起数量的,但前者已经有了显著性差异。
由此可见,问题的措辞变化会对目击者的记忆有很大影响。
洛夫斯特在做了大量的此类实验之后,提出自己的主张,即记忆、回忆的准确性包括重构过程,新信息会被整合到最初的记忆中的时候,重构就发生了。
相较于传统的回忆观点,新理论增加了整合新信息的过程。当再次问你有关问题时,回忆将不再是实际的发生过程,而是你重构记忆。
在司法刑事案件中,洛夫斯特指出目击者多次回答相关问题的过程中,无意的提问假设(可能来自警察、检察院、出庭的回答等等方面),最后他们的回答都是“建立在改变了的记忆表征基础上的再生意向”。
她的研究对律师复杂提问方式如何影响目击证词的准确性和目击者的信心的影响作出了考察。同时,她的研究也被应用于“幻想记忆”,还有,是关于被压抑的经历和恢复的记忆的见解,即事件最初没有发生,只是在某种情况下,歪曲的记忆加在一起导致了“压抑”现象的出现(比如一些“受虐”案件或者“受侵”案件)。
最后,你真的还认为记忆准确无误吗?我的提问方式也许正在影响你……
关于普通心理学测试题,普通心理学题型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