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上海学生心理测试事件分析,以及开学后学生为何频发自杀事件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上海学生心理测试事件分析(开学后学生为何频发自杀事件)

本文目录

  1. 心理分析***开学后学生为何频发自杀事件
  2. 大学生就业常见消极心理有哪些

一、心理分析***开学后学生为何频发自杀事件

2月9日是上海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上海一名5年级女生从阳泉路童的实验小学六楼走廊坠落身亡。第二天,一位来自安徽的16岁男孩也跳楼重伤送至长海医院急诊,多处骨折,幸无生命危险……

新学期开始的学生跳楼事件给人们心头蒙上了阴影。有人疑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这么漠视生命?更有人在反思,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做出哪些努力,遏制类似悲剧的不断发生?

有媒体报道,2月9日上海跳楼的5年级女生品学兼优,来自单亲家庭,跳楼之前曾经与母亲在当日早上发生过矛盾,课间从学校6楼跳下,送到医院时已经心跳呼吸全无。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坠楼事件频频发生,2008年9月秋季学期开学短短的两天内,上海4名初中生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跳楼这种十分极端的方式,欲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或死或伤。

还是含苞预放的生命刹那凋零,一个孩子的离去,带给整个家庭的是刻骨铭心的伤痛,也对教育界和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淮海教授指出:必须重视开学等特殊时间节点的青少年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问题,此外还有考试、遭遇突发事件等。

青少年的突出特征是具备行为冲动性和模仿性,“在开学或考试前,许多家长会严厉要求或‘提醒敲打’孩子,如果孩子本身‘心里有事’再加上一下子难以适应或接受,就很容易发生这类不幸事件。”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海音教授说:“开学只是一个诱因方面,发生这样的事件肯定平时有不良情绪积累,例如持续对学校课程、家庭关系、自我实现等方面存在不满,一旦受到轻微的批评、测试成绩不佳,就可能会导致极端事件。我们不仅要关注‘导火索’,更要关注日常不良情绪化解。”

在游戏中可以“死亡”无数次,但是生命只有一次。审视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自杀等极端事件,有的起因非常琐碎细小,且看似原因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却多与来自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作用有关。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对他们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博士表示:“校园难以隔绝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如果缺少一定的是非鉴别能力,就会受到一些负面信息误导。”

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加不可忽视。上海一家重点高中的王校长曾经对学校内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过研究:“他们大多数属于这两类情况,一是家庭不健康的,例如单亲、父母不和,二是交友不慎、陷入‘坏’圈子无法自拔。这两种情况大致要占到80%。”

他也坦言,此外也有少数同学会因为学习压力大产生厌学甚至抑郁等更严重的心理障碍,“我们发现一年级的同学多是人际交往不顺利、难以适应环境,而高三则是学习压力过大导致的各种心理问题高发期,此外,每个学期的开始阶段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异常的时期。”

在学业、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或影响下,再加上普遍缺乏有效的宣泄渠道,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上海2004年的一项统计结果至今令人感到触目惊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调查了上海8个区、2500多名中小学生,发现有24.39%的孩子曾经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在有过自杀闪念的孩子中,15.23%的人曾经认真考虑过自杀。5.85%的孩子曾经有过计划,其中实施而未遂者达到1.71%。绝大多数的父母对此一无所知。

用宽容与交流,去呵护那些稚嫩的心灵

看似成熟实仍稚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这段人生的懵懂阶段,良好的亲子、师生、同学关系无疑是的心理防护墙。老师和家长都要重视孩子的细微异常,发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疏导。

杨浦区处于上海高校云集的东北角,区域内有复旦、同济等10多所重点高校,还有不少市级重点中学,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陈圣麒告诉记者:“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发现现在许多孩子的人际交往存在问题,他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游刃有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向同学、老师和父母打开心扉。个别孩子长期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看问题极端,无法包容别人,个人受到一定伤害就耿耿于怀,自杀或者伤害别人。”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亚松教授所在的医院每年都要接待1万人次儿童青少年就诊,他说,相对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往、游戏、沟通应该是一种非常自然而有效的减压阀和宣泄口,可惜现在的孩子“玩”得太少了,能主动去关心别人的太少了。

专家一致认为:在与孩子交心的过程中,有两类人是不应该缺位的,一是父母,二是班主任老师。曾有媒体报道一个班级的同学在目睹破腹产手术后感悟到母亲孕育生命的艰难、许多人失声痛哭,上海一位胸科专家曾经把肺癌切除手术视频与一所中学讲堂连通进行现场直播,致使观看学生的吸烟率明显降低……在日常的教育中,生命教育往往好似点睛之笔,不仅能激发学生中普遍缺乏的感恩情怀,更能激发对生命健康的敬畏和珍惜。

二、大学生就业常见消极心理有哪些

大学生就业时常见的心理障碍Nice movie

(1)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就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就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就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指大学生在就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就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就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就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就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就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就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Nice movie

(1)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就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3)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4)自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就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就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5)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就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1.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就业心理教育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多做贡献;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2)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所需知识的共性要求,培养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三是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高校就要培养他们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在大学四年中,为他们制定一个个目标,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初中级考试,取得初级程序员、中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报关员、营销员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等。

(3)进行就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健康的就业心理教育。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毕业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系部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办公室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就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就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对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进行相应的体验式培训。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传统式的培训,培训对象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体验式培训”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即包括小组讨论、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等方式,使培训对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可采用体验式培训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用职业生涯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就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使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掌握就业技巧,将来成为更有成就的人。

2.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生只有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主要应做到:

(1)自我反省。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特点怎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哪里,最适合干什么等。只有通过理智、冷静的自我思考,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客观上要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可以与社会其他人员作比较,特别是与自己条件、情况相似的人进行比较,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也可以通过社会人员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参加社会活动(如社会实践)结果的分析来认识和评价自己。

(3)心理测验。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心理学的标准化测验表,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通过结果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减少就业的盲目性。

3.大学生要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有

(1)自我转化法。当就业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学习一种新知识技能、假日郊游等,使自己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平衡。

(2)适度宣泄法。就业时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应进行适度的宣泄。忧虑隐瞒得越久,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宣泄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以及参加打球、爬山等运动量大的活动。宣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该是无破坏性的。

(3)松弛练习法。这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放松身心的方法。放松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头疼等。就业时遇到类似心理反应,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练习。

(4)自我安慰法。就业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尽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应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5)理性情绪法。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观念引起的,如果变非理性观念为理性观念,就可消除情绪困扰。例如个别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应该是顺利和理想的”,遇到就业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如果转变这些错误想法,不良情绪就会得到调适。

完结,有喜欢的朋友请收藏本站。

点赞(11)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