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心理测试题 适合小学生的一道题的心理测试···

本文目录

  1. 对于心里觉得自卑的人,如何进行心理辅导
  2. 适合小学生的一道题的心理测试···
  3. 孩子的心理测试

一、对于心里觉得自卑的人,如何进行心理辅导

我自己就是个深受自卑困扰的人,从困扰者的角度,有几点想法供参考。

1、第一是弄清楚自卑的原因。比如对于我,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对物质一直很自卑,同时因为看脸潮流,自己对外外貌也很不自信。

如果是物质方便,我建议不要太过展现自己物质比较优越的方面,或者见面时佩戴容易引起对方羡慕的奢侈品类。

如果是相貌外形方面,可以和她一起探索化妆和穿衣搭配,一点点改进。

2、第二点是持续不断的鼓励。自卑和抑郁一样,是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疾病,尽管我已经努力让自己变得乐观,但是很难根治,偶尔还是发作。

当她/他突然情绪低落,向你倾吐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保持鼓励,可能你已经听过很多遍,对她的反复无常也觉得厌烦有时候,但是还是请以鼓励结尾,因为大多数时候,她都知道原因和事实,只是需要一个外力去帮助自己强化。

3、第三点是给她足够的空间,也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在她需要的时候,提供你的鼓励和帮助,更多的是给她独处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当然,也是给自己喘息的余地。你无需为了帮助朋友而牺牲自己的情感情绪,在你可承受的情绪范围内,给予她更长久的支持。

对于自卑的危害,我个人就深有体会。陷入自卑的期间,就是在不断地否定自己,似乎很多事情都是往消极的方向去思考,渐渐的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天赋。在很多时候不敢表现自己,变得很敏感,非常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那么我是如何走出自卑的?可以说我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的,没有人引导,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书籍。自卑的人不会轻易暴露自己,更不会让人知道自己内心是自卑的,他们会把它当作秘密,小心地呵护着。这也是人自我保护的天性,例如你明知道小孩子说谎,但是询问起来,大部分孩子首先会反驳说自己没有。于是我都是默默去找书籍,看关于心理学的书,然后给自己找治疗的方法。现在我才明白,在从书中找答案的过程中,也是自我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清醒、接纳的过程。如果你先接受自己,能正确看到自己,并将自卑这种心态摆正,那么想要改变自己就容易多了。

然而很多时候,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爱面子的,即便自己错了,心理首先的暗示就是维护自己的形象,而不是承认和接纳事实。因此我认为如果想要从内部去引导自卑的人,那么就得让他先接纳,和正确看待你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曾经遇到的挫折和打击。在这点上,我给自己的方法就是“不破而不立”,就是重新认识自己,抛开以前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这属于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但也是个人觉得最见效的方法。

引导一个人,除了要先影响他的核心思想外,还要有其他的辅助手段。自卑的对立面是自信,因此要帮助自卑的人慢慢建立起信心,重拾自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去鼓励这个人,这个可以从小事,简单的事做起。另外一种就是发现他的天赋,帮助他培养一个兴趣。因为这两种是能长时间伴随一个人的,如果他能在属于自己天赋的领域拥有成就,那么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自信给自己。而在兴趣中,他会找回积极的态度,同样能找到成就感,这种自我良好的感觉比其他的都好用。

人的情绪是复杂的,稍不注意,自己就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等到清醒过来,才知道最大的敌人其实自己,所以不要轻易陷入其中。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他自卑的原因。了解一下他的成长环境,以及他曾经承受过的、被打击过的那部份创伤在哪里。

部份人可能是因过往不良的记忆,比如经常被老师、家长等在公众场合下严厉批评、比如在公开场合下被同学或者他人耻笑等经历等;有部分人会因为自己的外貌特征、身体残疾等与众人不同而产生羞耻引发自卑;还有一些可能是在幼年期经历过各类创伤性事件,如和父母分离、被虐待、被暴力攻击等,会给他造成自己不是很好的、糟糕的个人体验等等。

虽然引发自卑的原因不同,但是自卑的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会常常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都不如别人。

这些人群会逐渐丧失自信,很多人会逐渐发展为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害怕失败。有些人使用降低自己欲望去迎合他人的方式获取人际关系,而有些人会使用暴力攻击的方式去捍卫尊严,而大部份的自卑者会采取躲避、退缩的方式远离各种社交活动,以避免引起他们评价、自我羞耻感的产生。

如果你想帮助一个内心自卑感的朋友恢复自信,那么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无论和你接触的人,他的身份有多卑微、形象多么猥琐、言行举止多么的怪异、爱好习惯多么让你难以接受,你要始终能够尊重他,待他如一个与你平等的人,去理解他所承受过的痛苦,站在他的位置思索问题,而不是去责备他的无能为力。

你要让他知道,你是和他在一起的。因为自卑者的人际关系往往是较为孤单的,他们的内心一边渴望着能有人理解他,亲近他,一边又抗拒着与人真正的走近后,对方会因为了解而抛弃他。当帮助者的内心如果对被帮助者充份的理解后,真诚的态度会让对方能更多的接受你的帮助。

帮助他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善于恶。不要去拿自己弱小的部份去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这样比较的做法,只会让自己内心越来越受挫,越来越无助。我们要知道,即便是比尔.盖茨也会有失误,也会有各类创伤性问题和他解决不了事。我们也是一样,不完美的我们,才是真正的我们,要先学会爱自己和欣赏自己。

恢复自信心的首要工作是要真正的了解自己,要去发现自己的特别与长处。我们每个人都有弱点和缺憾之处,可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有异与常人的长处。你们首先需要做的是不在弱点上停留,不要去看弱点该怎么变成优点,而是把关注点放在自己长处上,做最简单的事,做现在能做的事,永远都会比做复杂的事、一时半会做不到的事,带来的效果更直观。

当他能发现自己有很多的特长,并且能够稳固住这个自信的部份时,我们可以逐步尝试在自己一直想要提升的地方进行努力。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我们终身的目标。如果他已经能够有了强大的自我力量,那时,他或许依靠自己就能完成这一步。

第一点,认知改变。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决定自我价值的核心标准。自卑的人很大的一点是把他人的评价社会的评价取代自己的评价,因此别人的一句话别人的成就都会让自己难受,消沉,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第二点,充分发掘自己的优势,可以做积极心理学的人格优势测试,发现自己对优势,发现自己擅长的东西,可以是任何事情,如做饭,绘画,写作,摄影。只要发现自己的一技之长,就会增强自己的自信。

第三点,不要和别人比,和自己比,和过去的自己比,把焦点放在过程何成长型思维上面。而不是一个结果。

对于心里觉得自卑的人,如何进行心理辅导?

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卑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实际上,几乎所有心理疾病患者,都是自卑敏感的性格,这种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不被重视,经常性的批评指责,有经历的少,体验的少造成的。

和自卑相反的,是自信,自信也不是天生的,也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并且自信是做出来的,在做的时候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不断地成功,积小成功为大成功,如果家人周围的人在不断地鼓励认可,自信心提升的会更快。

如果进行心理辅导,先让本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通过练习放大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理性的看待自己不足和缺点,在一点点克服改变。

第一,先慢慢引导他,让他做一些他擅长的工作或事情,从简单开始慢慢增加难度,一件一件的事情做成功后,增加他的成就感;

第二,从衣着打扮上,买一些比较有气质的衣服,多见一些人,最好是哪些比较穷的人,让他感觉到他还是比很多人要强,增加他的自豪感;

第三,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做一些游戏活动项目,增加与人的交流,从心里上让他放开一点,慢慢变得活跃,心里上自然就会感觉和别人没什么区别,让他认识到别人其实也没有那么厉害什么的;

第四,当前面几项做的比较好了就适当的让他受到一些挫折,让他多感受一些做什么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然后引导他想办法解决,这样事情经历多了,自然心里承受能力就会比较强,同样也就不会那么容易自卑了;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你要帮助他,找到他的发光点,或者说是优点。要让他知道,他也有别人所不曾拥有的长处。

另外一个要帮他罗列出来,他所自卑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短板。和他一起分析如何去补长这些短板。

更重要的一点,要让他学会,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作比较。

心理自卑的人特点是极度敏感并缺乏安全感,因此,必须建立他们的自信心,首先是通过某个领域、某些事情让他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其次,必须关爱对方,使他处处感到温暖,事事觉得有人想着他并和他在一起。第三,多参加群体活动,不使其产生孤独感。

自卑因为能量不够,一般因为家庭不够和谐,父母关系不好,要么就是小时候父母批评指太多。先找到自己自卑的原因是什么,再去针对性的解决,这个问题太开放,怎么回答都不全面。

第一,“一般化技术”处理,告诉个案,这很正常,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由弱到强的历程,弱的时候自卑感油然而生,实属自然;

第二,避免探讨原因,找到的“原因”未必是真正的原因,即使是真正的原因,也早已是“历史”而不能解决;

第三,“自卑感”是一种有利于成长的“张力”,因为自卑感的痛苦而激发穷则思变的激情和力量,从而收获自信,改变从此开启:

1.雇农陈胜的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楚国逸民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3.闲人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

当刘邦高唱《大风歌》的时节,哪里还有半分“自卑”!

二、适合小学生的一道题的心理测试···

1、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2、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3、 2.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

4、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5、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6、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7、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多数儿童来说,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8、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分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9、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75.0%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10、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11、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2、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13、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14、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15、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作贡献。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二,建立家访制度与家长学校。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第三,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朋辈辅导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16、 3.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17、各级政府部门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首先,社区居委会要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利用地方闲散的教育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服务队”,利用农闲时节,承担起留守儿童部分的课外教育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

18、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19、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孩子的心理测试

在度过了童年期之后,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入青少年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春期。青少年时期是人们身体成长速度最快的时候,同时也是心理逐渐迈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青少年的生活中充斥着变化和冲突,所以青春期又被称为“叛逆期”,在叛逆期的这段日子里,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也随之进入了高发时期。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睡眠障碍、进食障碍、品行障碍和重性精神病,主要表现在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适应、情绪不稳定等方面。

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自己的心理变化虽然没有达到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但也会常常出现各种困惑和烦恼,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也会损害心理健康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自己过得很不开心。

所以,当青少年出现以下信号时,预示着虽然没有患上心理障碍,但可能需要一定的心理帮助,来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走出心理的阴霾:

1、心情持续低落,总觉得活着没意思,感觉到自卑,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失去了兴趣,也不再像过去一样活动了。

2、过于担心和害怕,例如考试、当众说话、去学校、参加社交活动等,出现了一定的躲避行为。

3、比较沉默,少和他人交流,及时是单独或人少时也是如此,有退缩行为或怪异行为出现,如自言自语等。

4、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完成作业,想好好学习但成绩却明显下降或一直低下。

5、体重明显下降,吃东西时回避他人。

6、晚上入睡困难,容易早醒或夜晚醒来。

7、与人相处过程中总是有各种冲突,容易发怒,或者行为冲动

8、经历某些突发事件之后,觉得自己适应不了,并且影响到了学习和生活。

9、身体不舒服,但去医院检查却检查不出问题。

10、在性方面有困惑,或性行为异常。

近日,一则12岁小情侣开房的新闻引起全国民众的震惊和强烈关注,一时间青少年早恋问题再一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朦胧期,异性之间互生好感实属正常,但是作为12岁孩子大都刚小学毕业即将进入初中,而12小情侣出去开房着实让人惊呀!如今青少年心智越来越成熟,对社会现象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也越来越强,青少年早恋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大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因此,青少年早恋现象现实不容忽视。

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报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人对,严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的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儿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儿采取主动。男孩儿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儿,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当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苗头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如临大敌,要对孩子进行热情的帮助,可以告诉孩子: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英俊少年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喜欢心目中特定的异性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发生的,但这种喜欢只能保持在友谊的层面,不能成为“恋爱”,因为你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如果因为早恋而荒废学业、前途也非常可惜的。

孩子对所爱慕的对象魂不守舍时,家长不能用讥讽、责骂甚至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更不能冲向学校、对方家中,或向邻里诉苦,弄得满城风雨。最好的办法是理解孩子,体贴孩子,运用“冷处理”的办法。因为当孩子产生恋爱情感时,随着憧憬产激动也会为伤感、社会环境压力、甚至性欲的纠缠而苦恼,父母不但要洞察孩子这种内心情感,而且还要从旁加以引导,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并给孩子以热情、严肃的忠告。要教孩子自尊自爱,区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适当地向孩子讲讲爱情的社会道德性和爱情的权力责任,使孩子对恋爱、婚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要告诉孩子初、高中生谈恋爱最后“终成眷属”的还不到3%,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早恋对中学生学业有影响,如果因谈恋爱影响到不能继续求学深造,即使两人结婚了,生活也必将充满坎坷与矛盾冲突,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对孩子早恋问题,家长的教育要和风细雨,又要有一定严肃态度,不能埋怨、责备,帮助孩子走出“早恋”的困惑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早恋的危害,用理智来战胜这不成熟的感情。早恋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干扰学习。由于整日整夜满脑子想着自己喜欢的那个异性,因此,会没心思去学习,也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上课注意力就难以集中。由于没有认真听讲,因此,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有人说:事业的引力,爱情的驱力,歧视与压迫的反作用力,是人生的三大动力。因此,早恋处理得好,可以产生“合动力”同时,可以引导孩子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紧张的学习和健康的课余爱好上去,多关心国家大事,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谈一些文学名著、哲理文章,多想想自己的进步,想想将来的事业,想想将来在复杂的社会里如何开拓和进取。这样,心胸和视野就会开阔,抱负就会远大,就会焕发出勃勃朝气,永远前进。

现在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反映了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自我意识太强,办事不计后果、不负责任,承受能力差,而且缺乏恻隐之心。

谈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对青少年心理必然产生影响;家长往往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得不到孩子就闹,最后总是家长作出让步。

此外,家长在培养上经常灌输给孩子不能吃亏的思想,这些都导致青少年产生自私、不负责任的心理。当然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也给孩子造成很大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也是社会造成的。媒体上不加限制的内容也是导致孩子出现暴力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媒体上还没有青少年禁看内容的规定。

青少年暴力犯罪有规律可循,一般13岁至15岁为初次犯罪的高峰期;15岁至18岁为犯罪高峰年龄。其犯罪心理也呈现一些先兆,一是心理倾向性变化,表现在追求物质享受,喜欢低级趣味。暴力、色情文化的泛滥往往成为诱发因素。二是个性品质变化,表现在对老师家长不礼貌、对待同学粗鲁、出言不逊、言行不一、说谎、厌学等等。三是行为变化,表现在无故旷课、经常迟到、涂改作业、作弊、彻夜不归等等。

当然有这些先兆不一定就必然犯罪,但犯罪前往往出现这些先兆。

从青少年犯罪特点上看,往往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认识低下,是非观念糊涂,对道德法律无知。像浙江的一个少年犯杀完同学后还对民警说:“放我回家吧,让我爸给他们家送几斤糖就成了。”一些青少年还把打群架、捅刀子看作是勇敢的事。二是情感特征上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生气时凶狠残忍,犯罪呈现偶发性和凶狠性。三是动机上较低级和原始。从性格特点上看,往往表现为粗鲁、野蛮、懒惰、自私、虚伪、冒险等性格特点。

针对这种现状,专家指出,学校、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预防教育,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改变从书本出发、从概念到概念的现实,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开展教育,特别应教会学生一些自我调节的实际办法。另外就是要改变目前重智轻德的教育局面,改变只要学生考得好其它都可以忽视的认识,改变学校德育假、大、空的现状,家长也应学些心理学知识,转变家教方式。王教授还建议学校应切实建立起心理咨询室,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还应持证上岗,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合理的释放。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得过度就变成了溺爱,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那么,溺爱有哪些表现呢?

家长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要求。

包办孩子的一切,过度照顾,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做。

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分优越,甚至超过了家庭正常的经济能力。

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常当众夸耀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处处为孩子的缺点辩解。

另外,家长还应该认识到,虽然,被溺爱的孩子可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这些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却存在缺陷,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平等相处、性格软弱等,这必然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这些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竞争环境,还有可能产生行为问题。

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深感烦恼和困惑。所谓“不成器”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具备成材条件或难以教育,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家长身上。家长应该进行反思:我们给予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孩子到底缺少什么?综合看来孩子不成器是缺少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远大理想教育。有不少孩子只想长大“当老板”、“当大官”,其实这是家长们(还有社会上一些人)急功近利思想在孩子身上的反映。

是非观念教育。从家长言行上反映出来的道德是非观念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

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家长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而对请客送礼、吃喝玩乐津津乐道,这是无法要求孩子刻苦学习的。

挫折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生活得犹如“王子”或“公主”,且放纵多于管束。

父母对孩子做了些什么,孩子就会去顺势做些什么,面对孩子,只有期盼,而不去直面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去认真学习自己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父母去用心照顾孩子,让孩子远离暴力。

确实,在校园小,经常可以见到两个女生或者两个男生特别要好,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和忧愁,对其他同学的产生嫉妒,一些对父母、老师、亲戚都不说的秘密,他们相互交流,这在女同学小似乎更突出些。其实,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是同性恋”,而是青春少年“同性依恋情结”的反映。

我们绝不能把学校里男女同性间的比较要好或亲密的现象当做“同性恋”。所谓同性恋,不仅有其特定含义,还有其遗传学上的原因;而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很快会发展到两性爱慕期,不会发展为“同性恋”。尽管如此,家长、老师对这类同性依恋现象也切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同性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也可产生木利的影响,如果间性之间过分依恋,就容易使孩子丧失独立性和完整人格,产少社会交往的不适应感;或会将自己困于狭小的人际交往阁子巾,成人后容易发展成同性恋或追求独身。

心理研究表明,青春萌动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急切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促膝长谈“悄悄话”;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两性疏远、对异性排斥的阶段。在学校里,异性学生之间常不能大大方方地交往,出现明显的男、女生分界。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则愿意与见多识广、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的“哥哥”。

交往。开始是模仿,进而发展成为爱慕依恋。这种情感的发展在两性疏远期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这个阶段,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亲近最易受到同学们的注意和非难,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则常得到赞许和鼓励,这种同性的友谊也就容易带有相互爱慕的倾向,进而可出现依恋情结。然而,青春期同性依恋毕竟与“同性恋”有着本质的区别。

面对少男少女的同性依恋情结,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及时教育、引导孩子怎样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讣孩子学会正确交友,珍惜友谊,这是防止进入青春前期的孩子产生同性依附情结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其次是耐心说服疏导,一旦发现他们有过分依恋同性的苗头,不要惊慌,也不必着急、所谓的青少年的同性依附情结不是病,可在温馨亲切的气氛中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鼓励孩子加入到其他同龄男女孩子“群”中去,扩大交往的范同,多交朋友。最后是加强性指导,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特别是青春前期的性教育,使孩子消除对性的神秘感,从道德与心理自觉抵制不良的行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同性依心情结的发展。

高中女生跳楼因军训挨批青少年如何自我调节

辽宁阜新市育才中学高中女生王静薇回家后跳楼自杀,只因其在军训期间军姿不好被老师扬言开除。对于孩子自杀谁该担责,学校与家长各执一词。家长认为学校应负一定责任,但阜新市教育局调查后认为,班主任老师及军训教官不存在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

记者从阜新市教育局了解到,事件发生后,教育局组成调查组对此进行了调查,目前调查结果为:班主任老师及军训教官不存在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如果学校或家长有异议,市教育局建议有异议方通过法律途径,由公安和司法部门介入调查。

对于孩子自杀谁该担责,学校与家长各执一词。家长认为学校应负一定责任,但阜新市教育局调查后认为,班主任老师及军训教官不存在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

一次批评竟然导致学生自杀,花季少女极端发泄方式引人深思。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事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如被朋友拒绝友情,疼爱自己的亲人突然去世或患了重病,父母离异,考试“考砸”了……因此有的中学生因学习不好就逃学、离家出走或乱吃药、抽烟、喝酒,以为这样可以解除烦恼。

孩子们遇到精神打击和不顺心的事,如果不能适当的加以宣泄、自我调节,不仅自己的精神得不到解脱,而且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家长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救,使他们在遭受心理压力时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心理调节就是豁达处事,想得开,不斤斤计较,生活潇洒自在。

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学习心理上的自我调节:

1.放松身体和精神:方法是转移注意力,不去想令人不愉快的事,做自己有兴趣的事。例如参加文体活动,读一本喜欢的书或听音乐。

2.照旧做自已应该做的事:尽管有挫折和压力,只要专心做事,就会使自己情绪稳定,泰然自若。

3.让自己快乐起来: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合理性,要平静地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以沮丧和烦恼来“惩罚”自己。

4.冷静考虑自己的对策。把不痛快的事、想不通的事,向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朋友、伙伴、父母、老师倾诉出来,得到同情和帮助。这是很好的心理治疗。写日记,必要时求助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也是心理治疗的好方法。

青少年不知道向别人倾诉心里话的好处。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已证明,一个人如果长时间积累消极情绪,有过多的忧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而又不能及时自我调节的话,会诱发各种疾病,而且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成为发生意外事故的诱因。

这次小编对孩子自卑心理测试题,适合小学生的一道题的心理测试···的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提升,有喜欢的朋友欢迎转发,小编先干为谢。

点赞(1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