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好,小编签到,上篇文章发出后有很多同学评论进贴,今天主要对心理学情境测试答案,心理测试题目及答案来进行分析,请大家先安静一下,专心听讲。

心理学情境测试答案?心理测试题目及答案

本文目录

  1. 心理学情境是什么意思
  2.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3. 心理测试题目及答案

一、心理学情境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情景与情境的区别是什么?仅从词义上说,“情景”和“情境”之间是有区别的:

“情景”的“景”是具体、直观和吸引人的,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

“情境”的“境”是指构成和蕴涵在情景中的那些相互交织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内涵看,“情境”的川围要广于“情景”。前者是对某一场景、局面的描述;而后者则要大得多,不仅包括场景,还包含某些隐含的氛围,如热烈、孤寂、友好、无助等等。

问题二:用心理学分析人格与情境哪个更重要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贯穿一生;情境具有暂时性。人格决定了相同情境下的不同行为

特质论和情境论之争是人格心理学上的重要问题之一。现代强调对特质和情境的整合,认为行为是两者统合的结果。

情境心理学的人与环境互动论强调个人可以选择情境来表现特质,情境与人是交互作用、互相影响的,情境与特质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揭示行为,个体在某些情境中的行为是由特质决定的。情境心理学的最终目标,就是预测某一情境中个体的行为,也就是实现情境与特质的统一。

社会建构论的人格观认为人格是社会建构的,是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的,它是一个动态结构,他强调人格的情境性和多元性,同时关注个体的内部世界和人际互动,将人格特质与情境统一起来。

米歇尔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弥补了特质论将情境间的差异当作误差不予考虑的缺陷,认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的差异正是特质的表现。

问题三:怎样理解情境控制规则,从心理学角度人对一个新的情境,总是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哗这个适应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逐渐地对情境实现自我控制的过程。

问题四:心理情景剧是什么?心理情景剧是一种以团体形式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通常是由来访者把自己的焦虑或者困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再由治疗师充当导演帮助来访者检验真伪,表达感受,培养和提高来访者的洞察力。情景剧是利用与生活相似的情景,通过角色扮演等心理剧的方法,重现当时的心理活动与冲突,使当事人和参与者认识到其中的主要问题,自己或在参与者的协助下加以解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通常是将一些贴近学生的心理个案改编成心理剧,让几个学生来演个案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的情节和结尾由全体学生来思考,或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进一步情节发展的表现、结果和答案。通过团体成员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使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释放出来,并从中学习人际关系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

问题五:这2段心理学是什么意思?个人理解:1、个人的想法和情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随情境而可变的不稳定的,2、不要被暂时的想法和感觉所左右甚至主宰,3、人是这些心理要素的本体,也是观察和体验者,需要积极纳悦

问题六:想看心理学情景模拟的书籍叫什么?想看心理学情景测试的书籍叫什么情景模拟(simulation)是指根据对象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测试者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情景模拟并不是一种新发明或创造。从古至今在人才测评的实践中经常运用,只是在现代人才选拔测评对其程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规范性处理,并形成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方法被广泛采用。

问题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为什么看重情境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中的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社会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在社会的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从而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个人认为,人的行为在脱离情境之后,我们是很难针对个体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个体的动机等做出较为科学客观的解释。任何行为,排除情境因素对其进行解释,都是不具有科学性的。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在公式中,B是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该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问题八:心理学中的环境变量指的是什么?求专业人士解答在心理研究中,把对个体行为的任何外部影响都称作是环境变量(或译“情境变量”)。其中既包括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自变量,也包括在研究者控制范围之外带来影响的控制变量。

比如,如果要研究温度对个体心理的影响,那么温度本身就是环境变量。而实验者有意调节的温度就是环境自变量。如果是无意中有其他环境原因(如湿度)对实验对象造成了影响,这就是环境控制变量。

二、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6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

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作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

•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

•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心理学家米尔格尔姆(S.Milgram,1963)所做的服从实验,是其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研究。

实验的被试是通过广告招聘来的40名职业不同的男性,每次实验付酬4.5美元。实验主试告诉被试,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实验时,两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老师,师生角色由抽签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让学生记忆,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时,学生在四个备选中选择其中之一。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电击强度从15伏到450伏,分30个按钮,电钮下方对应标明“弱电击”、“中等电击”、“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电击”、“危险电击”,最后两个用“××”标记。

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是真的被试,另一个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抽签结果,真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试总是当学生。另外,这些电击也是假的,但为了使作为“教师”的真被试深信不疑,实验前,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伏的真电击,作为惩罚学生的体验。结果“教师”感觉虽然45伏电击微弱,但已感到难受。

实验开始,“教师”和“学生”分在两个房间,被墙隔开,相互看不见,可以用电讯传声的方式联系。然后在“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这是为了在学生发生错误选择时,可由教师施以电击惩罚。而且实验者把“学生”用带子捆在椅上,向“教师”解释说是为防止他逃走。在实验开始时,“学生”故意出错,教师给予电击,当学生多次出错,教师电击的电压升到75伏时,有人开始呻吟。随着“学生”错误不断,“教师”电击的电压值不断升高,而“学生”则叫喊怒骂,哀求讨饶,踢打墙壁,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昏厥,这些声音只是放录音而已,而教师并不清楚。作为被试的“教师”不忍心继续做下去,问主试怎么办?实验主试严厉督促“教师”坚持做下去,并表示一切后果由实验主试承担,与“教师”无关。这时,充当“教师”的被试既要执行实验主试的惩罚命令,又要承受被惩罚者“学生”反抗的压力,内心冲突很厉害,出现了出汗、颤抖等现象,但即使如此,仍有65%的被试服从了命令,直到给予答错的“学生”电击高达450伏。另有35%的被试,作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实验后,主试公开了真实情况和实验目的,以消除被试的紧张、焦虑和内疚。

心理学家多伊奇等人(Deutsch,1960)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该实验要求两两成对,两人分别充当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两人的任务都是使自己的车辆以最快的速度从起点到达终点,如果速度越快,则赚越多,要求尽可能多赚。每人都有两条路线可选,一条是个人专用线,另一条是两人共同的近道线,但道近路窄,一次只能通行一辆车,因此使用这条近而窄的道路只有一种办法:双方合作交替使用。研究的设计明确告诉被试,即使交替使用单行线,也必须要有一点等待时间,但走单行道远比启用个人专线经济、有效。实验最后以被试起点至终点的运营速度记分,分数越高越好。实验的结果表明,双方都不愿意合作,狭路相逢,僵持不下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在实验中也会偶有合作,但大多数都是竞争的结果。当实验者要求被试阐明宁可投入竞争也不愿选择合作的理由时,大多数被试表示自己希望战胜其他竞争者,他们并不重视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分多少,即使得分少也宁可去竞争,胜过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这一实验证实了人们心理上倾向竞争的论断。

研究还表明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很大区别。在群体竞争的条件下,群体内成员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共同活动的目的指向性很强,彼此交流及时,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在个人竞争的条件下,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够支持。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Rosenthal&L.Jacoboson)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他借用希腊神话中主人公皮格马利翁(Pygemoliou)的名字,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中来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平观念发展的水平。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皮亚杰对每一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发展的。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mb,1961)曾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在被试进入宿舍前先测定她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然后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喜欢谁不喜欢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强。心理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只要对方和自己的态度相似,哪怕在其它方面有缺陷,同样也会对自己产生很大吸引力。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1897)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时=1.61公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三、心理测试题目及答案

1.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地反映,这是注意()功能的体现。

2.聊天、辩论、讨论等言语活动是()

4.“三因素”学说认为()

A.情绪是“外界刺激、机体生理变化、认知”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情绪是“情境、认知、想像”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情绪是“外界刺激、生理、回忆”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情绪是“外界刺激、认知、回忆”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一位演员刚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上台演喜剧时仍能谈笑风生,反映了其意志的()品质。()

6.形象思维中的“基本材料”是()

7.将一个动物关在装置中,通过此装置可以给这个动物的一条前腿一个轻微的电击。在此电击之前会出现铃声,铃声停止后便施行电击,几次这样的事件发生后,这个动物在铃声响的时候就把它的腿躲开了。铃声响把腿躲开是一个()

8.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能诊断病情属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9.人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焦虑、饥饿等,这说明人具有()

10.“潜移默化”是()

11.一篇文章读完后,往往最前面一段内容的印象深刻,即出现首因效应,这是因为()

12.看两可图形时,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发生变化,这是()

13.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是人格五因素模型中的()因素的表现。

14.张三属多血质气质类型,李四属抑郁质气质类型,张三和李四的气质是()

15.传统的对抑郁质的人的典型特点的描述是()

A.精力旺盛、勇敢果断、热情直率,但鲁莽、易感情用事

B.活泼好动、善于交往、行动敏捷,但稳定性差、易见异思迁

C.安静稳重、喜欢沉思、自制力强,但行为主动眭较差、行动迟缓

D.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不善于交际、行为举止缓慢、胆小优柔

16.在总人群中,智力呈()状态分布。

17.一般认为,创造思维经历四个阶段,它们是()

A.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C.掌握感性材料、运用变式、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18.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19.明适应、暗适应变化的规律是()

C.明适应使感受性提高,暗适应使感受降低

D.明适应使感受性降低,暗适应使感受性提高

20.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模式是()

A.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

B.从“为什么”转向“是什么”

C.从“是什么”转向“怎么样”

D.从“为什么”转向“怎么样”

21.精神分析论认为儿童游戏是()

B.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C.对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

23.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

B.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

24.“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

B.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

C.由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造成的

D.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

25.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

A.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

B.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26.根据动作技能能力倾向测验的原理,测量手指的灵活性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下述技能的学习()

A.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C.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

D.为获得某种工具而对别人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

28.按动作进行过程中情境是否变化,体操属于()的动作技能。

29.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30.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迁移又可分为()

31.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所依靠的学习形式是()

32.关于某种特殊条件可能产生某种特定结果的可检测的预测叫做()

33.各种可以操纵量和质变化的刺激,一般称为()

34.霍桑效应和实验者效应会影响实验结果,最佳的办法是采用双盲实验(double blindexperiment),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

35.一个2×3的多因素设计可以得到()

B.知、情、意和能力、气质、性格

D.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

A.将某种无关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后形成的暂时性神经联结

B.用奖励性手段强化有机体的某种反应行为使其出现的概率增加的现象

C.某种情景刺激下出现的行为能得到强化而被保留下来的现象

D.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建立联结关系而形成的

3.瞬时记忆是以()的形式保持信息的。

B.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

C.对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5.概而言之,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是()

A.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B.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C.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D.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1.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和联系。

2.请简述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主要内容。

3.什么是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1.论述个体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5 CDDAC 6~10 CCBAD 11~15 ACDDD 16~20 ABCDA

21~25 BBCBB 26~30 ACBBD 31~35 BDAAA

性格和气质关系十分密切,二者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都是人脑的活动。一般认为,气质和性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而性格是后天的,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②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是明显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性格改变也要容易些。

③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2)气质和性格的联系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①气质影响性格的状态,使性格特征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地表现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例如:具有勤劳性格特征的人,多血质的人表现为情绪饱满、情绪充沛;黏液质的人表现为操作精细,踏实肯干等等。

②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状态。例如,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比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更容易形成自制力这种性格特征。

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例如,从事精细操作的科学实验人员应该具有冷静沉着的性格特征,这种要求在职业训练中有可能掩盖或改造他原来具有的容易冲动和不可遏止的胆汁质的气质特征。

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是动机心理学规律。它反映激动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叶克斯和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一定限度内,工作效率将随着激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若超过该限度,工作效率将随之逐步降低,即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研究发现,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可描绘成倒U形曲线,即焦虑水平过低、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工作或学习积极性,而过强的动机可表现为高度焦虑和紧张,因而引起工作或学习效率的降低。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也用来描述不同唤醒水平的正性情绪对手工操作的不同效应。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其影响效应取决于情绪的性质与强度。中等唤醒水平的'愉快和兴趣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曲线呈倒“U”型,过低或过高的愉快唤醒均不利于认知操作。而对于负性情绪来说,则不符合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是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划分的。

(1)速度测验是指在测验过程中限定时间,看在特定时间段里完成任务的速度,因而题目并没有超过被试的能力水平,测的是反应速度。难度测验则是指在测验过程中不限时间,即一般每一题目都有时间去做,但有些题目不见得能做出来,测的是解题的最高能力。

速度测验测的是被试的反应速度,而难度测验测的是被试解题的最高能力。

速度测验在于测量被试作业的快慢,它的测题难度相等,但严格限制时间,看规定时间内所完成的题目数量。一般题目都很容易,只要给够时间,每个人都能做完。但是它就是在题目数量多,时间短的情况下,来检测被试的反应速度。测验分数的高低,完全依赖反应速度。在这类测验里,几乎没有人能全部做完所有的题目。难度测验是不限时间,即一般每一题目都有时间去做,难度测验包含不同难度的题目,由易到难的排列,有最难的题目,几乎所有的被试都解答不了,但给充裕的时间,让被试有机会做所有的题目,并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会做的题目。所以这类测验就是检测解答难题的最高能力。但有些题目不见得能做出来,它的时间限制的标准通常是使95%的被试都有做完测验的机会。

个体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遗传因素。现有研究认为,遗传是性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性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性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在双生子研究中,同卵双生子的相关要高于异卵双生子,但同卵双生子在不同特质上的相关不同,而且相关并不是接近于1,一般为中等相关。

(2)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性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更具独立性、民主性、强调个人,而在中国环境下的人们更谦虚、强调集体和地位的等级性等等。

(3)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教养方式可分为三类。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时会失控。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4)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童年经验影响人格的发展,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5)学校教育。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不同的教师领导风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学生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教师领导风格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爱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由教师期望引起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同伴群体对学生的人格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应为你第一印象的答案,把相应答案的分值加在一起即为你的得分。

4、如果你可以成为一种动物,你希望自己是哪种?

5、天气很热,你更愿意选择什么方式解暑?

6、如果必须与一个你讨厌的动物或昆虫在一起生活,你能容忍哪一个?

8、以下哪个是你身边必带的物品?

9、你出行时喜欢坐什么交通工具?

11、下列运动中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不一定擅长)?

12、如果你拥有一座别墅,你认为它应当建立在哪里?

13、你更喜欢以下哪种天气现象?

14、你希望自己的窗口在一座30层大楼的第几层?

15、你认为自己更喜欢在以下哪一个城市中生活?

意志力强,头脑冷静,有较强的领导欲,事业心强,不达目的不罢休。外表和善,内心自傲,对有利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有时显得性格急噪,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不利于自己时顽强抗争,不轻易认输。思维理性,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很现实,对金钱的欲望一般。

聪明,性格活泼,人缘好,善于交朋友,心机较深。事业心强,渴望成功。思维较理性,崇尚爱情,但当爱情与婚姻发生冲突时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婚姻。金钱欲望强烈。

爱幻想,思维较感性,以是否与自己投缘为标准来选择朋友。性格显得较孤傲,有时较急噪,有时优柔寡断。事业心较强,喜欢有创造性的工作,不喜欢按常规办事。性格倔强,言语犀利,不善于妥协。崇尚浪漫的爱情,但想法往往不切合实际。金钱欲望一般。

好奇心强,喜欢冒险,人缘较好。事业心一般,对待工作,随遇而安,善于妥协。善于发现有趣的事情,但耐心较差,敢于冒险,但有时较胆小。渴望浪漫的爱情,但对婚姻的要求比较现实。不善理财。

性情温良,重友谊,性格塌实稳重,但有时也比较狡黠。事业心一般,对本职工作能认真对待,但对自己专业以外事物没有太大兴趣,喜欢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不喜欢冒险,家庭观念强,比较善于理财。

散漫,爱玩,富于幻想。聪明机灵,待人热情,爱交朋友,但对朋友没有严格的选择标准。事业心较差,更善于享受生活,意志力和耐心都较差,我行我素。有较好的异性缘,但对爱情不够坚持认真,容易妥协。没有财产观念。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分享,想要了解更多的心理学情境测试答案,心理测试题目及答案的伙伴,可以多多关注小编哦。

点赞(12)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