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心理测试朋友有吗知乎,以及一分钟的MBTI性格测试靠谱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心理测试朋友有钱吗知乎,一分钟的MBTI性格测试靠谱吗

本文目录

  1. 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
  2. 测试适合创业做生意吗
  3. 一分钟的MBTI性格测试靠谱吗

一、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

1、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也被他人定义为“精神疾病”,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患上一定的“精神疾病”,这其实也是难以避免的,看看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

2、生活中有很多不懂心理学的人,会有这种想法。

3、有一部分因素是大众传媒的误导所引发的。在不少影视文艺作品中,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

4、例如电影《无间道》里陈慧琳饰演的精神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与来访者发生了某些不应发生的关系。

5、但现实的情况是,影视所展现出来的只是心理学的冰山一角,不能笼统的归结为心理学。

6、学心理学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动力源,完善修正自我的同时,也可以到帮助别人。

7、同理,学习心理学不代表永远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就像医生学了医学知识一样会生病。

8、很多人对心理学家抱有这样的看法:

9、去做心理咨询的都是“心理都有问题”的人,而有问题的就是变态,所有,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10、这些看法就会使得许多人在看心理医生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11、其实,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研究内容包括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

12、老年人的心理和跨文化的比较等;而精神病属于医学范畴,精神学家是医生,他们面对的是心理失常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变态”者。

13、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猜猜我在想什么?

14、很多人把心理学妖魔化,认为心理学就是读心术。

15、但有这种想法也不足为奇,很多人对心理学家的认识,都是从影视中获得的。

16、《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博士,精通心理学,可以轻而易举地分析出每个人的想法和意愿。

17、《LIE TO ME》里的Lightman,能瞬间读脸,透过犯罪嫌疑人的微表情发现真相。

18、 Lightman可以瞬间读懂表情的能力,还需要很多重要的前提条件。

19、心理学家通常根据人的情绪和外在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

20、他们或许通过某个人的外在特征或测试结果,来推测这个人的心里特征。

21、他低头、眼睛看向别处,拒绝直接的眼神接触。

22、这一系列行为,都表明他在拒绝交流和掩饰什么!

23、所以,“读心术”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存在如此超越的心理学家。

24、今后,不要再去为难学心理学的朋友了!

25、作为一个时而理性又时而迷信的人,把算命和心理学放在一块儿,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26、至于算命先生为何总能说道人心里去,这里涉及一个心理学名词“巴纳姆效应”。

27、一般来说,求助算命的人,往往是迷失自我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

28、算命先生正式利用巴纳姆效应中的“笼统性、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去揣摩对方的内心感受,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既往判断和未来预言,用词笼统而抽象,多是人生常见的一般共性。

29、因此,算命虽然用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但绝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30、生活遇到滑铁卢,不妨转换一下思维,去看看事情的另一面,也许就能固有模式固有模式,靠自己的力量去扭转困境,改写人生。

31、“谁说学心理学,就一定会催眠?”

32、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

33、其一,可能因为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会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

34、另外,可能是由于部分影视在描述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纯粹是为了商业炒作而对催眠术的作用进行夸大甚至歪曲。

35、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结论,让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

36、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催眠术”一词。

37、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

38、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

39、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发出昏睡状态。

40、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较好。

41、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可能会有不良副作用,因此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来实施。

42、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

43、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44、在国外,催眠术常用于帮助审讯嫌犯,以期使嫌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情况。

45、现在,很多司法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有诱导之嫌,很可能使嫌犯按着催眠师的暗示给出所希望的但并不公正的回答,所以对此持反对态度。

46、心理学就像人生的指南针,有人的地方就会用到心理学。

47、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帮助大家科学地认识心理学。

48、今后:不要在妖魔化心理学了,也不要在污名化心理学了。

49、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高效、更有质量,让自己富有拥抱所有美好的正能量。

50、契诃夫有一篇非常知名的小说叫做《小公务员之死》。

51、大意是说有个小公务员在剧院看戏的时候,不小心朝一个将军打了一个喷嚏,他非常担心自己因此得罪了将军,于是三番两次在各种场合向这位将军道歉。

52、但是他不断地道歉就让将军越来越不耐烦直至越来越愤怒,最后一次将军斥责了他一句让他“滚出去!”,然后这位小公务员同志就吓死了。

53、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和不断发展,在庞大的心理学爱好者人群中我发现有这么一类人:

54、他们获取心理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公众号、知乎等里面的心理学类文章;

55、他们多数都不会去读心理学的专业理论书籍,而是热衷于《少有人走的路》之流的科普;

56、他们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的概念,并非常擅长将这些概念往自己身上套、和以此来解释别人的行为与心理;

57、他们善于在与人交流时熟练使用“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和你的原生家庭和解”“爱才是唯一的答案”等语句开导别人。

58、最关键的是:他们学的心理学越多,他们懂得的“正确的”、“成熟的”定义越多,他们的问题就越严重。

59、有些人甚至是明明生活的好好的,忽然了解了心理学之后,无数过去的陈年旧事被翻了出来,他的生活就被很多的神经症冲突给填满了。

60、天天不想着怎样工作,今晚吃什么,周末去哪儿玩,一天到晚“我的创伤怎样被辽愈?我为什么总是焦虑?我是不是缺乏社会化关系了?我这样的表现是不是抑郁症?”这些问题不断地在脑海里重复。

61、这一类人群数量在变得越来越多。

62、更恐怖的是:他们所谓的那些“心理学知识”已经令他们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而他们却意识不到这有任何的问题。

63、因为那些“心理学知识”令他们相信:我在变得越来越好,心理学在令我的心里变得越来越健康

64、他们随时可以拿出“边界”“自我意识”“内在动力”等等这些词,来在理论上无可反驳的证明他们是有了怎样的“进步”。

65、唯一的问题只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并不需要那些所谓的“进步”。

66、就好比他们不断尝试去吸各种毒品,又一种一种的戒掉。他们拿起海洛的因胳膊里扎然后兴奋地告诉你:“哇!我发现原来我对海洛的因上瘾呢!”

67、一两个月之后说:“我现在已经把海洛的因戒掉了,我迈出了这一步!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68、同时他俯身拿起吗的啡吸了一口:“天啊!没想到原来我对吗的啡也上瘾呢!”一边猛吸了一口一边说:“看吧!我一定能戒掉它的!”

69、这一类的心理学爱好者们,可能已经在无意识之间给他们自己制造了很多心理上的“医源性损伤”。

70、他们就像开头的那个‘小公务员’一样,自己不断地给自己制造着越来越大的无必要麻烦;

71、同时基于对麻烦的担忧和恐惧又做出了无必要、负作用的补偿措施,因此给他自己带来了更大的无必要麻烦,由此进入了一种奇怪的恶性循环。

72、必须在此先明确的一个立场是:“心理学科普”这件事本身是没毛病的,多数人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也是有一定的好处。

73、有毛病的是:在没有扎实心理学基础的情况下,过多的涉猎一些对心理学「病」、「症」描述的文章,并以这些含糊的、因由不确定的症状表现直接往自己身上套,动辄就认为自己抑郁症了、强迫症了;

74、在个人生活全部正常的情况下,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不必要的对自身各种问题的探究上,从而将原本无影响的问题放大,并因此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75、我们今天主要针对的只是这一类“不恰当”的误读心理学知识的人群,并不是说要否定心理学、否定心理学科普。

76、对于的确是有着心理创伤,的确在饱受各种心理病症的读者们,这篇文章并没有丝毫将你们归为“无病呻吟”的意思。

77、为了便于叙述,我们且先为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个问题捏造一个名词,叫做“溺心症”。(即:沉溺于心理学无法自拔而产生的症状。

78、好吧。。。这个命名我知道很垃圾,但实在想不出更好的点子了)

79、会产生“溺心症”的原因、或者说“为什么过度沉迷心理学可能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其根本层面上的原因有四个:

80、一、最重要的原因是“聚焦效应”。

81、聚焦效应也是我生造出的一个词,意指我们对某一问题的关注,会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果、影响层面等给放大化。这种对问题的放大通常是不必要的。

82、我们的“过度关注”这一行为本身会在两个层面上对我们产生负面的影响:

83、一个是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因为对于问题后果的过度担忧而产生焦虑、抑郁、惊恐等问题;

84、一个是我们的决策会受到影响,通常会基于这种不必要的担心而采取不必要的补偿措施;

85、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开头所提到的“小公务员”的例子,他对于“朝将军打了个喷嚏”这件事有着非常过度的关注,所以令他“心慌意乱”、“过度恐惧”、“过度紧张”;

86、并采取了不必要的补偿措施——不断地多次向将军道歉,反而因此招致了将军的厌恶;在此过程中,由于将军的厌恶反应:不耐烦的表情,不开心的语气等又令小公务员产生了更多的过度担忧,于是又令他更加的倾向于采取“补偿措施”来解决问题。

87、这种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过于担心女方不喜欢自己,所以神色拘谨、举止失当,结果反而真的招致了对方的不喜欢;

88、过于担心自己得了各种病,不断地检查、焦虑、担心,生活作息因此被打乱,再加上心理上的问题反而真的令自己得了病;

89、过于害怕自己洗手有些频繁这件事,由于过度关注反而令洗手不可控的变得越来越频繁,甚至发展成了强迫症;

90、由此可见,我们对于问题的“过度关注”这种行为本身通常才是给我们带来问题的主因。

91、在“溺心症”患者中的表现就更像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都会有一定的创伤,但是很多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经逐渐自行修复了。

92、“溺心症”患者在做的事情就是拿着手中的“地图”(心理学文章)在自己的心中寻找伤痕,找到本已复原的伤痕后猛地一刀戳下去:“啊好疼!看来我果然有创伤!这位心理学大师说的真准啊!”

93、今天跟这篇文章学了招“接纳大法”,伤口好了点儿;

94、第二天马上迫不及待的把伤口撕开看:“咦?怎么还没好呢?”

95、后天跟那位大师学了个“爱自己十八掌”,几张拍下去伤口又好了点;

96、第二天又是马上过来撕开伤口:“哎?你说这咋回事呢?怎么还不好?”

97、如此反复下去,问题不见好转,伤口却因为被反复撕开而越来越恶化了。

98、随意听信一些文章中对于心理问题的描述就往自己身上套,这相当于一刀捅向自己的创伤;对自身问题的过度关注,等同于一次次撕开伤口。

99、最无厘头的是,有些人明明并没有那样的心理问题,却非要根据某些病症的描述硬生生的给自己“造出”所谓的心理创伤,这样就如同主动找算命的骗子被人家忽悠:“我见你印堂发黑,不日既有血光之灾!快给我打!我给你除灾化吉!”

100、二、用心理学理论去衡量正常生活,往往会导致正常生活被扭曲。

101、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是:心理学理论不是超脱于真实生活之外的一个代表着“正确”的标准,而是基于对真实生活观察研究而总结出的抽象化概括。

102、这种抽象化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在将真实生活给扭曲了,我们试图用这种抽象化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真实生活就又是进行了一种扭曲,所以试图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正常生活,往往反而只会导致正常的生活被扭曲。

103、其次是,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更适用于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研究中。

104、在那样的情境、当事人的状态、咨询师的陪伴等这些能够将我们与真实的生活隔离开来。

105、来到心理咨询室你可能会痛哭、会顿悟,但这些是为了从咨询室出来后能更好的去生活,而不是令你将在咨询室中那些糟糕的状态带出来、持续的贯彻在你的其他生活时间里。

106、心理学起源于西方,无论是心理学本身、还是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都过于的短暂,所以现在的心理学并没有完成本土化。

107、没有完成本土化的意思是说:心理学并没有在价值观、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完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气质的融合,所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的话,会产生一定的冲突。

108、这一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些复杂,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是在故弄玄虚,但价值观这种层面的融合事实上是非常重要的。

109、总体而言,西方文化对真理的探索倾向于“外延性(extensional)”,东方文化对真理的探索倾向于“内容性(intensional)”。

110、现代社会由于是西方文化领先,我们这几代的人思维方式几乎已经习惯了用“外延性”的标准来衡量事物,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用客观的、可量化的、逻辑推演的方式去看待问题。

111、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本身就已经容易令一个人和真实的生活产生隔离了,再加上学了产自西方文化的心理学就更容易和现实生活起冲突。

112、比方说有一位少女了解了心理学中“边界”这个概念,忽然之间顿悟了,就和身边人划分了清清楚楚的界限,这可能的确令她短时间内会获得一种轻松感,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过于清晰的人际边界其实并不利于你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建立。

113、所以一定要记得,学心理学不能让你脱离真实的生活。学了心理你就自认为你掌握了人类最正确的行为标准指南,今天看老公这个行为不够成熟,明天看儿子那个表现代表俄狄浦斯期没过度好,后天嘲讽单位同事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114、如果在你的眼里,以前原本正常的人现在你统统都觉得他们有病了。那么客观来讲,可能更符合“有病”这个定义的,是被心理学荼毒了的你。

115、四、心理问题的“多因多果、多病多症”性。

116、就是说,很多心理问题,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原因,同一种原因,也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117、同样一种心理病,它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是不同的;同样一种症状,它背后的病因也可能是多样化或者不同的;

118、比如说“攻击力的投注出现了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表现为焦虑,有的人就是抑郁,还有的人可能就是强迫,还有的人他会表现为没有安全感

119、再比如说,一个人总是心烦意乱,可能是他的心理层面存在着神经症冲突,可能是他的作息不规律,也可能是他心火太旺。

120、还有就是,也有不少的心理问题和一个人的体质有关。比方说体质太差,一出去玩就头晕目眩,一和朋友玩就累,不得不宅在家里,那他的人际关系必然出问题,宅久了会产生心理问题那也是必然。

121、对于这样的情况心理问题就不是主因和重点,重点是只有体质增强了,问题才能从根子上解决。

122、但问题是,那些“溺心症”患者往往无法从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来看待自身,出现了某一个病症就认准了一定是自己从文章里看到的原因,于是照着某咨询大师给的方子就要“自治”,结果往往是给自己胡治一通。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牵引出更多的问题。

123、其实“因为过度关注心理学反而令自己的问题越来越糟糕”的情况,不仅仅只是存在于那些爱乱给自己贴标签的心理学爱好者之中。

124、在我的实际咨询工作中也发现,有一部分的人他们在持续的进行长程的咨询,有的都长达两三年;

125、但是在和这些来访者的前一两次评估中会发现,其实他们并不需要长程的咨询啊,对当时那个状态的他们来说咨询更多的是无意义的、甚至也是有着负面意义的。

126、因为你会发现这些来访者已经成为“职业”的来访者了,就是一开始咨询你就能感觉到他马上进入了一个“被咨询”的状态,他们通常会比较主动,非常配合,整个咨询体验非常良好,但问题是,咨询对他们来说起不到什么作用。

127、因为这些来访者可能在他们之前不必要的`长程咨询中被“训练”成了咨询室中的“老油子”,他们会非常清楚各种咨询设置,了解咨询起作用的方式和原理,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在无意识之中成为了咨询室中的“演员”。

128、他们习惯并且擅长“扮演”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和“通过心理咨询获得了提升的人”。

129、这就和那些热衷于参加各种沙龙和培训,每次都“收获很大、这位导师能量很足、带给我不少新的启发”的“沙龙老油子”是一样的。

130、心理咨询师就像来访者的一根拐杖,来访者用这根拐杖走一段时间的路,然后学会依靠自己走。

131、但如果明明自己已经可以走了、或者是其实一开始自己就可以走的,那么再长期的依靠拐杖,这可能并不明智。

132、对于“溺心症”患者们我有三条核心的建议:

133、一、减少或是停止从公众号、互联网上等途径获取碎片化的心理学知识。

134、二、如果真的想了解心理学的话也可以,我建议你按照“将自己培养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或自学。

135、当然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将自己培养成咨询师,而是这样一个初始动机的设置,不会令你在各种各样的定义和问题中陷得太深,而能够保持清醒。

136、最关键的是,你按照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咨询师的方式进行自学的话,最起码你对于心理学的认知会是比较的扎实,不会轻易被忽悠。

137、三、从对自己各类心理问题的过度关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真实的生活中。

138、一个人会拥有怎样的命运,这个受大环境、基因、运气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自己完全控制不了;

139、但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感受和心情,他今天要让自己多关注那些愉悦的事情、多让自己开心,这最起码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

140、少关注那些虚无缥缈的心理学概念,没事别用那些抽象冰冷的心理学理论解释自己,多陪陪家人,多出去走走,多吃些自己喜欢的,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141、因为这些人想得太多,以至于后面走到死胡同里走不出来了。什么人才会想得到,越是有着聪慧头脑的人,想法特别多,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越高。

142、国际上有个组织在美国随机抽取1000个人进行调查,对他们在幸福感、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统计、评估,相关数据结果显示,随着学历的提升,人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就越高。

143、除了随机抽查,在对一些罪犯进行调查时,调查结果显示,那些心理变态行凶者,在入狱之前大多有着不错的、光鲜的职业,能从事这些职业,说明这些人的智商上是不错的。

144、在某些医学研究上,曾对人们的焦虑情绪进行研究,在细化到群体上,这些群体大多具有高智商、学历高的特征。那么,为什么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在情绪上会更容易焦虑呢?

145、聪明的人他们考量的东西实在是太多

146、对一些头脑不大灵光的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日常生活里,头脑大多只能单线程运作,这也是使得他们不能对更多的事情进行思考。当人只能单线程思考,他们不用考虑太多其他事项,他们的心情就显得简单。

147、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单线程人士他们遇到悲伤的事情,心情是悲伤的。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开心会立刻成为当时心情的主调,之前的悲伤就会被覆盖。

148、所以,对不大聪明、单线程的朋友来说,他们的生活会更随性、洒脱;反观那些有着聪明头脑的人,他们每做一件事情,都会思前想后,思考各种可能性,这个过程中,某个因素出现波动也可拨动他们的神经。

149、在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之下,神经时常被负面情绪拨动,人就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150、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脑袋不大聪明的人,他们都容易早睡,因为他们思维不活跃,他们脑袋不会思考太多东西。做一个更贴切的比喻,足球场上的守门员,经常上扑下跳的一方一场下来不会感到太累。

151、反观另一方的守门员,一场球下来都是站着,但劳累程度可是要比时常抢险更甚。所以,不大聪明的人,他们更容易感受累的状态。

152、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看,焦虑能让人迸发出更多潜能,得到更多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不过焦虑不能长期积攒,一旦过头了,焦虑成病,人们的身体就容易垮掉。

153、试看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他们很成功、很沉稳、很懂得隐藏自己。这是他们的厉害之处,但当一些焦虑长期被隐藏而无处释放,当焦虑积压达到极限,人可能会患上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

154、精神疾病害人不浅,各位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相关资讯。所以,健康人生,首先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155、关于焦虑,积攒太多在身上容易出现问题,这就使得人们需要及时排解焦虑、释放压力。排解焦虑的办法有很多,比如说多锻炼身体、多将焦点分散开来。另外,焦虑之所以形成,主要还是自己太过于紧张,对某些事情太过执着。

156、其实,有时候人不必活得这么焦虑,活得那么紧张,适当放松自己,让自己也“糊涂”一阵子,对舒缓神经紧张也是有一定好处。

157、有句话叫做上紧了的发条,如果不断施压,后面的结果只能是把底子也输掉。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如此,他们不断强迫自己要达到某个目标,达不成就誓不罢休。

158、如果坚持这样,对事对人都是不好的,对人,容易让自己先垮掉,对事,因为你有些行为做得太过,出来的效果反而会不好。在某些电视剧里,聪明的主角对小配角说,自己很羡慕对方思想简单,如今的自己活得实在太累了。

159、越是聪明的人,心理问题越多,原因在于想得更多。

160、人有聪明的头脑,有十足的干劲,这是很正面的事情,但当我们不注意劳逸结合,总是在一件事上不断纠缠,这或许就跟自己的出发点不一致了。

161、常言道,过犹不及,当我们为某些事情思前想后,当我们为某些事情考虑得异常周详,当我们为某些事情焦头烂额,这时候就容易出问题。

162、此外,有些人做事总会将最负面的结果放大,最后这未曾发生的负面结果竟然把正面结果覆盖掉,这实在是令人唏嘘。

二、测试适合创业做生意吗

小测试虽然不能很精确地反映事实,但是能在大的方向上给你意见。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测试适合创业做生意吗相关文章。

据国外媒体报道,世界上最大的创业孵化机构Founder Institute(FI)对成功创业的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这些人普遍具备的几大性格特征。

如果让笔者来说成功创业者的几大优良品质。我会把这三条放在首位:才智、创造力、勤奋。

而根据Founder Institute(FI)的统计分析,这些特点和创业成功的几率并没有太大关系。实际上智商对于创业成败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研究进行建模分析时,智商因素甚至都被完全抛在一边。

Founder Institute通过对15000名申请着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能够以85%的概率预测申请着创业的成败。根据他们的研究,四大性格特征和创业成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可能与我们所想的有所不同。

年轻的创业者绝对不乏新点子,但专业经历是否丰富对最终能否成事影响重大。根据统计,34岁左右并且有一些领域经历和管理能力的创业者总体来说表现最好。是否超过28岁并且有一些社会经验和完整的项目经历是对创业结果进行预测的重要因素。

企业家的乐观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是否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也是预测成败的一大因素。创造力、积极思维、好奇心三者相辅相成,能够发挥出惊人的能量。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安于现状的心态、不断探寻新契机总是能够让企业家们找到解决手头问题的新思路。例如他们总会思考像这类的问题:手机是不是由大又慢?烤箱是不是不适合百吉饼?是不是开车的时候没人喜欢用纸质地图?

智商已经不能够决定成败,而有一类创业者特有的智慧仍然能够帮助他们在商场上如鱼得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探寻规律的能力都是创业者至关重要的技能。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商业环境日新月异、各种工具迅猛进化的背景下,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这类的才智,以求生存发展。

尽管商界有些闻名世界的大人物也都是臭名昭著的“暴君”,那些坦率直接、考虑周到、善于合作的人总体上还是更胜一筹。如果你想开始自己创业之旅,一定会需要很多的帮助。朋友越多,能帮你的人就越多,你就能把事做的更好。广撒人际网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

如果以上四个特征你都具备,那创业成功的几率就很可观了。但那些性格特点又会把创业扼杀在摇篮里呢?

Founder Institute对此也做出了分析,列出了创业者的五大负面特征:

可见,Founder Institute的研究表明,那些平时展现出良好素质的人,通常在创业时也会做得更好。

最近在各种创业圈的活动里头遇到的创业者形形色色。不少创业者的状态给人感觉棒棒哒。很好奇身边这些“状态好”的创业者都有哪些共同的特质,于是笔者稍稍作了下总结:

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创业的状态除了可以带给TA很多快感,更可以帮TA达到人生目标。

“进化论的寺主人,她的人生目标是“在必然死亡的道路上防止偶然死亡,在防止偶然死亡的道路上防止无聊”。她觉得创业的状态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觉得无聊的人”。于是她做到了三个月公众号+知乎粉丝数突破十万。

“深夜发媸”的徐老师,她觉得“人生太短,没时间做个普通人,所以只能做个段子狗”,于是她辞去了某土豪公司Social marketing manager一职,专心创业。

都说创业公司要把一个人当作三个人用,所以每个创业者在耐操之余还要身兼多职。因此,以下人士特别适合创业:

全栈工程师(一条龙服务):稀土的CEO阴明,他也是我上个创业项目(Gradchef.com)的创始人,是我遇过的码农中特别不像码农的。除了产品设计前后端一条龙之外,每每看他举办活动抑或做presentation,举手投足都带着浓浓商科出身的人的气息。

跨界人士(不想当将军的厨师不是好裁缝):不同领域跨界其实可以有蛮多想象的空间,因为很多商业上的逻辑都是可以举一反三的。比如Noitom的品牌副总裁陈楸帆,和他认识的时候是在谷歌。他在互联网圈子里混迹了快10年,但其实他还有一个神奇的身份——科幻小说作家!他出版过多部小说,多次获国内外奖项,小说还被英国电影公司相中,准备拍成电影。目前他的创业项目主要和动作捕捉相关,这对于一个脑洞大开的人来说再适合不过了。

(3)整合各种资源的连接者(resourceful connector)

这类人可以低成本地连接并获取各种资源。

行业资深人士:虽然行业知识是这群人的优势,但对于他们来说,积累的人脉资源可能更为重要。比如海投金融的CEO Jerry,他早前在美国有多年资产管理经验,也因此在海外投资的产品供应端有了丰富的人脉资源。

乐于助人的大好人:(感觉像是在发卡…)这类创业者往往在私底下超级无敌nice,愿意主动地帮助别人,基于回馈心理,别人自然而然也会帮回去。比如 Someet的创始人小白,前几天我在做个90后用户分析,顺口和他提了句,他就把自己以前找的一些报告都分享给我了。又比如墨刀的创始人元一,在我们做产品的时候他也给了超多很有用的建议。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说,暖男或绿茶如果出来创业的话应该也会混得蛮好的,因为大家都愿意帮他们。

然而,我也遇到了不少创业者给我的感觉是“为了创业而创业”。

他们说不清楚自己创业的理由是什么,技能树也较为单一,实战经验更是少之又少。

比如年轻创业者中有这么一群人:家境还不错,不愁吃喝。毕业后也不急着给自己找工作。心中怀着无限激情,想要通过创业做点什么(但又不一定想好要做什么)。于是毕业后硬是憋出了个idea,为了创业而创业。这群创业者的特点是在创业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pivot(转型),因为他们有承担试错成本的条件,但用自己的钱去试错之前(他们通常比较难得到VC的青睐),你不妨问问一下自己:我到底适不适合创业呢?

我觉得你可以参考上面的三个特质,对照一下自己的状况。

(1)创业者之所以热爱创业,是因为创业可以帮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

“我觉得创业很酷”、“劳资不想在大公司当小螺丝钉”都不是创业的理由。不少人把别人的人生目标当作是自己的——有些大学生看到身边很多朋友都在创业,觉得创业超级酷炫屌炸天,于是毕业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投身创业大军,甚至辍学创业。这并不那么理智。

其实,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英文名innoway不是innovation way的意思,而是in no way,走投无路的人才来创业。#人艰不拆#

你的价值不一定只能通过创业来体现。

(2)要成为什么都懂的多面手,需要强大的快速学习能力和一副耐操的身体

创业需要多种不同的技能,之前的工作或经历培养的单一技能可能不足以支撑你的创业项目。比方说一个精算师出身的人,虽然TA的数学超级牛X,建模什么的达到了S级,但若TA没有精通其他技能,TA并不一定擅长创业,TA可能更适合在金融机构里当专业人士

一个人有可能什么都“略懂”,但不大可能方方面面都很精通。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东西是需要靠“天赋”(单位学习时间达成的效果是其他人的数倍),另一方面是你本身可以支配的时间本来就是有限的。

因此掌握快速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它可以帮你节省时间。也想跟大家提一提一个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前辈——李笑来老师。大家可能知道笑来老师之前是在中关村做生意然后跑去啃红宝书摇身一变成为新东方老师,却鲜有人知道他成为天使投资人后的故事。创业圈的朋友们都特别佩服他的学习能力——写代码、营销等都是过往他在新东方所不具备的技能。当我们用上了他参与开发的 APP时(比如KnewOne、Dove、币付宝),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如果你的学习效率已经提升上去了,这个时候你发现学习的时间还是很不够,那么你可能要牺牲一部分睡眠时间——不是把它用在啃书和工作上,而是用在运动上。一个强健的体格可以大幅提高你的学习/工作效率。

(3)要成为整合各种资源的连接者,除了与人为善外,还需要知识与资源的积累

针对这点,我觉得找准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

以我自己为例:当我大学毕业刚加入麦肯锡金融机构组时,我知道像我等小鲜肉在传统金融领域就算花上个4、5年,也无法拼得过那些在公司待了十几年的资深专家。

然而,对互联网的了解和热爱,同组的人没有一个可以超越我。所以我主动和team leader说,金融创新(当时才刚刚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这块我来负责吧,我以前在互联网公司待过,也在互联网领域创过业。

于是我渐渐成为公司最了解互联网金融的人之一,写专栏、出版了一本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畅销书。在离开麦肯锡后,不少同事遇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问题,还是会给我打电话。现在也经常有高校、金融机构会邀请我担任一些行业会议的演讲嘉宾。

我也很主动地去认识行业里的牛人大咖,用专栏文章作为敲门砖(甚至有不少大佬是看到我的分析后主动来勾搭我),加过微信面过基后,我和他们交换知识、输出资源。

知识的交换让我在这个领域的专业度迅速成长,形成一个正循环。

而资源的输出(做牛人大咖们没时间、不擅长的事情,比如帮他们拉拉皮条、写写分析等)则允许我跟他们未来可以产生更多的交换。

当然,很多时候,你无法马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一方面是因为技能的积累需要时间,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个人天赋只有在尝试过后才会显露。于是,你需要不断试错,而且这个试错过程越早越好(因为越早你的成本越低)。比如我中学的时候其实开过Studio做过射击狮,但后来申请design school悲剧了,也意识到自己可以做些其他的尝试,于是跑去读金融和营销。

创业是不是已经出现泡沫了我不知道,但是我确实是看到了身边有些小伙伴的状态并不是很适合创业。在你要奋不顾身跳进火坑之前,不如比照一下你自己。

三、一分钟的MBTI性格测试靠谱吗

1、不靠谱,没有任何测试可以用一分钟时间测出人的性格,首先正版的MBTI是有版权费的,网上的测试大都是七拼八凑,大量删减的的,实在是没有必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2、其次,别说一分钟的,就算是正版的MBTI,在心理学学术领域也一样面临争议,人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通过短短几十道题,把几十亿人简单的分成16种性格本身就不科学,更何况你只有一分钟,恐怕连10道题都没有。

3、MBTI是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一起制定的性格分析指标,这对母女以荣格的《心理类型》中的8种心理类型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人类不同性格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开发出了备受欢迎MBTI测验。

4、MBTI将人格划分为了16种不同的类型。

5、迈尔斯母女并没有经过任何正规的心理学培训。

6、荣格指出《心理类型》是自己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现在荣格的8种心理类型学说已经被实证基础更强、更经得起推敲的大五人格理论所取代。

7、MBTI测验测出的结果都是偏向正面的,严谨的心理学又怎么会只捡好听的说呢?

8、在测试中,有人发现自己每次测试的结果都不一样。如果说时隔几年结果不同还能勉强说得过去,但短期内得出不同的结果,只能说明这个测试没用任何的参考价值。

9、很多人觉得MBTI准确,是因为它的描述过于笼统模糊,可以代入到每个人身上,这就是巴纳姆效应。

10、心理学属于严肃的学科,是要经过科学验证的,MBTI把人分成16种类型,却没有任何的实验数据支持,如果只是通过对人观察,哪怕是长时间的,这个分类也是武断的。

11、这个测试,如果只是把它当个娱乐,到是无伤大雅,但切忌不要对结果太过认真,尤其是这种一分钟的删减版。

小编已将心理测试朋友有钱吗知乎,一分钟的MBTI性格测试靠谱吗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了,大家可以去参考或者对应的去了解下,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点赞(2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