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普通人的智商***我带孩子去测了一下智商***
1、1是天才吗?我不谦虚地说,从我儿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觉得他很聪明!
2、在他刚3岁的时候,我买了一套60块的拼图给他玩,而且是双面的。在我陪他照着图纸每一面拼了三回之后。他竟然可以不看图纸,在十分钟以内拼完!也就是平均10秒左右拼一块。
3、像我们大人拼拼图,一般会先把四周的边先拼好。然后,再从四周向内部,一点一点地寻找相邻的拼图,再拼进去。但我儿子完全不使用这种方法。
4、我只见他从打乱的拼图堆中随机拿起一块,两面看一下,然后就直接放到正确的位置。很多时候,他放下去的那个位置,四面八方还没有一块拼图相邻。他很像是记住了每一块拼图上的图案是在哪个位置。要知道单看一块拼图上的图案,是看不出来画的是什么东西的。我做不到他这样。
5、像上面这样的案例,在我儿子的成长经历中,常常出现。但我非常客观地说,我心里并不真的认为我儿子在智商上属于天才的级别。
6、因为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见识过那些真正高智商的孩子。虽然,我和我媳妇从小都应当属于聪明的孩子,但我俩确实都达不到天才那个级别。所以,我心里总是认为我俩生个聪明的孩子正常,生个天才是不可能的。
7、所以我不停地提醒自己,我作为一名父亲,看自己的孩子难免高看一眼,他的实际情况应当比我眼中的情况低一些才合理。
8、总而言之,长期以来,我觉得我儿子的智商大概属于 Top 10%,就是10个同龄孩子有一个吧。
9、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因为种种原因,推荐我们带孩子去测试一下智商。他们家孩子就去测过。说是在中科院测的,算比较权威。
10、我想着测一下,了解了解孩子究竟在哪方面有天赋,哪方面有缺陷,能为我们未来培养孩子提供一个参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11、于是,我前不久就联系中科院,带孩子去测试了一下。
12、测试地点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需要花费600元,通过微信公众号“中科超常儿童”进行预约。
13、看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这篇文章是广告?但真不是。据我观察,他们一天也就能测8个孩子,所以这才多少钱?中科院犯不着挣这点钱的。
14、那天我把我儿子送到测试地点,去之前我不知道怎么给他介绍智商是啥?于是我就对他说,要去参加一个考试,但这个考试很特别,题目是从简单到困难,并且一定最后会难到你做不出来,所以放轻松点,没人能在这个考试里得到满分,能做多少做多少就好。(考试过程是我猜的,后来证明我没猜错)
15、测试的时候,一个孩子和一个老师在一间教室里进行。家长不能陪着孩子,只能在大堂等着。
16、这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我在大堂里转来转去,看见中科院心理所的模型做得挺精致,就拍了张照片。测试就在图中红箭头所指的楼里进行:
17、测试结束后,老师把我儿子送到大堂来,然后对我儿子说:你去旁边玩玩,我跟你爸爸说两句话。
18、在我儿子走远后,老师对我说,测试结果很不错!然后她拿了一张图表给我看(就是下图),对我说咱们普通人的智商,75%在110以下,120以上就算优秀,130以上就算非常优秀。而我儿子的总分位于一个很高的分数。
19、然后,她给我简单看了一下,四个子项的测试分数,分别是语言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并简单介绍了一下这四个子项是测的什么方面?
20、最后,老师给我强调分数高的方面希望我们未来着重培养,分数低的方面希望我们未来要补一补。详细的测试报告随后会发我邮箱。
21、从中科院出来之后,我未动声色,和我儿子聊了聊测试过程。
22、他说,测试过程有时候做游戏,有时候玩玩具,有时候用纸笔做题,有时候老师问问题让他回答。
23、每一类题目的刚开始都特别简单,但会越来越难,最后就会难到做不出来。
24、我问他,有没有什么题目他觉得不好做的。
25、他想了想说,有些题目莫名其妙的,比如问他发现火灾了,应该打什么电话?走丢了为什么要找警察叔叔?(原题不是这样的,我此处有意修改了一下)他说,这些问题他就胡乱答了。
26、我想起老师刚才也跟我说,测试中包含一些社会常识,我儿子答得不好。
27、总而言之,整体上来说,他觉得测试过程还挺好玩的!
28、当天晚些时候,我收到了中科院的邮件,是孩子的测试报告。一共两个PDF文件。
29、第一个PDF文件是很详细的检测小项,每一项都有各种统计学结果。我数了数,应该有十几项吧。其中对我儿子哪些方面比较强,哪些方面比较弱,都有特别的标注。下图为其中一个表格的表头:
30、另一个PDF文件是白话版的测试结果,对他四个大类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大致是如下这个文风:
31、我以前没有接触过智商测试,所以我拿着测试报告,发现上面有很多专业术语,于是我就在网上检索了一下。大致有如下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注意,未见得我的理解是正确的):
32、中科院心理所采用的测试方法是韦氏儿童智力测量法第四版。我查了一下,2014年已经出了第五版了,不知道为何他们没有使用第五版。
33、说韦氏测量法测的是智商,这个不太准确,或者说容易导致误解。它其实测试的是认知能力。
34、孩子的认知能力包含一些先天的成分,也包含一些后天的成分。比如前文所述,要考社会常识,那这些社会常识就主要看后天教育了。
35、测出来的结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后天教育,总分是会浮动的。
36、测试结果并不是像我们日常考试那样,满分100分,差一点就是99这样子。而是放到同龄人中,看处于百分之多少,再换算成一个分数。
37、另外,韦氏测量法也不能100%准确地反映孩子的情况,只能说是一种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评估。
38、总而言之,可以把韦氏测量法和中考的体育考试做一个类比,就好理解了。
39、体育考试是为了测试孩子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有天生的成分,也有后天训练的成分。体育考试通常是选出有代表性的几个单项,测完算总分。这几个单项自然不能100%准确地反映孩子的身体素质,但是八九不离十,做个重要参考还是很有价值的。孩子多锻炼,体育考试的分数就会上去,不锻炼就会下来。所以体育考试是评估的孩子当下的身体素质。智力测试也是一样的。
40、出于对孩子隐私的保护,我不会在本文里透露我儿子的具体测试成绩,望大家理解。
41、这次测试,我觉得对我们家很有指导意义!
42、首先,从总分上说,明确了我儿子确实属于聪明的那一类,但也不到天才的程度。我计算了一下,在北京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像他这样的智力水平,还是有好几百个吧。
43、第二,我儿子在语言理解这一块测试分数相对较低。这一块和后天教育的关系比较大,这说明我们在这一块为他配置的教育资源是不够的。未来需要增加投入。
44、第三,我儿子的工作记忆测出了极高的分数。据我所知,这一项先天的比重比较大。看着这个分数,我有喜有忧。
45、我非常不谦虚地说,我和我媳妇的记忆力都很好,但是我儿子在这一点上显得超过了我们夫妻二人。
46、我儿子5岁的时候,我有一次带着他去一栋写字楼办事,他那是第一次去那栋楼。整整一年之后,我再一次带他去那栋楼办事。我俩进入一楼大堂时,他突然对我说,爸爸,你是要去27楼吧?
47、我车上的U盘里存了几百首歌吧,循环播放。播放时,屏幕上会显示歌名、歌手、时长等信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儿子记得每一首歌的播放顺序、歌名、歌手,甚至包括时长是几分几秒。
48、这次测试后,我终于明确了一点,他生活中的这些表现,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他个人的特长。
49、这看上去很像是我在显摆对不对?但是记忆力好也给他带来了一些隐忧。
50、从他4岁上课外班开始到现在上三年级了,只要是多人一起上的大课,就没有一种课他是认真听讲的。
51、 4岁多上视唱练耳课时,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就在下面和同学聊天。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两行新的五线谱,然后选几个小朋友上台看着谱子唱(也就是视唱了)。他每次一上去就说,我不要看着谱子唱,我要背对谱子唱。然后,他就看两秒钟谱子,背对着唱。这对课堂纪律造成了极大地干扰。
52、现在三年级,老师上课教大家要记笔记,他从来不记。老师起初批评他,说他不认真听讲,不听指挥。他却洋洋得意地对老师说,他不用认真听,不用记笔记,还到处跟同学炫耀,说这玩意还用记笔记吗?现在老师发现,他虽然不记笔记,但该记住的要点他又都记得,考试几乎回回100分,所以就不管他了,他爱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
53、像这类事情,不由得让我十分担忧!他总有一天会遇到靠小聪明搞不定的问题,他总有一天会遇到那些真正天才的孩子,他现在这样的学习状态是不能长期持续的。
54、从我拿到测试报告到今天,我总是在想,像他这样的特点,究竟应该给他配置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才合理?应该怎么教育他要谦虚,要认真?
55、如果您也想带孩子测一下智商,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56、首先,我建议不要在网上找一套题测,而要去比较权威的机构测。网上的测试题我见过一些,太粗糙,很难和这种测一个多小时,全程有人从旁观察的测试相提并论。在北京可以考虑去中科院,在其他城市,据我检索,可以去大医院测试。
57、第二,去之前不要准备。这玩意又不是中考高考,就是自己掌握一下自家孩子的情况,所以不要准备,零准备去测试更准确一些,而且有些题目,也没法准备。我儿子就是零准备去测的。
58、第三,测试年龄。中科院的测试是5~16岁,别的地方我不了解。从测试报告的描述来看,测试结果是和同龄人比,而非5岁的孩子和16岁的孩子比。
59、第四,要正确看待智商测试。中科院的测试报告后面有四条注意事项,我觉得写得很好!截图下来,强烈建议大家看一看:
60、特别是第四条!我儿子现在确实不知道自己的测试结果,但是我们告知了一些家庭成员后,没有打好招呼,现在已经在家族内部四处宣扬了。这样很不好!下一次我儿子有机会跟这些家庭成员接触之前,我一定会提前跟他们讲,禁止谈论此事。
61、最后总结——我带孩子去测智商,只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对孩子的特点掌握得越清楚,越有利于我们家庭为孩子提供更适合的教育资源。但智商只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环,它很重要,却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62、智商高低和人生幸福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天生我材必有用!希望每个小朋友都有幸福的人生!
二、孩子的心理测试
在度过了童年期之后,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入青少年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春期。青少年时期是人们身体成长速度最快的时候,同时也是心理逐渐迈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青少年的生活中充斥着变化和冲突,所以青春期又被称为“叛逆期”,在叛逆期的这段日子里,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也随之进入了高发时期。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睡眠障碍、进食障碍、品行障碍和重性精神病,主要表现在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适应、情绪不稳定等方面。
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自己的心理变化虽然没有达到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但也会常常出现各种困惑和烦恼,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也会损害心理健康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自己过得很不开心。
所以,当青少年出现以下信号时,预示着虽然没有患上心理障碍,但可能需要一定的心理帮助,来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走出心理的阴霾:
1、心情持续低落,总觉得活着没意思,感觉到自卑,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失去了兴趣,也不再像过去一样活动了。
2、过于担心和害怕,例如考试、当众说话、去学校、参加社交活动等,出现了一定的躲避行为。
3、比较沉默,少和他人交流,及时是单独或人少时也是如此,有退缩行为或怪异行为出现,如自言自语等。
4、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完成作业,想好好学习但成绩却明显下降或一直低下。
5、体重明显下降,吃东西时回避他人。
6、晚上入睡困难,容易早醒或夜晚醒来。
7、与人相处过程中总是有各种冲突,容易发怒,或者行为冲动。
8、经历某些突发事件之后,觉得自己适应不了,并且影响到了学习和生活。
9、身体不舒服,但去医院检查却检查不出问题。
10、在性方面有困惑,或性行为异常。
近日,一则12岁小情侣开房的新闻引起全国民众的震惊和强烈关注,一时间青少年早恋问题再一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朦胧期,异性之间互生好感实属正常,但是作为12岁孩子大都刚小学毕业即将进入初中,而12小情侣出去开房着实让人惊呀!如今青少年心智越来越成熟,对社会现象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也越来越强,青少年早恋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大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因此,青少年早恋现象现实不容忽视。
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报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人对,严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的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儿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儿采取主动。男孩儿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儿,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当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苗头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如临大敌,要对孩子进行热情的帮助,可以告诉孩子: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英俊少年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喜欢心目中特定的异性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发生的,但这种喜欢只能保持在友谊的层面,不能成为“恋爱”,因为你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如果因为早恋而荒废学业、前途也非常可惜的。
孩子对所爱慕的对象魂不守舍时,家长不能用讥讽、责骂甚至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更不能冲向学校、对方家中,或向邻里诉苦,弄得满城风雨。最好的办法是理解孩子,体贴孩子,运用“冷处理”的办法。因为当孩子产生恋爱情感时,随着憧憬产激动也会为伤感、社会环境压力、甚至性欲的纠缠而苦恼,父母不但要洞察孩子这种内心情感,而且还要从旁加以引导,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并给孩子以热情、严肃的忠告。要教孩子自尊自爱,区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适当地向孩子讲讲爱情的社会道德性和爱情的权力责任,使孩子对恋爱、婚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要告诉孩子初、高中生谈恋爱最后“终成眷属”的还不到3%,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早恋对中学生学业有影响,如果因谈恋爱影响到不能继续求学深造,即使两人结婚了,生活也必将充满坎坷与矛盾冲突,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对孩子早恋问题,家长的教育要和风细雨,又要有一定严肃态度,不能埋怨、责备,帮助孩子走出“早恋”的困惑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早恋的危害,用理智来战胜这不成熟的感情。早恋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干扰学习。由于整日整夜满脑子想着自己喜欢的那个异性,因此,会没心思去学习,也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上课注意力就难以集中。由于没有认真听讲,因此,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有人说:事业的引力,爱情的驱力,歧视与压迫的反作用力,是人生的三大动力。因此,早恋处理得好,可以产生“合动力”同时,可以引导孩子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紧张的学习和健康的课余爱好上去,多关心国家大事,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谈一些文学名著、哲理文章,多想想自己的进步,想想将来的事业,想想将来在复杂的社会里如何开拓和进取。这样,心胸和视野就会开阔,抱负就会远大,就会焕发出勃勃朝气,永远前进。
现在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反映了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自我意识太强,办事不计后果、不负责任,承受能力差,而且缺乏恻隐之心。
谈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对青少年心理必然产生影响;家长往往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得不到孩子就闹,最后总是家长作出让步。
此外,家长在培养上经常灌输给孩子不能吃亏的思想,这些都导致青少年产生自私、不负责任的心理。当然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也给孩子造成很大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也是社会造成的。媒体上不加限制的内容也是导致孩子出现暴力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媒体上还没有青少年禁看内容的规定。
青少年暴力犯罪有规律可循,一般13岁至15岁为初次犯罪的高峰期;15岁至18岁为犯罪高峰年龄。其犯罪心理也呈现一些先兆,一是心理倾向性变化,表现在追求物质享受,喜欢低级趣味。暴力、色情文化的泛滥往往成为诱发因素。二是个性品质变化,表现在对老师家长不礼貌、对待同学粗鲁、出言不逊、言行不一、说谎、厌学等等。三是行为变化,表现在无故旷课、经常迟到、涂改作业、作弊、彻夜不归等等。
当然有这些先兆不一定就必然犯罪,但犯罪前往往出现这些先兆。
从青少年犯罪特点上看,往往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认识低下,是非观念糊涂,对道德法律无知。像浙江的一个少年犯杀完同学后还对民警说:“放我回家吧,让我爸给他们家送几斤糖就成了。”一些青少年还把打群架、捅刀子看作是勇敢的事。二是情感特征上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生气时凶狠残忍,犯罪呈现偶发性和凶狠性。三是动机上较低级和原始。从性格特点上看,往往表现为粗鲁、野蛮、懒惰、自私、虚伪、冒险等性格特点。
针对这种现状,专家指出,学校、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预防教育,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改变从书本出发、从概念到概念的现实,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开展教育,特别应教会学生一些自我调节的实际办法。另外就是要改变目前重智轻德的教育局面,改变只要学生考得好其它都可以忽视的认识,改变学校德育假、大、空的现状,家长也应学些心理学知识,转变家教方式。王教授还建议学校应切实建立起心理咨询室,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还应持证上岗,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合理的释放。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得过度就变成了溺爱,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那么,溺爱有哪些表现呢?
家长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要求。
包办孩子的一切,过度照顾,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做。
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分优越,甚至超过了家庭正常的经济能力。
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常当众夸耀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处处为孩子的缺点辩解。
另外,家长还应该认识到,虽然,被溺爱的孩子可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这些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却存在缺陷,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平等相处、性格软弱等,这必然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这些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竞争环境,还有可能产生行为问题。
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深感烦恼和困惑。所谓“不成器”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具备成材条件或难以教育,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家长身上。家长应该进行反思:我们给予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孩子到底缺少什么?综合看来孩子不成器是缺少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远大理想教育。有不少孩子只想长大“当老板”、“当大官”,其实这是家长们(还有社会上一些人)急功近利思想在孩子身上的反映。
是非观念教育。从家长言行上反映出来的道德是非观念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
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家长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而对请客送礼、吃喝玩乐津津乐道,这是无法要求孩子刻苦学习的。
挫折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生活得犹如“王子”或“公主”,且放纵多于管束。
父母对孩子做了些什么,孩子就会去顺势做些什么,面对孩子,只有期盼,而不去直面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去认真学习自己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父母去用心照顾孩子,让孩子远离暴力。
确实,在校园小,经常可以见到两个女生或者两个男生特别要好,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和忧愁,对其他同学的产生嫉妒,一些对父母、老师、亲戚都不说的秘密,他们相互交流,这在女同学小似乎更突出些。其实,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是同性恋”,而是青春少年“同性依恋情结”的反映。
我们绝不能把学校里男女同性间的比较要好或亲密的现象当做“同性恋”。所谓同性恋,不仅有其特定含义,还有其遗传学上的原因;而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很快会发展到两性爱慕期,不会发展为“同性恋”。尽管如此,家长、老师对这类同性依恋现象也切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同性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也可产生木利的影响,如果间性之间过分依恋,就容易使孩子丧失独立性和完整人格,产少社会交往的不适应感;或会将自己困于狭小的人际交往阁子巾,成人后容易发展成同性恋或追求独身。
心理研究表明,青春萌动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急切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促膝长谈“悄悄话”;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两性疏远、对异性排斥的阶段。在学校里,异性学生之间常不能大大方方地交往,出现明显的男、女生分界。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则愿意与见多识广、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的“哥哥”。
交往。开始是模仿,进而发展成为爱慕依恋。这种情感的发展在两性疏远期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这个阶段,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亲近最易受到同学们的注意和非难,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则常得到赞许和鼓励,这种同性的友谊也就容易带有相互爱慕的倾向,进而可出现依恋情结。然而,青春期同性依恋毕竟与“同性恋”有着本质的区别。
面对少男少女的同性依恋情结,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及时教育、引导孩子怎样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讣孩子学会正确交友,珍惜友谊,这是防止进入青春前期的孩子产生同性依附情结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其次是耐心说服疏导,一旦发现他们有过分依恋同性的苗头,不要惊慌,也不必着急、所谓的青少年的同性依附情结不是病,可在温馨亲切的气氛中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鼓励孩子加入到其他同龄男女孩子“群”中去,扩大交往的范同,多交朋友。最后是加强性指导,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特别是青春前期的性教育,使孩子消除对性的神秘感,从道德与心理自觉抵制不良的行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同性依心情结的发展。
高中女生跳楼因军训挨批青少年如何自我调节
辽宁阜新市育才中学高中女生王静薇回家后跳楼自杀,只因其在军训期间军姿不好被老师扬言开除。对于孩子自杀谁该担责,学校与家长各执一词。家长认为学校应负一定责任,但阜新市教育局调查后认为,班主任老师及军训教官不存在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
记者从阜新市教育局了解到,事件发生后,教育局组成调查组对此进行了调查,目前调查结果为:班主任老师及军训教官不存在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如果学校或家长有异议,市教育局建议有异议方通过法律途径,由公安和司法部门介入调查。
对于孩子自杀谁该担责,学校与家长各执一词。家长认为学校应负一定责任,但阜新市教育局调查后认为,班主任老师及军训教官不存在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
一次批评竟然导致学生自杀,花季少女极端发泄方式引人深思。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事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如被朋友拒绝友情,疼爱自己的亲人突然去世或患了重病,父母离异,考试“考砸”了……因此有的中学生因学习不好就逃学、离家出走或乱吃药、抽烟、喝酒,以为这样可以解除烦恼。
孩子们遇到精神打击和不顺心的事,如果不能适当的加以宣泄、自我调节,不仅自己的精神得不到解脱,而且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家长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救,使他们在遭受心理压力时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心理调节就是豁达处事,想得开,不斤斤计较,生活潇洒自在。
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学习心理上的自我调节:
1.放松身体和精神:方法是转移注意力,不去想令人不愉快的事,做自己有兴趣的事。例如参加文体活动,读一本喜欢的书或听音乐。
2.照旧做自已应该做的事:尽管有挫折和压力,只要专心做事,就会使自己情绪稳定,泰然自若。
3.让自己快乐起来: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合理性,要平静地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以沮丧和烦恼来“惩罚”自己。
4.冷静考虑自己的对策。把不痛快的事、想不通的事,向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朋友、伙伴、父母、老师倾诉出来,得到同情和帮助。这是很好的心理治疗。写日记,必要时求助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也是心理治疗的好方法。
青少年不知道向别人倾诉心里话的好处。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已证明,一个人如果长时间积累消极情绪,有过多的忧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而又不能及时自我调节的话,会诱发各种疾病,而且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成为发生意外事故的诱因。
三、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70%的抑郁症成年患者,他们的心理障碍萌生于青少年时期。而心理不健康的状况,却往往让其出现心理扭曲等不正常的现象,下面介绍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儿童心理健康是需要进行培养的,家长在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2、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3、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4、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5、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6、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儿童心理不健康对其成长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心理上的健康健全,还需要结合以下方法进行:
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研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
体育活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统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十二大信号——
孩子不爱上学,家长经常会找学校的错,公立学校的填鸭式教学,某位老师的不当行为,一些熊同学故意整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原因,但人是会适应环境的,为什么其他同学在学校里面好好的,自己家的孩子这么严重?家长除了找外部原因,也要多一个心眼,想想是不是自家孩子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童书妈妈是“人性本善”的拥护者,我们相信孩子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都会对自己负责,会寻找自己发展得更美好的路径。如果孩子出现放弃自己、不爱护自己的前途、学业、人际关系,而以放弃状出现难以抑制的网瘾,那不仅仅是孩子不听话,管不住自己,而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孩子如果仅仅偶尔出现拖延,那仅仅是因为懒,但如果一直拖延,而且是很小的事情就能够让孩子畏惧做、拖延做,大事小事堵塞在一起——这样的情况,老师当然可以第一时间请家长,家长第一时间该做的不是“教育”孩子,打、骂、训斥都是无效的,要用科学的办法着手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了。
青少年天性活泼,热爱户外、热爱玩耍、热爱找各种乐子,如果长期不爱出门,做宅男宅女,那心理健康必然有问题。只是,究竟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才不出门的,还是因为老不出门出现心理问题,两者是交叉在一起的。
不爱跟人交往,很多时候被理解成孩子内向,以为只是性格问题,但内向跟不交往是有区别的。内向的孩子虽然不爱主动表达,但是会通过眼神、身体语言等发出自己对人感兴趣的信号,他们不愿意成为人群中心,但挺喜欢呆在小伙伴中间。如果一个孩子不跟人交往,甚至连好朋友都越来越少,那家长就要十分警惕了。
厌恶老师跟第一个厌恶学校有些类似之处,家长除了找老师的原因,还得找孩子的原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找出老师被厌恶的证据,换老师,换学校之上——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一直对老师没有什么意见,突然厌恶学校厌恶老师,那是孩子在释放他厌恶这个世界的信号。
男孩女孩互相有好感,那是人之常情,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处理好喜欢一个异性跟自己学业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校家长对此报以宽松的态度,能够让孩子更容易处理好这个关系。但是,如果孩子认为“爱情”就是一切,没有爱情全世界都没有了,不能理性处理关系,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暴力行为就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如果此刻让孩子画一张画,拍一个视频,创作一段音乐,你会看见一些非常惊悚的作品。很多孩子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拼命地去摔东西、砸东西,往往一边砸一边还念念有词。这个时候,往往是孩子的心理有很多的情绪需要发泄。家长不要仅仅看到孩子的行为,更应该关注孩子内在的情绪。
砸东西是对物品,攻击他人是对人,都是属于暴力行为。能够使用语言的人,不会使用拳头,呼啸的寒风吹不掉人们身上的衣服,暖融融的阳光能够脱掉衣服。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就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这样的情况下,还出现暴力行为,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暴力行为不仅仅是性格原因,更是心理问题。
考试综合症是指患者由于心理素质差、面临考试情境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考试失利的心理疾病。如不及时纠治,可形成恶性循环。考试是人类现实生活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接受社会化学习和教育的途径。孩子从容应考是其成功的必备心理能力。
表现为睡得过多或过少。很多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对整个世界毫无好奇心,就是那么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睡觉。睡的昏昏沉沉,睡的不分白天和黑夜。而另外一些孩子呢,却是不睡觉,或者说,睡不着。睡眠质量不好,又会导致孩子白天无精打采。睡觉,也变成了心理问题的借口,或者,寄托的方式。
表现为出现贪食或者厌食。同样的,孩子在饮食上的表现,也是心理问题呈现的一个特征。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的“厌食”视为“挑食”,把孩子的“贪吃”视为“爱吃”,其实,控制不住地不爱吃饭,和控制不住的停不下来,都是孩子心理的映射。
以上的信号独立来看,都问题不大,都可能是孩子青春期逆反的表现,但一个孩子五个信号以上集于一身的话,家长就得引起高度重视了,孩子不仅仅是跟家长出现了次元壁(“代沟”的时尚说法),也不仅仅是逆反期,孩子很可能在经受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理障碍。
说直白点,就是孩子心理不健康了!孩子的心理不健康,会比学习成绩不好更加可怕,更加值得家长警惕,因为这是一个人的根本。学习再好只要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就等于树没有根,泉没有了源,一切都是枉然。
他走过来,跟我说,他其实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副院长,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刚开的那个电话,就是一位学生因为学业的压力,留下一张纸条,失踪了。
我问他处理的结果如何?他说,经过一番的折腾,最终发现了这位已经出走的学生的行踪,好在没有发生自杀等极端的事件。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每个大学每年的极端事件是有一个比例的,而且,中国重点大学的低端事件的比例一直都不低。
我也想起,在大学的时候,曾经一周之内发生了两起由于学业和情感而自杀的事件。
后来,我们在北上广深杭州重庆等地的读书会,以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家庭营地上,都陆续地发现了大学、中学,乃至小学心理的种种问题。
中科院心理所专门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祝卓宏教授。他早年从事一线的青少年心理诊疗,后来,又专门从事研究工作。
可以说,从实践到理论,他都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他说到一个具体的案例,就是当父母发现孩子已经屡次自杀的时候,才找到他来诊治。而他所要做的第一步,是让孩子愿意和父母说话,父母愿意倾听孩子。
也就是说,当发生极端的心理问题的时候,父母和孩子其实早就已经不沟通了。而如果父母早期能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后来的悲剧都可以避免。
我们作为父母,肯定都不愿意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可是,我们也要正视一个现实,就是大致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有心理障碍的征兆。
根据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障碍专家郑毅教授在其著作《孩子行为异常的诊疗与预防》中给出的权威数据:
17岁以下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业适应方面。大学生中,16、%-25%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中学生高达6%-15%。
而且,国际上已经达成共识,70%的成人抑郁症患者,首发年龄是在青少年时期。大多表现为烦躁、逆反、并伴有易激惹的行为,而大多数的父母通常认为这些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而非一种情感障碍,就给忽视了。
倘若父母能够重视起来,做好干预的话,孩子再次复发的概率就会降低。
案例:从小到大,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父母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我就是人们口中的“留守儿童”。
回过头来想,我的情绪其实很早之前就出现问题了,但我没有关注,也没有家人关心。
从初中就开始住校,在全封闭的学校里,校园霸凌真实地存在着。
那时我也碰到了和一两个室友处不好关系的问题,当时就曾有过自杀的念头。
但家长根本不知道学校里面发生了什么,他们忙着上班,打工,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们究竟在经历什么。
即使偶尔打电话,问的最多的就是成绩怎么样,读书好不好,其它的,他们没有兴趣去听。
在我们那个小镇,高考对人很重要,所以到了高三这一年,很多家长会回来,专门陪读,但父母觉得我成绩很好,住校并不影响成绩,所以我仍然住校。
可那时我的情绪状态一直不太健康,每天晚上我都是哭着上床睡觉的,学校里有心理咨询室,我也去过好多次。
但父母并不了解这些,成绩掩盖了所有的问题,他们认为既然你的成绩仍能名列前茅,那么你就不会有其它问题。
那时由于和父母无法沟通,我希望自己不要去他们所在的城市读大学,但由于父亲的坚持,我还是去了他们同样的城市,还读了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专业。
休学在家的时候,每当想到这些我都无法释怀,我不能看到自己当时的报考指导书,一看到我的情绪就会崩溃,哭得不能自己。
由于没有共同在一起生活的经历,所以休学在家和父母住在一起,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折磨。
在父母看来,以前非常听话,学习努力的那个女儿不见了,我身上那些好的标签都没了。过去的我在他们看来是无可挑剔的,但现在却让他们感到非常失望和绝望。
而在我的心中,我对他们有抱怨,有怨恨,我对他们同样充满了失望。
所以我们双方常常发生激烈的冲突,在这个家中我感到很没有安全感,再次割腕自杀,并且还离家出走过。
父母花了很长时间接纳这样的我,虽然,对他们来说,是越来越失望的过程,但他们只能慢慢接受。
而我在休学的时间,每天都会去图书馆看自己的喜欢的书,也试着在豆瓣上记录自己所看过的书。
我感觉陈医生的话对父亲影响比较大,他告诉我们,家庭成员要改变,要接纳对方,要成为自己。
爸爸听了之后,改变挺大的。或许他意识到了,在过去的那么多年,他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成绩,是把我当成在别人面前的谈资,以此满足他的虚荣心。
而我也知道了,虽然不能把自己的所有问题都归于原生家庭,但它确实一直在影响着我。
现在,我按时吃药,也一直在做咨询。可是对我来说,比较难的是,状态还是会有波动,或许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让自己慢慢地好起来。
1、把身边朋友夸奖自己的词汇都写下来并记住,当其他朋友用同样词汇夸奖你的时候,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应得的。当这个词汇是全新的时候,记录下来。
2、身边朋友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不要马上给出肯定回复,安静地让自己思考一下,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愿意去做这件事情。
3、将自己想做的好玩的事情写出来,找出这些活动中,无关工作、无关晋升,并且自己独自完成的事情。然后从这些事情开始,享受恣意的时光。
取悦自己,并不容易,如果以上都对你很难,那就看看身边那些被称为任性的人吧。也许,从他们身上你可以找到取悦自己的力量,有时候,任性是美德。
1、根据孩子的智力测试水平,孩子的学业表现低于预期水平(好脑子,坏成绩);
2、无法按时完成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3、沉迷游戏/网络等娱乐休闲活动而耽搁学业;
4、学习遇到困难时,行为出格、混乱、消极;
5、对学业、考试高度焦虑,恐惧与学业有关的失败;
7、离家时或到学校时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发脾气、争论等);
8、与上学相关的身体不适:头疼、腹痛、恶心、胃疼;
9、经常对学校有负面评价,或不断质疑上学的.必要性;
10、恐惧与父母分开,退缩逃避与陌生人接触。
2、心里总想着死亡问题,有自杀想法或行动;
4、与家人朋友疏离,拒绝坦率地沟通,很少或没有目光接触;
5、食欲下降,睡眠增加,注意力差且优柔寡断;
6、对以前喜欢的活动缺乏兴趣;
7、感到没有希望、没有价值或不恰当的内疚,低自尊。
1、过分焦虑、担忧或恐惧,明显超出了年龄段应有水平;
2、躯体化反应:疲倦、颤抖、肌肉紧张、心跳加速、呼吸紧促、头昏眼花、口干、恶心、腹泻;
3、高度警觉:持续紧张不安,专注于困难,入睡困难,易醒;
4、恐惧泛化,影响到正常生活;
5、过于忧虑被父母遗弃,过分的罪恶感。
1、对突然的事件频繁爆发不恰当的愤怒,不顺心时,过度哭喊、咒骂、脏话;
2、通过幼稚行为、噪音或怪相吸引注意,上课时随意说话扰乱他人;
3、频繁打架,胁迫他人,残忍对待人或者动物,威胁要伤害父母、兄弟姐妹或权威人士;
4、愤怒的时候以同样的方式毁坏物品或扔东西;
5、被动攻击:健忘、假装没听见、懒散、拖延;
6、固执地拒绝家长或老师等权威人士的合理要求;
7、和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关系紧张,多有敌对行为,如嘲笑、起外号、捉弄他人等;
8、在游戏中不遵守事先定好的规则,拒绝分享和合作;
9、言语恐吓或身体攻击年幼弱小的同伴,如尖叫、骂人、推挤、破坏或抢夺、扔东西。
1、重复撒谎来满足个人需要,操纵他人,或者获得想要的东西;
2、长期为了逃避不良行为的后果和惩罚而撒谎;
3、为了逃避责任、作业、家务而撒谎;
4、通过撒谎来在同伴中获得地位;
5、从家里、学校、社区等处偷/拿东西;
1、5岁以上的孩子,白天或晚上仍有意无意尿床、尿裤子,或在不合适的地方大便;
2、为避免尿床或遗粪的羞愧,或对被奚落、批评、惩罚的恐惧,试图隐藏大便或脏衣服;
3、难以持续保持注意力,容易因外界刺激和内心想法分心;
4、活动过度,精力充沛,不休息,很难安静的坐着,或者说话过多;
5、难以入睡或易醒,哭闹或要求和父母一起睡;
6、在悲伤中醒来,伴有噩梦,梦境涉及危险场景;
1、用言语表达自我轻视的评论,把自己看成是没有吸引力、没有价值、愚蠢的、失败的、不重要的;
2、无法接受称赞,没有办法找出或接受自己积极的特质或天赋;
3、容易自责,过度取悦,害怕别人特别是同伴的拒绝,很难拒绝别人,害怕不被喜欢;
4、因为害怕失败、尴尬或羞辱,拒绝冒险尝试新体验;以消极的方式行事;
5、避免社交,避免目光接触;除亲属外很少或没有亲密朋友关系,持续一段时间对接触陌生人表现出过度的退缩或逃避,过度进行社会隔离的活动,如读书、在房间听音乐、打游戏;
6、对批评、不赞成或拒绝信号过度敏感,缺乏决断力;
7、在表现出与他人接触的意愿之前,有保证被他人喜欢的过度需求;
8、经常自我挫败,不喜欢和他人进行比较,感觉自己不受欢迎;
9、在社交中有显著生理症状,如心跳加速、大量出汗、嘴干、肌肉紧张和颤抖;
10、语言障碍:词汇量少,难以组织长句,难以表达感受;口吃;
1、想到会离开家伙与亲人分开时,过度的情绪悲伤或者不断抱怨,如哭闹、攻击、要求在一起、发脾气;或出现身体不适,如头疼、胃疼、恶心;
2、持续担心对不现实的分离的恐惧,如父母会失踪,被绑架,被伤害,遭遇不幸等;
3、离开家或与父母分开后不断抱怨,夸大悲伤,如恳求回家,要求去见父母或打电话;
4、没有亲密对象的陪伴就不愿或拒绝睡觉,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
5、对主要照料者表现出退缩和拒绝,对所有人都保持距离;
6、过快的对陌生人表示出友好,或不加选择的对陌生人表达感情;
7、拒绝接受照料,坚持不需要任何人帮助;
9、对兄弟姐妹、同伴、照料者表现出攻击;
10、频繁撒谎而不懊悔,或偷一些不重要的小东西。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任何行为征兆,或孩子自己提出需要心理咨询,请尽早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接受咨询、治疗,千万别耽误孩子的最佳时机。
每个人都会有心理顺应力,这是指人在面对心理压力时的处理能力。
但孩子的心理顺应力还并不成熟,他们并不懂得如何转移注意力,
很多时候他们不能快速地消化委屈、缓解压力,
所以有些在大人眼中看着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孩子心里却是天大的事,无以排解。
成年人解决问题有千万种方式,可是对于不快乐又解决无门的孩子来说,往往就会走向极端。
因此,当孩子出现以上心理不健康的信号,父母除了要第一时间带孩子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治疗外,在网上流传的一个父母帮孩子减轻生活和学业压力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借鉴使用:
2、每天至少花半小时坐在孩子身边一起做事或说话聊天,陪伴,将会让孩子获得心理的满足;
3、只允许孩子因为喜欢而非同学压力而选相关课程;
4、如果你的孩子常规性地不能在12点以前睡觉,应该尽快对他的学业或兴趣班进一步的了解和适当的安排;
5、课外活动主要是让孩子通过做他们喜欢的事得以从课业压力中解脱放松和学习团队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确保孩子不是仅仅为了增色简历而非个人爱好而选择课外活动;
6、告诉孩子你爱他们本身,不是爱他们带回家的成绩。告诉他们:他们是你的命根子!你每天都爱他们,在他们以后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会有更多的人爱他们;
7、告诉孩子不要用目前学校的标准来判断自己在世界的位置。告诉他们:你比你想象的要更聪明有能力。你会在大学感觉很棒,所以好日子就要来了;
8、带孩子出去参加爬山、露营或其它户外活动,这是减压的好方法。男孩在共同活动如车里或爬山时易于敞开心扉,睡前和餐桌上也是和孩子交流的好时机;
9、告诉孩子经历挫折和失败是好的经验,它使你对克服它并从中走出来更有经验和信心。所以拥抱挫折失败吧,因为它使你强大,不要害怕它;
10、学会从朋友、父母、老师和其他成人那里寻求帮助,清楚明白寻求帮助是聪明而非软弱的表现;
以上就是父母带孩子上课风雨无阻,我带孩子去测了一下智商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帮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