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经常做心理人格测试的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我为什么建议每个人都做做人格测试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经常做心理人格测试的人,我为什么建议每个人都做做人格测试

本文目录

  1. 心理人格测试******我为什么建议每个人都做做人格测试
  2. 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
  3. 兵检心理测试1类

一、心理人格测试******我为什么建议每个人都做做人格测试

最近沉迷做人格测试,以前对这些是不感冒的。

既然感兴趣了,也花时间了,那就也分享出来,给同样感兴趣的朋友玩一玩。

文章会分四个部分,可以跳读,也可以按顺序往下读。祝阅读愉快!

「如何在这个充满意外和不确定的世界生存」

认知理论认为,对“有意义”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希望将世界放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之中进行理解,不愿意陷入无意义而混乱的处境之中。

找到你的天赋、优势。为什么看了人格测试,你仍然不能判断自己能不能学会PR、Excel,你仍然不能确定世界需不需要我,因为人格测试不是帮助你来做这个的。找到天赋起码可以一般努力一般收获,但是不适合自己的路是加倍努力减半收获。赢的前提是不输,小优势在长期可以得到最优体现。

人是要汲取营养的。环境像土地,人像幼苗。你非要在红土地种水稻,不用看都知道结果是什么了。但是适合酸性土壤的茶树、杉木就可以在这里被种植,在这里生长发育。

排名前三反对的理由有1.迷信 2.受暗示 3.贴标签

有人觉得这跟星座、生肖一样,有迷信成分。我的想法是,生肖、星座是固定的,生下来就确定的,但这个是经过测试,得出的结果。非要比科学性的话,这个更胜一筹。

有人觉得我不听我不听,人都是会对号入座的,我不要受暗示。我的想法是,你也没必要因为测试结果,就指着自己说“你最好全部从实招来”。这只是给你的一个参考,不是要判你死刑。

有人担心如果我是A类型的人,那我就有封闭、不容易执行细节等等的缺点,这是不是简单地对我下判断了呢。其实人格测试不是为了归置污名。还是那句话,是让你不要冲着逆风去,因为个人都是有限的、脆弱的,不要翻盘不成倒是翻船了啊,朋友。

有两个网站,先推荐我比较喜欢的这个。

1. 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ch/%E4%BA%BA%E6%A0%BC%E6%B5%8B%E8%AF%95

喜欢的理由显而易见,画面丰富又美观。

2. https://www.apesk.com/mbti/dati.asp

第二个是这个,有93题和28题两种版本可以选。

02/ Pioneers, Drivers, Integrators, and Guardians

第二种这是在职场中,团队用过的一种测试。

必须抱歉地说我还没找题目,朋友们可以就着结果看一下自己对这类分类是否感兴趣,感兴趣的话可以试着去找找题目。

INFJ倡导者、INTJ专家型和ISFJ照顾者。

INFJ是在16 personalities测出来的,INTJ是在apesk的93题版测出来的,ISFJ是28题版测出来的。

分享一个我自己让测试结果不仅仅是测试结果的方法。

这样子,我就可以打开文档就一眼看到关于“我”的描述,也可以继续积累自己对描述我的这个词的理解,还有积累事实,去佐证为什么我认为我是这样子的人了。

测试的意义在我看来有三个,自我对话的开始、接受和精力配置还有人格多样性对世界的价值。

不管是测试结果中你认可的、质疑的,都构成了自我对话的开始,它驱动你选择特定的职业道路和生活方式,又反过来塑造你。

接受不可改变的,将精力放在可控的事情上。

每种人格都是世界多元性的一部分。一席有位讲者何宏怀分享过,我们一方面要享受价值多元,另一方面可能要忍受价值多元。《原则》的作者也建议,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任何人的单一体验本质上都是存在扭曲的,我们应该承认和认真对待这一点。

最后,用北辰青年的一句话来送给大家,行动是一切改变的核心。

PS.顺便说一句,我老是觉得排版出来很丑。可能是我能力太有限了,希望能发展出排出美丽排版的能力吧。有好看的排版请给我指个路了,谢谢。

[1] 16型人格与MBTI(开篇),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71282423

二、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

1、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也被他人定义为“精神疾病”,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患上一定的“精神疾病”,这其实也是难以避免的,看看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

2、生活中有很多不懂心理学的人,会有这种想法。

3、有一部分因素是大众传媒的误导所引发的。在不少影视文艺作品中,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

4、例如电影《无间道》里陈慧琳饰演的精神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与来访者发生了某些不应发生的关系。

5、但现实的情况是,影视所展现出来的只是心理学的冰山一角,不能笼统的归结为心理学。

6、学心理学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动力源,完善修正自我的同时,也可以到帮助别人。

7、同理,学习心理学不代表永远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就像医生学了医学知识一样会生病。

8、很多人对心理学家抱有这样的看法:

9、去做心理咨询的都是“心理都有问题”的人,而有问题的就是变态,所有,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10、这些看法就会使得许多人在看心理医生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11、其实,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研究内容包括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

12、老年人的心理和跨文化的比较等;而精神病属于医学范畴,精神学家是医生,他们面对的是心理失常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变态”者。

13、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猜猜我在想什么?

14、很多人把心理学妖魔化,认为心理学就是读心术。

15、但有这种想法也不足为奇,很多人对心理学家的认识,都是从影视中获得的。

16、《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博士,精通心理学,可以轻而易举地分析出每个人的想法和意愿。

17、《LIE TO ME》里的Lightman,能瞬间读脸,透过犯罪嫌疑人的微表情发现真相。

18、 Lightman可以瞬间读懂表情的能力,还需要很多重要的前提条件。

19、心理学家通常根据人的情绪和外在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

20、他们或许通过某个人的外在特征或测试结果,来推测这个人的心里特征。

21、他低头、眼睛看向别处,拒绝直接的眼神接触。

22、这一系列行为,都表明他在拒绝交流和掩饰什么!

23、所以,“读心术”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存在如此超越的心理学家。

24、今后,不要再去为难学心理学的朋友了!

25、作为一个时而理性又时而迷信的人,把算命和心理学放在一块儿,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26、至于算命先生为何总能说道人心里去,这里涉及一个心理学名词“巴纳姆效应”。

27、一般来说,求助算命的人,往往是迷失自我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

28、算命先生正式利用巴纳姆效应中的“笼统性、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去揣摩对方的内心感受,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既往判断和未来预言,用词笼统而抽象,多是人生常见的一般共性。

29、因此,算命虽然用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但绝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30、生活遇到滑铁卢,不妨转换一下思维,去看看事情的另一面,也许就能固有模式固有模式,靠自己的力量去扭转困境,改写人生。

31、“谁说学心理学,就一定会催眠?”

32、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

33、其一,可能因为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会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

34、另外,可能是由于部分影视在描述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纯粹是为了商业炒作而对催眠术的作用进行夸大甚至歪曲。

35、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结论,让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

36、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催眠术”一词。

37、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

38、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

39、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发出昏睡状态。

40、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较好。

41、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可能会有不良副作用,因此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来实施。

42、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

43、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44、在国外,催眠术常用于帮助审讯嫌犯,以期使嫌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情况。

45、现在,很多司法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有诱导之嫌,很可能使嫌犯按着催眠师的暗示给出所希望的但并不公正的回答,所以对此持反对态度。

46、心理学就像人生的指南针,有人的地方就会用到心理学。

47、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帮助大家科学地认识心理学。

48、今后:不要在妖魔化心理学了,也不要在污名化心理学了。

49、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高效、更有质量,让自己富有拥抱所有美好的正能量。

50、契诃夫有一篇非常知名的小说叫做《小公务员之死》。

51、大意是说有个小公务员在剧院看戏的时候,不小心朝一个将军打了一个喷嚏,他非常担心自己因此得罪了将军,于是三番两次在各种场合向这位将军道歉。

52、但是他不断地道歉就让将军越来越不耐烦直至越来越愤怒,最后一次将军斥责了他一句让他“滚出去!”,然后这位小公务员同志就吓死了。

53、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和不断发展,在庞大的心理学爱好者人群中我发现有这么一类人:

54、他们获取心理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公众号、知乎等里面的心理学类文章;

55、他们多数都不会去读心理学的专业理论书籍,而是热衷于《少有人走的路》之流的科普;

56、他们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的概念,并非常擅长将这些概念往自己身上套、和以此来解释别人的行为与心理;

57、他们善于在与人交流时熟练使用“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和你的原生家庭和解”“爱才是唯一的答案”等语句开导别人。

58、最关键的是:他们学的心理学越多,他们懂得的“正确的”、“成熟的”定义越多,他们的问题就越严重。

59、有些人甚至是明明生活的好好的,忽然了解了心理学之后,无数过去的陈年旧事被翻了出来,他的生活就被很多的神经症冲突给填满了。

60、天天不想着怎样工作,今晚吃什么,周末去哪儿玩,一天到晚“我的创伤怎样被辽愈?我为什么总是焦虑?我是不是缺乏社会化关系了?我这样的表现是不是抑郁症?”这些问题不断地在脑海里重复。

61、这一类人群数量在变得越来越多。

62、更恐怖的是:他们所谓的那些“心理学知识”已经令他们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而他们却意识不到这有任何的问题。

63、因为那些“心理学知识”令他们相信:我在变得越来越好,心理学在令我的心里变得越来越健康

64、他们随时可以拿出“边界”“自我意识”“内在动力”等等这些词,来在理论上无可反驳的证明他们是有了怎样的“进步”。

65、唯一的问题只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并不需要那些所谓的“进步”。

66、就好比他们不断尝试去吸各种毒品,又一种一种的戒掉。他们拿起海洛的因胳膊里扎然后兴奋地告诉你:“哇!我发现原来我对海洛的因上瘾呢!”

67、一两个月之后说:“我现在已经把海洛的因戒掉了,我迈出了这一步!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68、同时他俯身拿起吗的啡吸了一口:“天啊!没想到原来我对吗的啡也上瘾呢!”一边猛吸了一口一边说:“看吧!我一定能戒掉它的!”

69、这一类的心理学爱好者们,可能已经在无意识之间给他们自己制造了很多心理上的“医源性损伤”。

70、他们就像开头的那个‘小公务员’一样,自己不断地给自己制造着越来越大的无必要麻烦;

71、同时基于对麻烦的担忧和恐惧又做出了无必要、负作用的补偿措施,因此给他自己带来了更大的无必要麻烦,由此进入了一种奇怪的恶性循环。

72、必须在此先明确的一个立场是:“心理学科普”这件事本身是没毛病的,多数人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也是有一定的好处。

73、有毛病的是:在没有扎实心理学基础的情况下,过多的涉猎一些对心理学「病」、「症」描述的文章,并以这些含糊的、因由不确定的症状表现直接往自己身上套,动辄就认为自己抑郁症了、强迫症了;

74、在个人生活全部正常的情况下,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不必要的对自身各种问题的探究上,从而将原本无影响的问题放大,并因此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75、我们今天主要针对的只是这一类“不恰当”的误读心理学知识的人群,并不是说要否定心理学、否定心理学科普。

76、对于的确是有着心理创伤,的确在饱受各种心理病症的读者们,这篇文章并没有丝毫将你们归为“无病呻吟”的意思。

77、为了便于叙述,我们且先为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个问题捏造一个名词,叫做“溺心症”。(即:沉溺于心理学无法自拔而产生的症状。

78、好吧。。。这个命名我知道很垃圾,但实在想不出更好的点子了)

79、会产生“溺心症”的原因、或者说“为什么过度沉迷心理学可能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其根本层面上的原因有四个:

80、一、最重要的原因是“聚焦效应”。

81、聚焦效应也是我生造出的一个词,意指我们对某一问题的关注,会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果、影响层面等给放大化。这种对问题的放大通常是不必要的。

82、我们的“过度关注”这一行为本身会在两个层面上对我们产生负面的影响:

83、一个是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因为对于问题后果的过度担忧而产生焦虑、抑郁、惊恐等问题;

84、一个是我们的决策会受到影响,通常会基于这种不必要的担心而采取不必要的补偿措施;

85、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开头所提到的“小公务员”的例子,他对于“朝将军打了个喷嚏”这件事有着非常过度的关注,所以令他“心慌意乱”、“过度恐惧”、“过度紧张”;

86、并采取了不必要的补偿措施——不断地多次向将军道歉,反而因此招致了将军的厌恶;在此过程中,由于将军的厌恶反应:不耐烦的表情,不开心的语气等又令小公务员产生了更多的过度担忧,于是又令他更加的倾向于采取“补偿措施”来解决问题。

87、这种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过于担心女方不喜欢自己,所以神色拘谨、举止失当,结果反而真的招致了对方的不喜欢;

88、过于担心自己得了各种病,不断地检查、焦虑、担心,生活作息因此被打乱,再加上心理上的问题反而真的令自己得了病;

89、过于害怕自己洗手有些频繁这件事,由于过度关注反而令洗手不可控的变得越来越频繁,甚至发展成了强迫症;

90、由此可见,我们对于问题的“过度关注”这种行为本身通常才是给我们带来问题的主因。

91、在“溺心症”患者中的表现就更像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都会有一定的创伤,但是很多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经逐渐自行修复了。

92、“溺心症”患者在做的事情就是拿着手中的“地图”(心理学文章)在自己的心中寻找伤痕,找到本已复原的伤痕后猛地一刀戳下去:“啊好疼!看来我果然有创伤!这位心理学大师说的真准啊!”

93、今天跟这篇文章学了招“接纳大法”,伤口好了点儿;

94、第二天马上迫不及待的把伤口撕开看:“咦?怎么还没好呢?”

95、后天跟那位大师学了个“爱自己十八掌”,几张拍下去伤口又好了点;

96、第二天又是马上过来撕开伤口:“哎?你说这咋回事呢?怎么还不好?”

97、如此反复下去,问题不见好转,伤口却因为被反复撕开而越来越恶化了。

98、随意听信一些文章中对于心理问题的描述就往自己身上套,这相当于一刀捅向自己的创伤;对自身问题的过度关注,等同于一次次撕开伤口。

99、最无厘头的是,有些人明明并没有那样的心理问题,却非要根据某些病症的描述硬生生的给自己“造出”所谓的心理创伤,这样就如同主动找算命的骗子被人家忽悠:“我见你印堂发黑,不日既有血光之灾!快给我打!我给你除灾化吉!”

100、二、用心理学理论去衡量正常生活,往往会导致正常生活被扭曲。

101、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是:心理学理论不是超脱于真实生活之外的一个代表着“正确”的标准,而是基于对真实生活观察研究而总结出的抽象化概括。

102、这种抽象化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在将真实生活给扭曲了,我们试图用这种抽象化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真实生活就又是进行了一种扭曲,所以试图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正常生活,往往反而只会导致正常的生活被扭曲。

103、其次是,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更适用于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研究中。

104、在那样的情境、当事人的状态、咨询师的陪伴等这些能够将我们与真实的生活隔离开来。

105、来到心理咨询室你可能会痛哭、会顿悟,但这些是为了从咨询室出来后能更好的去生活,而不是令你将在咨询室中那些糟糕的状态带出来、持续的贯彻在你的其他生活时间里。

106、心理学起源于西方,无论是心理学本身、还是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都过于的短暂,所以现在的心理学并没有完成本土化。

107、没有完成本土化的意思是说:心理学并没有在价值观、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完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气质的融合,所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的话,会产生一定的冲突。

108、这一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些复杂,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是在故弄玄虚,但价值观这种层面的融合事实上是非常重要的。

109、总体而言,西方文化对真理的探索倾向于“外延性(extensional)”,东方文化对真理的探索倾向于“内容性(intensional)”。

110、现代社会由于是西方文化领先,我们这几代的人思维方式几乎已经习惯了用“外延性”的标准来衡量事物,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用客观的、可量化的、逻辑推演的方式去看待问题。

111、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本身就已经容易令一个人和真实的生活产生隔离了,再加上学了产自西方文化的心理学就更容易和现实生活起冲突。

112、比方说有一位少女了解了心理学中“边界”这个概念,忽然之间顿悟了,就和身边人划分了清清楚楚的界限,这可能的确令她短时间内会获得一种轻松感,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过于清晰的人际边界其实并不利于你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建立。

113、所以一定要记得,学心理学不能让你脱离真实的生活。学了心理你就自认为你掌握了人类最正确的行为标准指南,今天看老公这个行为不够成熟,明天看儿子那个表现代表俄狄浦斯期没过度好,后天嘲讽单位同事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114、如果在你的眼里,以前原本正常的人现在你统统都觉得他们有病了。那么客观来讲,可能更符合“有病”这个定义的,是被心理学荼毒了的你。

115、四、心理问题的“多因多果、多病多症”性。

116、就是说,很多心理问题,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原因,同一种原因,也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117、同样一种心理病,它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是不同的;同样一种症状,它背后的病因也可能是多样化或者不同的;

118、比如说“攻击力的投注出现了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表现为焦虑,有的人就是抑郁,还有的人可能就是强迫,还有的人他会表现为没有安全感

119、再比如说,一个人总是心烦意乱,可能是他的心理层面存在着神经症冲突,可能是他的作息不规律,也可能是他心火太旺。

120、还有就是,也有不少的心理问题和一个人的体质有关。比方说体质太差,一出去玩就头晕目眩,一和朋友玩就累,不得不宅在家里,那他的人际关系必然出问题,宅久了会产生心理问题那也是必然。

121、对于这样的情况心理问题就不是主因和重点,重点是只有体质增强了,问题才能从根子上解决。

122、但问题是,那些“溺心症”患者往往无法从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来看待自身,出现了某一个病症就认准了一定是自己从文章里看到的原因,于是照着某咨询大师给的方子就要“自治”,结果往往是给自己胡治一通。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牵引出更多的问题。

123、其实“因为过度关注心理学反而令自己的问题越来越糟糕”的情况,不仅仅只是存在于那些爱乱给自己贴标签的心理学爱好者之中。

124、在我的实际咨询工作中也发现,有一部分的人他们在持续的进行长程的咨询,有的都长达两三年;

125、但是在和这些来访者的前一两次评估中会发现,其实他们并不需要长程的咨询啊,对当时那个状态的他们来说咨询更多的是无意义的、甚至也是有着负面意义的。

126、因为你会发现这些来访者已经成为“职业”的来访者了,就是一开始咨询你就能感觉到他马上进入了一个“被咨询”的状态,他们通常会比较主动,非常配合,整个咨询体验非常良好,但问题是,咨询对他们来说起不到什么作用。

127、因为这些来访者可能在他们之前不必要的`长程咨询中被“训练”成了咨询室中的“老油子”,他们会非常清楚各种咨询设置,了解咨询起作用的方式和原理,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在无意识之中成为了咨询室中的“演员”。

128、他们习惯并且擅长“扮演”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和“通过心理咨询获得了提升的人”。

129、这就和那些热衷于参加各种沙龙和培训,每次都“收获很大、这位导师能量很足、带给我不少新的启发”的“沙龙老油子”是一样的。

130、心理咨询师就像来访者的一根拐杖,来访者用这根拐杖走一段时间的路,然后学会依靠自己走。

131、但如果明明自己已经可以走了、或者是其实一开始自己就可以走的,那么再长期的依靠拐杖,这可能并不明智。

132、对于“溺心症”患者们我有三条核心的建议:

133、一、减少或是停止从公众号、互联网上等途径获取碎片化的心理学知识。

134、二、如果真的想了解心理学的话也可以,我建议你按照“将自己培养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或自学。

135、当然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将自己培养成咨询师,而是这样一个初始动机的设置,不会令你在各种各样的定义和问题中陷得太深,而能够保持清醒。

136、最关键的是,你按照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咨询师的方式进行自学的话,最起码你对于心理学的认知会是比较的扎实,不会轻易被忽悠。

137、三、从对自己各类心理问题的过度关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真实的生活中。

138、一个人会拥有怎样的命运,这个受大环境、基因、运气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自己完全控制不了;

139、但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感受和心情,他今天要让自己多关注那些愉悦的事情、多让自己开心,这最起码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

140、少关注那些虚无缥缈的心理学概念,没事别用那些抽象冰冷的心理学理论解释自己,多陪陪家人,多出去走走,多吃些自己喜欢的,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141、因为这些人想得太多,以至于后面走到死胡同里走不出来了。什么人才会想得到,越是有着聪慧头脑的人,想法特别多,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越高。

142、国际上有个组织在美国随机抽取1000个人进行调查,对他们在幸福感、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统计、评估,相关数据结果显示,随着学历的提升,人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就越高。

143、除了随机抽查,在对一些罪犯进行调查时,调查结果显示,那些心理变态行凶者,在入狱之前大多有着不错的、光鲜的职业,能从事这些职业,说明这些人的智商上是不错的。

144、在某些医学研究上,曾对人们的焦虑情绪进行研究,在细化到群体上,这些群体大多具有高智商、学历高的特征。那么,为什么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在情绪上会更容易焦虑呢?

145、聪明的人他们考量的东西实在是太多

146、对一些头脑不大灵光的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日常生活里,头脑大多只能单线程运作,这也是使得他们不能对更多的事情进行思考。当人只能单线程思考,他们不用考虑太多其他事项,他们的心情就显得简单。

147、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单线程人士他们遇到悲伤的事情,心情是悲伤的。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开心会立刻成为当时心情的主调,之前的悲伤就会被覆盖。

148、所以,对不大聪明、单线程的朋友来说,他们的生活会更随性、洒脱;反观那些有着聪明头脑的人,他们每做一件事情,都会思前想后,思考各种可能性,这个过程中,某个因素出现波动也可拨动他们的神经。

149、在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之下,神经时常被负面情绪拨动,人就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150、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脑袋不大聪明的人,他们都容易早睡,因为他们思维不活跃,他们脑袋不会思考太多东西。做一个更贴切的比喻,足球场上的守门员,经常上扑下跳的一方一场下来不会感到太累。

151、反观另一方的守门员,一场球下来都是站着,但劳累程度可是要比时常抢险更甚。所以,不大聪明的人,他们更容易感受累的状态。

152、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看,焦虑能让人迸发出更多潜能,得到更多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不过焦虑不能长期积攒,一旦过头了,焦虑成病,人们的身体就容易垮掉。

153、试看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他们很成功、很沉稳、很懂得隐藏自己。这是他们的厉害之处,但当一些焦虑长期被隐藏而无处释放,当焦虑积压达到极限,人可能会患上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

154、精神疾病害人不浅,各位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相关资讯。所以,健康人生,首先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155、关于焦虑,积攒太多在身上容易出现问题,这就使得人们需要及时排解焦虑、释放压力。排解焦虑的办法有很多,比如说多锻炼身体、多将焦点分散开来。另外,焦虑之所以形成,主要还是自己太过于紧张,对某些事情太过执着。

156、其实,有时候人不必活得这么焦虑,活得那么紧张,适当放松自己,让自己也“糊涂”一阵子,对舒缓神经紧张也是有一定好处。

157、有句话叫做上紧了的发条,如果不断施压,后面的结果只能是把底子也输掉。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如此,他们不断强迫自己要达到某个目标,达不成就誓不罢休。

158、如果坚持这样,对事对人都是不好的,对人,容易让自己先垮掉,对事,因为你有些行为做得太过,出来的效果反而会不好。在某些电视剧里,聪明的主角对小配角说,自己很羡慕对方思想简单,如今的自己活得实在太累了。

159、越是聪明的人,心理问题越多,原因在于想得更多。

160、人有聪明的头脑,有十足的干劲,这是很正面的事情,但当我们不注意劳逸结合,总是在一件事上不断纠缠,这或许就跟自己的出发点不一致了。

161、常言道,过犹不及,当我们为某些事情思前想后,当我们为某些事情考虑得异常周详,当我们为某些事情焦头烂额,这时候就容易出问题。

162、此外,有些人做事总会将最负面的结果放大,最后这未曾发生的负面结果竟然把正面结果覆盖掉,这实在是令人唏嘘。

三、兵检心理测试1类

征兵是指按照兵役法的规定,征集应征公民到军队服现役。参加兵役的人都是我国家的光荣,每一个参加征兵的人都要经过心理测试,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相关的内容和征兵的条件,希望大家喜欢!

2我早上起来的时候,多半觉得睡眠充足,头脑清醒1

4有时我常感到困难重重,无法克服。2

5我时常遇见一些所谓的专家,他们并不比我高明。2

6我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使我感兴趣的事情。1

7最好是把所有的法律全部不要。2

8有时我觉得我的灵魂离开了我的身体。2

9我的身体和我大多数朋友一样地健康。1

10遇到同学或不常见的朋友,除非他们先向我打招呼,不然我就装作没看见。2

11我能看到我旁边的人看不到的东西、动物或人。2

12认识我的人差不多都喜欢我。1

13我小时候,曾经因为胡闹而受过学校的处分。2

14我不是每天都看报纸上的每一篇社论。1

16有时我会不停地做一件事,直到别人不耐烦为止。2

18我能在我周围看到其他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动物和人。2

19我希望我能像别人那样快乐。2

20我觉得许多人喜欢夸大自己的不幸,以便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2

22我的空间推理能力比一般人强。1

24任何人只要他有能力,而且愿意努力工作是能成功的。1

26有时我被别人的东西,如鞋、手套等所强烈吸引,虽然这些东西对我毫无用处,但我总想摸摸它或把它偷来。2

28要使大多数人相信事实的真相,是要经过一番辩论的。2

29有时我将今天应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去做1

31我觉得大多数人是为了向上爬而不惜说谎的。2

32许多事情,我做过以后就后悔了。2

33我几乎没有和家里人吵过嘴。1

35我似乎对什么事情都不在乎。2

36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有时发脾气。1

37我总觉得我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事或犯了什么罪。2

39有些人太霸道,即使我明知他们是对的,也要和他们对着干。2

41我从来没有为寻求刺激而去做危险的事。1

42我时常认为必须坚持那些我认为正确的事1

43大部分人之所以是诚实的,主要是因为怕被人识破。2

44我在上学的时候,有时因胡闹而被领导叫去。 2

45我在外边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的时候,比在家规矩得多。 1

47我似乎和我周围的人一样精明能干。1

49大多数人不惜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而不愿失掉机会。2

50我知道我的烦恼是谁造成的。1

51我自己时常弄不清为什么会这样爱生气和发牢骚。2

53我从来没有吐过血,或咯过血。1

55有时我的思想过于奔放,甚至都来不及表达出来。2

56假如我能不买票白看电影,而且不会被人发觉,我可能会去做的。2

57如果别人待我好,我常常怀疑他们别有用心。2

58我相信我的家庭生活,和我所认识的许多人一样幸福快乐1

59有时,我仿佛觉得我必须伤家自己或别人。2

60我的行为多半受我周围人的习惯所支配。2

61有时我觉得我真是毫无用处。2

63当我正在做一件重要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人向我请教或打扰我,我会不耐烦的。2

64做游戏的时候,我只愿赢而不愿输。1

65有些食物一想起来就要呕吐。2

67现在我的体重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轻。1

68有一段时间,我自己做过的事情全不记得了。2

69我觉得我时常无缘无故地受到惩罚。2

71我不能像从前那样理解我所读的东西了。2

72在我一生中,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像现在这么好。1

73我喜欢研究和阅读与我目前工作有关的东西。1

74我喜欢结识一些重要人物,这样会使我感到自己也很重要。2

76我不在乎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1

77在聚会当中,如果有人出风头,我会感到很不舒服。2

78我时常需要努力使自己不显出怕羞的样子。2

82有关性方面的问题,使我烦恼。2

83我觉得我遇到生人的时候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2

86我时常听到说话的声音,而不经是从哪里来的。2

87我的听觉显然和大多数人一样好。1

89许多时候,我觉得浑身无力。2

90有时,我难为情的时候,会出很多的汗,这使我非常苦恼。2

91我走路时保持平稳,并不困难。1

92我所认识的人里不是个个我都喜欢。1

93我喜欢到我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去游览。1

95有人想窃取我的思想和计划。2

96但愿将来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害羞。2

97我相信我是一个被谴责的人。2

98有时我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偷点东西。2

99我喜欢许多不同种类的游戏和娱乐。1

101我相信我的罪恶是不可饶恕的。2

102每一种东西吃起来味道都是一样。2

104和别人的家庭比较,我的家庭缺乏爱和温暖。2

105我时常感到自己在为某些事而担忧。2

106当看到动物受折磨的时候,我并不觉得特别难受。2

108我父母经常反对那些和我交往的人。2

109我父母经常反对那些和我交往的人。1

110有人告诉我,我在睡觉中起来走路(游)2

111我已经独立自主,不再受家庭的约束。2

114有时我十分烦躁,坐立不安。2

116我常到一些不可告人的事。2

118我的做事方法容易被人误解。2

119我的父母和家里人对我过于挑剔。2

120我有理由妒忌我家里的某些人。2

121我有时会无缘无故地,甚至在不顺利的时候也会觉得非常快乐。2

122有些人所做的事,虽然我认为是错的。但我仍然能够友好地对待他们。1

123在选举的时候,有时我会选出我不熟悉的人。1

124做什么事情,我都感到难以开头。2

126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是比较安全的。2

127每星期至少有一两次事情使我十分兴奋。1

128人多的时候,我不知道说些什么话好。2

129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事使我高兴起来。1

130我能使别人很容易怕我,有时候我故意这样做来寻开心。2

131我离家外出的时候,从来不担心家里门窗是关好、锁好了。1

134一个男人同一个女人在一起时通常他想到的是性方面的事情2

136你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是否融洽1

138你是不是有过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和言语的时候2

141你是否和别人相处觉得不耐烦2

心理检测科一般由4-5人组成,其中心理检测负责人1人(由心理访谈人员兼任),计算机检测人员2-3人,心理访谈检测人员1人,纸笔智力测验人员1人。

心理访谈人员应由心理或精神专业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计算机检测人员应熟悉心理检测软件安装、应用及卸载;纸笔智力检测人员要求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心理检测开始前,应组织培训。

1、场地设置:心理检测科应设计算机检测室、纸笔智力测验室、心理访谈室。计算机检测室要求整洁、明亮、安静、保暖,房间能宽松摆放检测计算机及配套桌椅,座位间保留足够空间;纸笔智力测验室和心理访谈室要求房间整洁、明亮、安静、摆放若干张桌椅。

2、计算机检测:计算机硬件最低配置应为:PⅢ1G、64M内存、1G可用硬盘空间、USB接口、光驱、标准键盘(101/102键),配置中文WINDOWS 98SE以上操作系统,心理检测软件安装前须查、杀病毒,计算机严禁安装“还原卡”,以防关机后新装程序和数据丢失。日上站体检100名应征青年通常需配备10-15台计算机。

3、纸笔智力测验:提前备好足量数字运算测验、数字搜索测验和语词推理测验试卷,通常按日上站体验人数的20%准备;准备秒表1块和一定数量的铅笔、圆珠笔、钢笔。

4、心理访谈:提前备好足量《应征公民结构式心理访谈记录表》(附后),通常按日上站体检人数的20%准备。预先准备医务人员使用的《应征公民结构式心理访谈提纲》。

根据日上站体检人数,预先准备足量《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卡》,张贴有关检测须知。

征兵心理检测一般安排在其他体检项目结束后进行。所有受检者应首先进行计算机检测,包括:计算机智力测验和计算机人格测验两项内容。如计算机检验合格,直接做出“合格”结论;如计算机智力测验不合格,则加做纸笔智力测验;如计算机人格测验不合格或无效,则进行结构式心理访谈。

1、计算机检测:根据上站体检人数,检测工作人员预先在《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附后)上为受检者编写四位数的ID编码,从0001依次编起。受检者就位后,工作人员讲解答题操作方法、步骤等有关须知,受检者填写《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卡》上有关个人信息并详细阅读检测操作说明,完毕后举手示意。工作人员输入管理员密码,进入检测系统,并协助受检者输入ID编码。然后,受检者开始测验答题。答题完毕后系统自动返回“等待界面”。检测人员确认并将检查测试结果填写在《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上。

测试结果显示“(1)”,表示测验“合格”;显示“(2)”,表示需加做纸笔智力测验;显示“(3)”,表示需进行结构式心理访谈;如同时显示“(2)、(3)”,表示需加做纸笔智力测验和结构式心理访谈。

2、纸笔智力测验:首先,根据《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测试结果确定受检者纸笔智力测验具体项目。计算机智力测验中的数字运算测验、数字搜索测验、语词推理测验任何一项或多项不合格,均需加做该项纸笔智力测验。然后,工作人员向受检者说明测验目的和答题要求,分发试卷,受检者填写姓名、ID编码后开始答题,秒表记录测试时间,每项测试时间120秒。

3、结构式心理访谈:访谈人员按预先设定的访谈提纲进行讯问,并做好记录。

征兵心理检测结束后,计算机检测人员、纸笔智力测验人员和心理访谈人员各自根据检测情况填写检测结果,在《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上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对不合格者应注明原因;所有单项检测表格及检测登记卡均由心理检测负责人汇总、复审后,做出综合结论并签名。将《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粘贴在《应征公民体格检查表》的“辅助检查栏”中。

关于本次经常做心理人格测试的人和我为什么建议每个人都做做人格测试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点赞(1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